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不少景区悄悄把“风景”二字,改成了“风挣”——景区的风都是要笔的。
峨眉山,作为老牌网红打卡圣地,最近在游客嘴里,都已经变味了。
一、说好的仙气缭绕,咋成了“钱气”扑鼻?
去峨眉山前,我脑补的是:云海翻涌、佛光普照、钟声悠扬,整个人都能被净化。
结果到了现场,先被价格表净化了一遍钱包:门票160元,观光车90元,金顶索道120元……这还没开始爬山,已经感觉先开始“氪金”准备修仙了,果然小说没骗我,修仙成功的都是豪门世家。
有网友算了一笔账:一家三口上峨眉,门票、车票、索道票,再加上随便吃个饭,两千块轻轻松松就没了。这价钱,去趟东南亚都能包个船了,还能剩钱买条花裤衩。
当然,也有人说了:“又没人拿刀逼你去。”
这话听着没毛病,但就像你去餐厅吃饭,没人逼你点菜,可如果连喝口水都要扫码付费,你是不是也想说句“这不太对吧”?
二、景区的“生意经”,念得比经文还溜
听说峨眉山景区年收入能上十位数,但分给寺庙的却少得可怜。有位老师傅悄悄说:“以前香客带袋米就能挂单住几天,现在想给菩萨镀个金身,还得先写申请,等景区批钱,说是要先保障索道运营。”
这让我想起去年去某个5A级景区,真正的核心景点藏在三道收费门后面,连上个厕所都得先关注公众号看5秒广告。导游小哥偷偷吐槽:“现在景区都玩拆卡包策略,门票是基础包,想看精华得不停买扩展包。”
但峨眉山最让人哭笑不得的,是把佛门清净地变成了“佛门消费区”。山上的功德箱比休息座椅还多,每位师父都像经过专业销售培训,见到你就热情推荐:“施主,要不要请盏智慧灯?888,保佑孩子考上985!”
有个网友的留言特别扎心:“我外婆虔诚信佛一辈子,带她上金顶,她看着999元的‘功德套餐’直抹眼泪,说‘现在的菩萨,是不是都改学经济学了?’”
三、收费可以,但请别把游客当“许愿池里的王八”
说实话,大家不是不能接受收费。景区要维护,工作人员要吃饭,这道理谁都懂。
但凡事得讲究个吃相好看。你看人家黄山,价格透明得像山顶的空气,挑山工的工资说涨就涨;再看普陀山,门口直接放免费香,还贴心地写着“三支足矣,心诚为要”。
反观某些地方,把文化信仰包装成奢侈品,就差没出联名款了。
四、最后说点实在的
景区就像相亲对象,第一次见面就各种要钱要礼物,大概率不会有第二次约会。
峨眉山的云海确实壮丽,金顶佛光也确实震撼,但当游客一边欣赏美景一边担心钱包,这种体验就像吃火锅时总有人在旁边算钱——再香的火锅,也吃不出那个味儿了。
现在的游客都是明白人,你把他们当韭菜,他们就把你当景点界的“一次性餐具”——用过一次,再也不见。
毕竟,谁也不想在菩萨面前,还要偷偷打开手机计算器算余额吧?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