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旅游近几年彻底变了天。以张家界大雍古城为例,这个曾被舆论和当地寄予厚望的文化项目,4年竟然亏掉了近11亿元。投资人满心以为建个景区就能日进斗金,结果现实是游客越来越少,门票越涨越没人买。不是大家不爱出门,而是传统景区早已失去了最初吸引人的理由。
走进张家界的大雍古城,第一眼看到的是高端仿古建筑,还有那传说中要留住土家族文化的步道,可是脚一踏进物理空间,文化魂就像被吸走了一样,四周弥漫着流水线气息。“24亿打造的古城,会不会隐藏什么奇迹?”不少人在开业前都心里痒痒。结
果等到真的开张,游客只感觉到花钱买了仿佛在逛大型地产展——四处都是高仿明清风格“标准件”,找不到熟悉的历史味,也闻不到土家的生活气。一切设计本来为传播文化而生,实际却变成了套模板。这种体验就像吃面条,拌了点绿色素没口感 ,回头率低到可怜。
年轻人不是傻子,谁会掏80块,只为在仿古电梯里拍照,体验一场昙花一现的课本幻觉?黄鹤楼、各类古镇,如今都已经成为“商业收割机”,不再是旅行的诗与远方。明明宣传时画面梦幻,一到现场就是商贩扎堆,文化被商品盖过。大家开始自己搭帐篷露营,宁愿在绿地里吃泡面,也不去酒店享受高价的服务,这是大众真实的摆烂:不想再当别人砧板上的肉。
有人调侃,旅游圈早就进入“谁穷谁有理,谁省钱谁是祖师爷”的时代。大家不是想看风景,而是拼谁能绕开门票、酒店、饭店的价格陷阱。都是策略高手,工资涨不过房价,野营户外成了新玩法,不是因为大家更潇洒,而是传统景区完全丧失了“性价比”。你说大家不爱文化了吗?真的不是,只是文化被商业吞掉变得苍白了。
投资方苦哈哈算账的时候,景区变成了巨型镰刀,收割完一批赶紧建下一个,结果喜欢“快餐式复制”,全是同质化。人才流动快,景区管理也----跟不上。仿古建筑千篇一律,创新卖点稀缺得像冬天里太阳。越来越多老板意识到,被抢跑不是因为自己不努力,而是没人缺那一份无聊的文化外衣了。
真正能逆袭的其实并不复杂,以龙潭大峡谷为例,矿泉水2块,西瓜切块4块一盒,冰棍1块,连喊麦都不用。这种透明价格,踩在了所有景区老板的G点上。“我们只想感受到两样东西:人情味和不心疼钱包。”这些看似朴素的反馈,其实已经藏着国内旅游市场未来的命门。
龙潭大峡谷就跟老北京小卖部一样,有温度有烟火。服务好到让人觉得没有被当韭菜割,而是成了朋友。游客愿意回来,不是因为门票,更不是因为表演,而是觉得能舒舒服服地享受一段轻松的时光。神农架的野人表演、开封武侠城的王婆说媒,精髓就在于体验新鲜、互动扎实,价格合适。都说服务业难做,可游客不是没钱花,是钱花得要值。
结局其实早就写明白。一边是空洞的大雍古城荒草萋萋,投资人捶胸顿足;另一边是小型景区们靠亲民价格、真诚体验稳稳地吸引流量,回头客自发带动新口碑。懂创新、懂尊重游客的景区,从来都不怕没机会。不肯改变的永远在原地等风,等来的只有更大的亏损。
中国旅游业的灵魂,被过度商业化和同质化一点点偷走了。真正的根还在。谁有勇气找回本真,尊重大众的消费体验,谁才能在这场大浪淘沙中活下来。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