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画/朱慧卿
户外探险热下,一些此前几乎未被人踏足过的区域在社交平台上被标记为“宝藏打卡点”“冷门仙境”。然而,若缺乏基本安全条件,“冷门仙境”也许会成为“热门险境”。相关数据显示,2024年全年共发生户外探险事故335起,导致84人死亡、92人受伤、11人失踪。(10月20日《法治日报》)
“交钱就能带上山”“零经验也能登顶”——当登山探险这样一项本应专业、严谨的高风险运动,被包装成人人可参与的“旅游套餐”。当“野景点”变成“打卡点”,当“户外热”变为“冒险秀”,我们不得不追问:谁该为“野景点”里的安全负责?
用生命“买单”的任性必须终结
王志高
当社交媒体将险峻风光包装成“打卡圣地”,当“交钱就能带上山”的承诺掩盖了雪崩与悬崖的真相,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用生命为任性买单的时代该结束了。
违规探险不是个人自由的体现,而是对社会公共资源的肆意消耗。每一次鲁莽的冒险,都需要调动大量救援力量,让救援人员冒着生命危险为任性行为承担责任。数据显示,2024年徒步事故涉及822人,登山死亡率高达20%。这些数字背后,是救援人员在恶劣环境中的日夜奔波,更是对其他急需救援者生命权的潜在侵害。当一个社会对违规探险行为过度宽容,实际上是在纵容更多人铤而走险。正如一位资深救援队员所说:“我们最痛心的不是辛苦,而是明明可以避免的险情却一再发生。”
户外运动商业化不能成为漠视安全的借口。“零经验可登雪山”的承诺背后,是商业机构对利润的疯狂追逐,是对生命的极端漠视。这些机构利用人们对自然的向往,将高风险活动包装成普通旅游产品。更令人担忧的是,社交平台上的网红博主们为了流量,刻意淡化风险、美化危险路线,形成了一条以生命为赌注的灰色产业链。重庆某登山组织负责人指出:“很多事故背后都有不专业组织的影子,他们把登山做成了‘赌命’生意。”这种将商业利益凌驾于生命安全之上的行为,必须受到严厉规制。
建立“任性必付费”的救援体系势在必行。黄山景区实施有偿救援后,违规案例下降40%的实践证明,经济责任对遏制冒险行为具有显著效果。但仅仅依靠经济手段还不够,必须建立完善的法律责任体系:对违规组织者施以重罚,对漠视安全警示的冒险者追偿救援费用,对发布危险攻略的网红博主追究连带责任。同时,户外运动行业需要建立严格的准入标准,确保每一个参与者都能得到专业的风险评估和安全保障。正如专家所言,“最好的救援是不需要救援”,而这需要全社会形成风险共识。
生命的价值高于任何冒险体验。当我们走进自然,应该带着敬畏而非征服的心态;当我们挑战自我,应该基于专业准备而非一时冲动。一个成熟的社会,既要尊重个体探索的自由,更要守住生命至上的底线。让每一次出发都安全归来,这不仅是户外运动应有的准则,更是文明社会必须坚守的价值取向。
安全责任不容“多头管理”推诿
舒爱民
表面上看,户外探险热是个别机构逐利冲动下的乱象,实则折射出监管体系的系统性缺位。
目前,我国尚无专门针对民间户外探险活动的统一法律法规。谁可以组织登山?领队需要什么资质?路线是否经过安全评估?发生事故如何追责?这些问题在法律层面仍模糊不清。于是,一些“草台班子”借着社交平台的流量风口,摇身一变成为“专业户外机构”,以低价、低门槛吸引客户,将本应严肃的自然挑战变成“快消品”。而一旦事故发生,往往由政府动用公共资源救援,形成“个人冒险、社会买单”的怪象。
那么,究竟该由谁来管?答案不能停留在“多头管理”的推诿之中。
主管部门应主动“亮剑”。体育、文旅、应急管理等部门需协同建立户外探险活动的准入机制,对组织机构实行资质认证,明确其在人员配备、装备标准、风险评估、保险购买等方面的强制性义务。对于无证经营、虚假宣传、组织高危活动的行为,应依法取缔并追责。同时,推动出台户外运动安全的法律法规,为监管提供法律依据,让“谁组织、谁负责”成为铁律。
平台责任不容推卸。社交平台是“野景点”“零经验登顶”等信息传播的主要渠道。算法推荐不断放大高风险内容的曝光,却鲜有对安全警示的强制提示。平台应承担内容审核与风险提示的主体责任,对标注未开发区域、鼓吹“小白可冲”的视频内容进行标注、限流甚至下架。可借鉴“网红景点风险提示”机制,建立“高危路线数据库”,用户点击相关话题时自动弹出安全告知,真正实现“流量向安全让路”。
属地管理需前移关口。许多“野景点”位于山区、林区或自然保护区边缘,地方政府和管理方不能以“非景区”为由推卸管理责任。应加强对重点区域的巡查,设立警示标识,必要时实施物理隔。同时,建立户外活动报备制度,鼓励团队出发前向当地公安或应急部门报备行程,一旦失联可迅速启动救援机制,最大限度降低伤亡风险。
公众自身也需自我设防。探险不是“打卡”,自然更不会宽容无知。参与者应清醒认识到:登山不是“有腿就行”,高海拔环境对体能、心理、经验都有极高要求。选择机构时,要查验其资质与口碑;出发前,应进行健康评估并购买专业保险;进入野外,必须遵守“不擅自进入未开发区域”的铁律。唯有提升全民安全意识,才能从源头上减少悲剧发生。
“交钱就能带上山”的背后,是监管的缺位、责任的模糊与对生命的轻慢。户外探险不该是法外之地,更不应成为资本收割流量的“冒险游戏”。唯有明确监管主体、压实平台责任、强化属地管理、提升公众认知,才能真正为“户外热”降温,为生命安全设防。该管的,必须有人管;该负责的,必须要追责。这不仅是对个体生命的尊重,更是对社会秩序的守护。
“户外探险”边界需要规则守护
刘少华
当“说走就走”的浪漫主义遭遇“无组织无保障”的现实困境,所谓的“诗与远方”正在异化为吞噬生命的深渊。
“野景点”的兴起,既是户外旅游市场蓬勃发展的缩影,也是公共安全与生态保护面临的严峻挑战。当社交平台的算法以“小众”“出片”为诱饵,将无数未经开发的险境包装成唾手可得的“打卡点”,一场伪冒险的集体狂欢便悄然上演。流量驱动的视觉奇观背后,是真实风险的刻意淡化。崎岖陡峭的山路被滤镜磨平,复杂多变的气候被九宫格定格为永恒“晴好”,这种精心编织的景观幻象,让屏幕前的“小白”误以为户外探险不过是换个背景的自拍游戏。
更深层的症结,在于当下户外探险文化的异化扭曲。很多人把户外运动等同于旅游打卡,却忽视了其“特种旅游”的本质。当“征服自然”的虚妄豪情压倒了科学评估与谦卑准备,当追求社交媒体点赞的浅薄动机取代了对山川的真诚敬畏,所谓的“征服自然”就会沦为“被自然征服”。那些涌入“野景点”的身影,有多少真正配备了专业装备、研究过地形气候,或具备基本野外生存技能?
户外探险事故频发,暴露出治理的多重困境。法律层面,尽管《旅游法》《自然保护区条例》明确禁止进入未开发区域,但社交平台上的违规招募信息仍肆意传播,监管的滞后与漏洞可见一斑。行业层面,准入门槛过低导致专业度与社会需求严重脱节,大量“草台班子”借热度拓展不正规业务,领队资质缺失、安全保障形同虚设。而参与者认知的偏差更令人忧虑:从“试胆石”拆除事件到云南牛栏江段4人溺亡悲剧,无一不证明部分游客为追求“出片”效果,甘愿冒生命危险翻越护栏、涉水横渡。这种对风险的漠视,已到了必须警醒的地步。
“野景点”乱象亟需多方协同治理。地方政府与文旅部门应加强属地管理,对热门“野景点”进行风险评估,必要时设立警示标识、封闭危险区域。同时,探索“疏堵结合”的路径:对条件允许的区域,可推动有序开发,纳入规范管理;对生态敏感区,则坚决封闭,杜绝侥幸心理。长远来看,户外旅游需从“流量经济”向“品质经济”转型,景区应开发差异化产品,如生态研学、文化体验等,满足公众对“深度游”的需求。同时,完善户外运动产业标准,推动装备制造、救援服务等产业链升级,构建安全、可持续的户外旅游生态。
户外探险的真谛在于对未知的理性探索与对自然的深刻尊重,而非不计后果的盲目冒险。唯有将专业保障嵌入探险全程,将敬畏之心刻进每个脚印,方能让“户外热”真正成为探索自然、超越自我的健康运动,而非以生命为代价的荒诞狂欢。
编辑 曹吟秋
二审 张谌
三审 黄峰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