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秋的重庆市巫山县,是一幅被岁月浸染的画卷。
江水澄碧,层峦叠翠,而最灼人眼目的,是那漫山遍野的红叶——如霞似火,自崖畔一路燃至谷底,从江边一直漫入云间。
这是一场已经燃烧了百万年的火焰。
“飞峡云容白,悬江树影红。”数百年前,明代诗人卢谦荡舟巫峡,诗情如涌,落笔成诗。40多年前,电影《等到满山红叶时》让“满山红叶似彩霞,彩霞年年映三峡”的旋律,流淌进一代人的血脉之中。
何以红叶灼其华?
但巫山的“红”,从不囿于色彩的表象。
它是龙骨坡遗址中,200多万年前古人类点燃的第一缕炊烟;是下庄人以钢钎铁锤,在绝壁上凿出的天路血痕;是脆李林中、恋橙园里,果农接连不断的幸福笑声;是神女峰下,次第点亮的万家灯火。
这红,从山间燃起,向人心深处漫溯,是巫山的底色,亦是一部荡气回肠的史诗。
红叶燃情
这红,是自然的馈赠,是经济的引擎。
“每年霜降一过,巫山就真正‘燃’起来了。”立于文峰观景台上,年年到此打卡的摄影师古豪遥指脚下峡江,眼中倒映着漫山流霞。他身后,一树树黄栌红得正旺,如高擎的火炬,仿佛要将整片山川点燃。
曾几何时,红叶不过是巫山人灶膛中“噼啪”作响的柴火。“黄栌子油亮亮,烧起来火旺旺,今年砍了明年长……”这样的记忆,仍在一辈辈巫山人的脑海中流动。
而今天,漫山红叶已成“金叶”。
这场嬗变,始于一场美丽的意外。
立足于三峡腹心的巫山旅游业,自1982年声名渐起。当时的巫山小三峡、小小三峡以秀丽奇绝的峡谷风光享誉全国,成为全国首批5A级景区。1997年,巫山旅游业迎来高峰,接待游客133万人次,旅游收入达6358万元。
然而,1998年,“告别三峡游”风潮过后,巫山旅游业跌入低谷,当年游客量骤减至36万人次。此后多年,巫山年接待游客量始终未能突破50万人次。
转机发生在2006年冬。那一年的红叶,红得格外炽烈。
当年12月初,现任重庆市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时任巫山县委书记的管洪,陪同客商考察。眼见红叶漫山如焰、燃遍江峡,在场众人无不惊叹。
“能不能让红叶成为巫山旅游的新名片?”那一夜,管洪久久难眠。
这一“金点子”,经巫山县委、县政府反复调研与论证,日渐成熟。
2007年11月28日,巫山在全国率先举起“三峡红叶”的旗帜,首届巫山国际红叶节应运而生。节庆当晚,巫山县城5000多张床位被一抢而空,游船走廊上也挤满了沉醉的游客。
亲历那一幕的导游李静,记忆依然滚烫:“江风刮在脸上像刀子,却没有一个人愿意回舱,我举着相机的手都在发抖,不是冻的,而是眼前的景象太震撼。”
首届红叶节一举引爆市场,巫山借此成功招商引资16.5亿元,当年旅游接待人数达150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2.09亿元,较2006年增长8倍以上。
红叶漫山,情动山河。
这些年来,巫山以生态作彩墨、以山河为画卷,于峡江两岸精心点染红叶。“断带”补绿、“天窗”补红,斑驳褪去,红云连绵。随着三峡红叶研究所落地,科技为自然赋能,巫山红叶告别“野蛮生长”,步入“精雕细刻”的阶段。
十八载光阴流转,巫山以红叶为媒、以节庆为桥、以文旅为歌,以一抹红叶的绚烂,实现4000万人次的倾心奔赴。“到巫山赏红叶”,早已不只是一句邀约,它是三峡冬日最温暖的诗句、最动人的风景。
那一抹红,点燃的何止是秋意?
一幅全域旅游的壮丽长卷,正在这片炽热中,徐徐展开。
文旅融合,路越走越宽。巫山以叶传情,以文铸魂,“巫文化”的神秘、“神女文化”的飘逸、诗词文化的典雅,纷纷落进红叶的诗行、凝于恋橙酒的醇香、藏入玩偶与书签的温度之间。30余种红叶衍生产品,是一场文化与自然的深情对话,更是巫山文旅精致发展的生动注脚。
农旅融合,叶红村亦红。朴实的巫山人,以红叶为笔,绘出红叶坡、红叶沟、红叶村等50多处红叶主题乡村旅游景点,80余家红叶民宿、酒家、农庄笑迎八方来客,约3万名群众返乡就业,创业致富之路越走越宽。红叶,红了山头,也暖了心头。
商旅融合,因红而兴。城市焕新,商圈崛起,四大城市商圈、5条特色街区次第绽放;巫山烤鱼香飘万里,一跃成为“中国名菜”,全球门店超1.3万家,创下420亿元消费规模。舌尖上的巫山,正以一招鲜红遍天下。
立于三峡巫峡之巅,巫山正以红叶为笔、以文旅作墨,书写“旅游名县”的灿烂未来——让冬天的三峡,从旅游淡季走向消费顶峰;让每一片红叶,都成为春天之外的又一个“春天”。
这红,红得炽热,红得兴旺,是巫山生态价值转化最绚烂的秋日宣言。
红路领航
红,是奋斗的血痕,是精神的旗帜。
“这条路,是我们下庄人拿命换来的啊。”巫山县竹贤乡下庄村党支部书记毛相林的指尖,抚着路旁“下庄精神”石刻的凹痕,嗓音沙哑。
1997年,他带领村民,向巍巍绝壁发起一场悲壮的宣战。
没有机械,他们就把命系在一根藤绳上,悬荡于万丈深渊,以钢钎铁锤,一寸一寸凿开大山坚硬的骨;没有资金,他们就卖猪卖粮,凑出那“皱巴巴”的3960元。
7年,整整7年。
在这场与命运的鏖战中,6位村民再也没有回来。
26岁的沈庆富被滚石击中,坠入深谷。黄会元回村才8个月,就永远留在了这条他亲手开凿的路上。而他的父亲黄益坤,在儿子灵堂前,第一个举起手:“这路,必须修下去。我儿子,死得其所!”
这条路,劈开了悬崖,凿穿了绝壁,更彻底撞开了下庄人封闭百年的心门。
2004年,天路终于贯通。
下庄人用以命相搏的坚韧、人定胜天的信仰,将天堑变通途,绝路走成生路。他们用生命呐喊:这世上没有真正的绝路,只有不愿攀登的人。
如今再访下庄,处处是新生的印记。
昔日的“天坑村”,而今已蝶变为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入选“建党百年红色旅游百条精品线路”。
走进下庄民宿“三合院”,曾经的修路人、而今的民宿老板杨元鼎正忙着烤制蜂蜜烤鱼,香气四溢。“去年净赚30万元,比在外打工强多啦!”杨元鼎高兴地说。
不远处,曾经的“开山女将”陈祖英经营的农家乐,日均接待50多位游客,灶火终日不熄,笑声漫过院墙。其女儿袁孝鑫创办的“下庄布谷”扎染工坊内,蓝白相间的布匹如瀑布垂挂院中,指尖翻飞间,山峦云纹在棉布上重生,订单自抖音直播间从全国飞来。
千亩智慧果园里,脐橙树沿等高线层层叠翠,水肥一体化系统正精准滴灌。金秋时节,果农手持扫码枪为橙子办理“数字身份证”,一筐筐黄澄澄的橙子将通过冷链车发往五湖四海。这些曾困于天坑的酸甜,如今甜到了山外人的舌尖。
2023年,下庄村人均收入近2万元,较修路前增长40余倍——这一切辉煌,都始于20多年前那场向命运抗争的凿壁之战。
下庄精神如红路,在巫山大地悄然延展。这精神,落在每一位扎根土地的奋斗者肩上。
巫山县庙宇镇南溪村原党支部书记、“中国好人”张发国,便是其中一抹炽热的红。
“2024年8月13日秋月梨销售:张述典,20斤,160元;陈恢江,37.5斤,300元;简包装,8箱,544元。”翻开张发国的工作笔记本,其最后一页记录着这样一笔账。
共计1004元,不多,但他很高兴。
秋月梨是南溪村2024年刚发展的集体经济产业,8月正是上市季节,将梨推广出去,是张发国的心头大事。
然而,在梨越卖越好的欢喜时分,张发国却倒下了。2024年8月18日,51岁的他,生命永远定格在乡村振兴一线。
这位村党支部书记用生命诠释:天路,是下庄人凿通绝壁的路,而红路,是千千万万奋斗者铺就的振兴之路。
而今,这条路,正越走越宽阔。
在巫山县曲尺乡的千亩脆李基地,“无手新农人”彭军忙碌不已。
他没有双手,却把日子过得比漫山的脆李还要红火。
20多年前,一场意外让彭军失去了双手,人生跌入深渊。但他没有向命运低头,用残臂夹锄头、学嫁接、开网店,将荒山变成“花果山”。
“别人做一遍,我就做一百遍。”彭军说。
为学习李树嫁接,彭军用残臂夹着刀片,一遍遍摸索。刀片一遍遍滑落,他就一次次捡起;臂端磨出血痕,他就缠上布条继续。一个月后,他熟练完成嫁接,李树成活率高达95%。
2018年,彭军牵头成立合作社,带动30多户村民种植脆李。他架起手机,用残臂直播带货,年销脆李10多万公斤,帮助农户年均增收超万元。
“我的‘手’一直都在!”彭军自豪道。
如今,彭军的果园扩大到200多亩,种上了脆李、恋橙、西瓜,还养起土鸡,年收入突破40万元。他用奋斗对抗命运,把人生的“天坑”亲手填平,更带领更多人走向了致富的“天路”。
不只是他们。
那如革命烈士李季达,身陷囹圄仍高呼革命理想、以生命铸就忠魂的凛然气节,是红;那如巫山县生态环境监测站站长魏嵬,二十年如一日俯身江面、守护一江碧水的执着,是红;那似巫山县人民法院离退休党支部书记冯金玉,身披法袍半生、退休后仍以银发传递法治温度的初心,是红;那像网约车驾驶员舒刚青,紧握方向盘,在城市的街巷间以零差评服务传递温暖的文明摆渡,是红……这红,涌动在千千万万个巫山人的血脉里,闪烁在这片被汗水浸透的土地上。
而今,这红已凝成巫山的风骨——它比山更坚毅,比江更绵长,在岁月中淬炼,在传承中闪耀。它让每一个行走在这片土地上的人都知道:这里没有绝路,只有还在延续的攀登;这里没有奇迹,只有从未停止的奋斗。
这红,红得壮烈,红得滚烫,是用奉献与奋斗写就的振兴史诗。
红史留痕
这红,是文明的底色,是血脉的传承。
1984年,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黄万波第一次踏上巫山这片土地。泥泞山路上,他未曾料到,自己的人生将与此地血脉相连。
次年,龙骨坡遗址出土的那块古人类下颌骨化石震惊世界,东亚人类史由此前推百万年。巫山这座江边小城,一跃成为照亮人类起源的灯塔。
如今,94岁的黄万波再次站在遗址探方中。他颤巍巍地捧起一件打制石器,眼底映着跨越百万年的火光:“看,这就是‘巫山人’切割兽肉的工具。那上面沾染的,或许正是中华大地上第一抹文明的红。”
四十载寒暑交替,青丝已成白发,黄万波却始终守护着这片土地。他说:“巫山的红,不仅在满山红叶,更在这土地深处——它是中华民族最早的脉搏,是文明摇篮中最初的血色。”
正是凭着一代代考古人的执着叩问,“巫山人”才得以从尘埃中苏醒,让这座小城承载起百万年的人类记忆,在沧桑岁月中淬炼出愈发鲜艳、愈发厚重的红。
距此约30公里的巫山县大溪文化遗址中,另一种红,正穿越时光熠熠生辉——那是新石器时代的彩陶残片,陶衣上赭红色的纹路如血脉蜿蜒。数千年前,母系氏族社会的先民手捧这些陶器,立于长江之畔,以赤红祭奠江河与生命。
“这红色取自赤铁矿,是先民对血液与生命的原始崇拜。”考古研究员半跪在探方中,以毛刷轻轻拂去陶片上的尘土。
正是这些赤纹陶片,连同整个大溪文化遗址,成功入选“百年百大考古发现”,成为长江流域上游早期文明最重要的见证之一。它们沉默却炽烈地证明:早在新石器时代,巫山的“红”,就已渗入人类对天地的初识与膜拜之中。
如今,这穿越百万年的历史回响,并未尘封于考古探方之中,反而被巫山人巧妙地“唤醒”,化为发展的新动能。
巫山依托这独一无二的“红史IP”,精心打造出集研学旅行、文化体验、科普教育于一体的文旅融合项目。古老的文明之光,正照亮今天的振兴之路。
这份红史的厚重,在今天的巫山依然延续。
走进大昌古镇,时光仿佛在此沉淀,又在此重生。
“每一块砖石都有它的身份。”古镇迁建工程师李政轻抚砖上铭文说,“清咸丰年间的老砖,我们从原址编号拆运,复建时毫厘不差。”
这座有1700多年历史的古镇,经保护性搬迁后重生,被誉为“世界古民居保护史上的奇迹”。
2025年5月,龙舟文化艺术周在此盛大开幕,机车巡游与舞龙队伍穿梭在青石板街上,铿锵的腰鼓声回荡在百年老宅间。入夜后,1600℃的铁水在古城夜空璀璨绽放,如同这座古镇在新时期的生动写照。
如今的大昌,不仅守护着温家大院等30余处古建筑的历史脉络,更以千年古镇和大昌湖国家湿地公园为依托,打造出和美乡村、非遗体验、团建研学等旅游线路。
古老的砖石与鲜活的人间烟火在此共鸣,文明的血脉,汇聚成巫山最动人的底蕴。
这些璀璨的文化遗产,不仅是巫山往昔辉煌的见证,更是巫山如今高质量发展的底气。
这红,红得深邃,红得永恒,标记着我们是谁,又从何而来。
红城焕彩
这红,是融合的光华,是未来的愿景。
暮色浸染峡江,巫山县城如一粒被晚霞点燃的红宝石,静静泊于长江与大宁河交汇之处。
高唐湖畔,霓虹倒影摇曳波心;“三峡里·竹枝村”景区的吊脚楼前,串串红灯笼渐次亮起;宁江渡口,游轮汽笛声荡开江雾;甲板飘来烤鱼的香气,融入湿润晚风,绘出“半城山水半城灯”的诗意长卷。
这座有着2300年历史的古城,正执笔书写着一座山水城市的红色新传。
“我们要让城市生长在风景里。”巫山县规划和自然资源局负责人展开图纸,指尖划过两岸画卷。
巫山构建的四大功能组团,如4颗明珠嵌于15公里滨江画廊。
产的脉络,在青山绿水间蓬勃跳动——30万亩巫山脆李品牌价值超34亿元,延伸出脆李酒甚至脆李面膜等产业链,让20余万名果农的钱袋鼓胀起来,一颗颗“绿果果”变成群众增收的“金果果”;中药材、柑橘、烤烟等生态农业在低山、中山、高山地带分层生长,形成“百万亩生态种植、百万头生态养殖、百亿元综合产值”的产业矩阵。
城的骨架,在产城景融合中舒展重塑——高唐组团聚焦城市更新与排危降危,打造功能完善的城市综合服务区;龙江组团借神女文化IP,点亮文旅融合示范区;早阳组团凭借高铁、高速优势,建设枢纽经济与新兴产业集聚区;巫峡组团则夯实工贸核心,成为辐射渝东、鄂西、陕南等区域的商贸物流基地。同时,坐落在山上的巫山云雨康养旅游度假区,正以云栖广场、中医康养中心、露天露营基地吸引夏季日均超3万人次常住,让“我在三峡有个家”从愿景照进现实。
景的灵魂,在保护与转化中熠熠生辉——67.6%的森林覆盖率、连续8年保持Ⅱ类的长江水质、年均355天以上的优良空气,构成巫山发展的最坚实本底;五里坡世界自然遗产地、小三峡·小小三峡5A级景区、巫峡·神女景区等品牌,正通过夜游“三峡之光”、长江三峡国际红叶节等体验经济,将过境游转化为目的地游,让山水颜值转化为经济价值。
而今,巫山目标清晰:2027年,建成山水港湾旅游新城;2035年,挺进世界级旅游目的地。
“要让巫山成为文明的灯塔,200万年前人类从这里走出,今天世界向这里走来。”这片古老的土地,正以产城景融合之笔,续写红色新篇。
这红,红得现代,红得澎湃,照亮了巫山迈向明天的方向。
舟行峡中,落日熔金,江水被染成绛红。
学生在画板上调色:“赭石加朱砂,才是巫山的红。”他们身后,新植的黄栌树已长至齐肩高,待来年秋至,又将燃遍千山。
红叶终会凋零,但巫山的红永不褪色。
它从山河走向人心,从历史照进现实,最终升华为一种向死而生的生命力、一种不屈不挠的意志力、一种薪火相传的文化力、一种迈向未来的发展力——那是文明之火、奋斗之血、产业之笑、新城之光,是这片土地对世界最灼热、最深情的告白。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