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旅游从“打卡看景”转向“心灵补给”,以情绪价值、文化认同和精神松弛为核心的“情绪旅游”正逐渐兴起。这种以满足情感释放、心灵慰藉为目标的新型旅行模式,在2025年国庆中秋假期的出游热潮中表现尤为明显。县域旅游消费订单同比增长51%的详细数据,表明其已成为文旅经济增长的新引擎。

@摄图网
情绪旅游已从小众体验升级为市场主流选择,呈现出清晰的发展特征。消费群体上,Z世代仍是核心驱动力,95后在新疆乌恰县等小众目的地的游客中占比超五成,他们愿意为陶艺制作、实景剧本杀等深度情绪场景买单。同时,其产品形态愈发多元,从绍兴鲁迅故里的穿越式体验、湖州善琏镇的非遗剧本杀,到景德镇的匠人研学之旅,覆盖了文化共鸣、自然疗愈、社交联结等多种情绪需求。
此外,节假日成为情绪旅游的集中爆发期。2025年国庆中秋假期,借势《我的阿勒泰》影视热的阿勒泰“草原疗愈之旅”订单量激增,景德镇因“鸡排哥”等在地文化符号带动整体旅游订单增长近40%,游客带着“追寻文化记忆”的情感诉求奔赴目的地,反映出情绪导向的实际效果。同期,湖北恩施包车游订单量同比增长3倍、山西运城包车游订单量同比增长57%,反向游、小城游的走红正是情绪需求主导的直接体现。

@摄图网
情绪旅游的崛起并非偶然,而是社会需求、技术发展与市场变革共同作用的结果。首先,社会压力的释放需求是核心动因。《2025 Z世代情绪消费报告》显示,超9成青年认可“情绪价值”,近6成青年愿意为情绪价值买单;同时,情绪消费的相关话题增长趋势明显,有关“疗愈”“逛公园”“音乐会”的发帖量分别同比增长86.6%、9.4%、174.1%;另外,据统计,青年情绪消费月均支出金额为949元,对于情绪价值买单品类而言,实物消费、体验消费成为主流。从以上数据中可以发现,年轻人并非不爱山水,而是不愿接受“被预设”的旅行体验。他们在寻找一种能让自己松弛下来、感受到情绪温度、不会被强制消费,还能在社交中传递美好的旅行方式。
其次,新媒体与情绪经济的共振加速了这一进程。抖音等平台的“种草”文化让吉林集安早市、天津西北角早市等“烟火气”场景快速扩散,“早市附近酒店”搜索量同比上涨70%,体现出情绪共鸣的强劲传播力。
最后,政策与供给端的响应更让风口持续扩大。2025年1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文旅消费措施明确提出,支持打造沉浸式体验空间、推出“跟着影视去旅行”套餐等情绪场景。多地积极响应,例如成都整合熊猫基地与茶馆文化打造“巴适生活”IP,淄博推出“烧烤+陶琉+夜游”情绪套餐,有效实现了情绪价值与产业价值的统一。

@摄图网
情绪旅游虽前景广阔,却仍面临诸多结构性问题。产品同质化严重成为最突出的痛点。曾靠“玻璃栈道”“天空之镜”等网红项目爆红的某景区,2025年国庆游客量同比下降65%,跟风打造的浅层打卡点因缺乏文化内核,难以形成持续吸引力。
服务专业性与情绪适配性不足同样制约发展。许多宣称“疗愈”的项目缺乏专业人员指导,仅停留在“换个地方发呆”的浅层体验;部分小众目的地因基础设施薄弱,在客流激增时出现服务断层,如某村落景区因降雪暴露配套不足问题,导致游客体验落差显著。此外,文化创意与数字化运营人才短缺,使得情绪产品创新乏力。

@摄图网
破解情绪旅游的发展难题,需从文化内核、科技赋能与服务升级三方面精准发力。第一,深耕在地文化是核心竞争力。香山红叶通过绑定皇家园林历史形成文化辨识度,让自然景观成为情感载体;乌镇则以“逃离内卷”的情绪定位为切入点,让江南水乡慢生活成为独特记忆点,摆脱了同质化竞争。
第二,科技与业态创新是重要支撑。山东美术馆的“无限之海”数字艺术展通过裸眼3D技术强化情感沉浸,开封清明上河园的“宋潮元宇宙”实现虚拟与现实的情感连接;红叶柿岩景区以IP为核心打造互动场景,将单一观光转化为综合体验,提升了复游率。同时,可借鉴“非遗+剧本杀”“早市+民宿”等组合模式,让情绪体验更立体多元。
第三,精细化服务与基础设施升级是保障。哈尔滨红专街早市的烟火气服务、黟县徽州鱼灯的民俗体验,证明细节能创造持久情绪价值。景区需从交通、住宿到体验全链条优化服务,小众目的地更应提前完善配套设施,如浙江台州神仙居通过“无痛上山”电梯提升体验感。在人才培养上,应推动高校与企业联合培育文旅创意人才,为产品创新提供智力支持。

@摄图网
从淄博烧烤的烟火气到阿勒泰的草原诗意,情绪旅游的本质是“人与人的情感联结”。当文旅项目真正读懂游客的心灵需求,将在地文化转化为情感符号,用专业服务传递温度,就能实现从“流量爆红”到“长红留量”的跨越,让情绪旅游真正成为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持久动力。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