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0日清晨,老君山景区的工作人员最先发现山间的变化——往日被翠绿、金黄、橙红等色彩覆盖的山林,一夜之间披上了一层薄薄的白雪。不同于隆冬时节整片山林被白雪包裹的景象,此次降雪时,老君山的多数树木叶片尚未完全褪落,栾树的黄色花瓣、枫树的初红叶片、松树的深绿针叶上都堆积着细密的雪粒,部分叶片边缘还挂着晶莹的冰珠,阳光透过云层洒下时,绿白相间的枝叶折射出细碎的光,形成极具视觉冲击力的"绿叶雪"景观。
早间前往景区的游客纷纷停下脚步,拿出手机记录这一罕见画面。有游客在社交平台分享,站在老君山观景台远眺,山间云雾缭绕,点缀着白雪的绿树在云雾中若隐若现,"仿佛走进了童话里的森林"。景区工作人员介绍,当天上午前往老君山观赏初雪的游客数量较往日明显增加,不少人特意穿着薄羽绒服登山,既为保暖,也为与这场初秋初雪合影。
从气象记录来看,老君山并非首次成为河南初秋降雪的"先行者"。回顾近五年数据,该省秋季首场雪大多集中在10月中下旬,且降雪地点多集中在老君山、嵩山、白云山等高海拔山区。其中,2022年10月5日的初雪是近五年最早一次,当时老君山的初雪伴随5-6级阵风,部分路段出现短暂积雪;2023年的初雪则在10月12日降临,彼时山间叶片已开始大量脱落,"绿叶雪"景观并不明显。相较之下,2024年的初雪时间虽处于常规区间,但降雪时叶片保存完好,才形成了这场引发全网关注的独特景致。
## 气温"跳崖式"下跌:长江以北冷至11月水平,22城刷新入秋低温纪录
伴随老君山初雪而来的,是席卷河南全省乃至长江以北地区的剧烈降温。根据中国中央气象台10月20日发布的数据,当天长江以北多个省份气温较常年同期偏低8至10℃,整体气温水平已接近常年11月中旬状态。其中,河南省会郑州当天最高气温仅10℃,创下2024年下半年以来的气温新低,最低气温更是降至4℃,较19日的最低气温12℃下降8℃,单日温差接近10℃。
除郑州外,河南全省多地气温均出现大幅下滑。洛阳当天最高气温9℃,最低气温3℃;开封最高气温11℃,最低气温5℃;南阳最高气温12℃,最低气温6℃,即便纬度相对靠南的信阳,最高气温也仅13℃,较常年同期偏低9℃。从全国范围来看,截至10月20日早晨8时,已有22个省会级城市的最低气温刷新2024年入秋后的纪录,除郑州外,西安、太原、济南、合肥等城市的最低气温均突破入秋后新低,其中西安最低气温降至2℃,太原最低气温更是低至0℃,接近冰点。
气温的骤降让户外体感温度大幅降低。郑州某气象站工作人员表示,10月20日郑州户外风力达到3-4级,东北风带来的冷空气让体感温度比实际气温低3-4℃,"上午10点左右,户外实际气温8℃,但体感就像5℃左右,站在户外不穿厚外套会明显感到冷风刺骨"。这种剧烈的气温变化,也让河南民众的日常穿搭在一夜之间完成"换季"。
10月20日的郑州街头,与前几日相比呈现出截然不同的景象。19日时,街头行人多穿着薄风衣、针织开衫或薄夹克,部分年轻人甚至还穿着长袖T恤;而20日清晨,羽绒服、厚呢子外套、加绒夹克已成为街头主流穿搭,颜色也从浅色系为主转为黑、灰、深蓝等深色系居多。
在郑州花园路某公交站台,等候公交车的市民几乎人人裹紧外套。一位穿着长款羽绒服的女士正低头整理围巾,她表示自己前一天还穿着薄风衣上班,"昨晚看天气预报说明天要降温,特意把羽绒服找出来,早上出门果然没选错,风一吹特别冷,还好穿得厚"。旁边一位男士则穿着加绒夹克,双手插在口袋里,脖子缩在衣领里,他笑着说:"河南的天气就是这样,没有过渡,直接从秋天到冬天,每年都这样,习惯了,家里的厚衣服都放在方便拿的地方,随时准备换。"
电动车作为河南民众常用的代步工具,也因降温出现明显变化。以往电动车上少见的"挡风被",20日当天几乎出现在每辆电动车上,黑色、红色、蓝色的挡风被将电动车驾驶员的腿部和手部包裹得严严实实,部分驾驶员还额外佩戴了加绒手套和头盔护耳。在郑州农业路与文化路交叉口,一位骑电动车送孩子上学的家长,不仅给孩子穿上了厚棉袄,还在电动车前加装了透明防风罩,"孩子小,抵抗力弱,这么冷的天,多防护一点不容易感冒"。
社交平台上,河南民众对降温的讨论热度居高不下。除了老君山"绿叶雪"的美景视频,"翻箱倒柜找秋裤"和"暖气什么时候才来"成为最热门的话题。有网友晒出自己从衣柜深处翻出秋裤的照片,配文"前几天还在穿短袖,今天秋裤已上线,河南人衣柜里永远有一件随时能拿出来的厚衣服";还有网友在当地政务平台留言询问暖气供应时间,相关部门回复"目前正在进行暖气管道试压,将根据气温变化适时启动供暖,确保民众温暖过冬"。这些细节既展现了气温骤降对民众生活的影响,也体现出河南人应对天气变化的从容与智慧。
这场剧烈降温与"绿叶雪"的出现,发生在河南告别一场破纪录的超长阴雨天气之后。根据河南省气象台发布的统计数据,自2024年9月1日至10月19日,该省平均降水量达到408.9毫米,较常年同期的105毫米异常偏多2.9倍,这一数据不仅创下1961年有气象记录以来同期降水量最高值,也让这个秋天成为河南"史上最湿秋天"。
从阴雨日数来看,同期全省平均阴雨日数长达36.7天,也就是说,在这50天里,超过七成的时间都被阴雨天气占据。其中,信阳、南阳、驻马店等豫南地区的阴雨日数更是达到40天以上,部分县(市)连续20天出现降雨。持续的阴雨天气让河南各地空气湿度长期保持在80%以上,部分地区甚至超过90%,潮湿的环境不仅让衣物难以晾干,也让不少民众出现皮肤瘙痒、关节不适等情况。
与阴雨天气相伴的,是同期最少的日照时数。河南省气象台数据显示,9月1日至10月19日,该省平均日照时数仅186小时,较常年同期的352小时减少近一半,其中郑州、洛阳、开封等豫中地区的日照时数不足150小时,部分时段连续一周日照时数为0。日照不足让农作物生长受到一定影响,河南部分地区的玉米、花生等秋粮收获时间较往年推迟5-7天,农户不得不采取人工烘干的方式处理收获的粮食,避免霉变。
对于河南民众而言,这场超长阴雨留下的记忆尤为深刻。郑州某小区居民回忆,9月下旬至10月上旬,家里的窗户几乎没开过,"一开窗就一股潮气扑面而来,衣服洗了挂在阳台,三四天都干不了,最后只能用烘干机烘"。南阳一位农户则表示,持续的降雨让自家的花生地出现积水,"往年这个时候花生早就收完了,今年只能穿着雨鞋在地里一点点挖,还好最后没怎么减产"。直到10月19日,随着冷空气南下,河南的阴雨天气才正式落幕,但谁也没想到,告别阴雨后迎来的竟是一场"一夜入冬"的降温。
尽管10月20日老君山的初雪已吸引大量关注,但冷空气对河南的影响仍在持续。根据河南省气象台监测数据,10月19日7时至20日7时,该省中西部、南部地区出现小到中雨,其中三门峡市卢氏县黄耀沟监测点录得29.4毫米的降水量,达到中雨级别。持续的降雨让这些地区的路面出现明显积水,部分山区路段因雨水冲刷出现小型落石,当地交通部门已在危险路段设置警示标志,提醒过往车辆减速慢行。
大风也是此次冷空气影响的重要特征。10月19日夜间至20日凌晨,河南西部、北部部分地区出现6到8级阵风,信阳市新县杜鹃驿站监测点录得的最大风速达到22.6米/秒,相当于9级风。9级风的威力不容小觑,新县当地有村民表示,夜间听到窗外树枝摇晃的声音特别大,"早上起来一看,院子里的晾衣绳被吹断了,门口的几棵小树也被吹得歪歪斜斜"。河南省应急管理厅已发布大风预警,提醒民众尽量减少户外活动,避免在广告牌、大树下方停留,防止意外发生。
针对后续天气,河南省气象台在10月20日上午发布预报:10月20日白天至夜里,全省仍以阴天为主,沿黄河流域及以南地区将出现小雨或零星小雨,其中老君山、嵩山、白云山等高海拔山区受低温影响,降水形式将转为雨夹雪。这意味着,此前引发关注的"绿叶雪"景观范围可能进一步扩大,除老君山外,嵩山、白云山等景区也有望出现类似景致。
气象专家解释,此次高海拔山区出现雨夹雪,主要是因为这些地区气温已降至2℃以下,满足降雪的温度条件,同时空中水汽充足,降水过程中容易形成雪粒。不过,由于地面温度仍在0℃以上,积雪难以长时间留存,"绿叶雪"景观更多是降雪过程中呈现的视觉效果,降雪结束后,随着气温缓慢回升,叶片上的积雪会逐渐融化。即便如此,这种初秋时节的雨夹雪天气,在河南仍较为罕见,也让不少民众期待能在更多山区看到这一景观。
虽然当前河南正处于冷空气影响下,但好消息是,这轮降温过程已接近尾声。根据河南省气象台的长期预报,从10月21日开始,全省天气将由阴天转为多云间晴天,阳光将重新回到民众生活中,空气湿度也会随之下降,此前因阴雨和降温带来的潮湿感将明显缓解。
气温方面,从10月21日起,河南各地气温将开启缓慢回升通道。以郑州为例,10月21日最高气温将回升至12℃,最低气温6℃;10月22日最高气温14℃,最低气温7℃;到10月23日(霜降节气),最高气温有望达到16℃,逐步向常年同期(15-17℃)水平靠拢。豫南地区的气温回升速度会相对更快,信阳、南阳等地在10月23日的最高气温可能达到18℃,基本恢复至正常初秋温度。
不过,气象专家提醒,此次气温回升是一个缓慢过程,不会出现"跳崖式"升温,且昼夜温差仍会保持在8-10℃左右,民众仍需注意早晚保暖。"白天可能感觉有些暖和,但早晚还是比较冷,建议大家采用'洋葱式'穿衣法,方便根据温度变化增减衣物,避免因温差大导致感冒"。此外,随着天气转晴,空气干燥度会增加,民众还需注意补充水分,保持皮肤湿润。
对于农业生产而言,晴好天气和气温回升将为秋粮收获和晾晒提供有利条件。河南省农业农村厅相关负责人表示,目前全省秋粮收获已完成80%左右,后续的晴好天气将帮助农户加快收获进度,同时有利于玉米、花生等粮食的晾晒和储存,确保秋粮颗粒归仓。
## 老君山为何总先降雪?独特地理条件造就"初雪偏爱地"
从近五年的气象记录来看,老君山总能成为河南初秋首场雪的"落脚点",这一现象并非偶然,而是由其独特的地理条件决定的。首先是海拔高度带来的气温差异,老君山主峰海拔2217米,是河南省海拔较高的山脉之一,而气温会随着海拔升高而降低,通常每升高1000米,气温下降6℃左右。以郑州(海拔约100米)为例,当郑州气温为10℃时,老君山山顶的气温可能已降至-2℃左右,满足降雪的温度条件,这也是为何平原地区还是降雨时,老君山已开始降雪的主要原因。
其次是地形对气流的抬升作用。老君山位于河南省西部,地处秦岭东段余脉,当北方冷空气南下时,遇到老君山的山地地形会被迫向上抬升。气流在上升过程中,温度逐渐降低,其中蕴含的水汽会凝结成小水滴或小冰晶,当气温足够低时,这些小冰晶就会形成雪花飘落。这种地形抬升作用,让老君山成为冷空气南下过程中的"降水增强区",更容易出现降雪天气。
此外,老君山周边的水汽条件也为降雪提供了支撑。该山地处伊河、洛河上游,周边河流、水库众多,空气湿度相对较大,尤其是在经历长时间阴雨天气后,空气中的水汽含量充足。当冷空气与充足水汽在老君山相遇,再加上地形抬升和低温条件,三者共同作用,使得老君山成为河南初秋降雪的"偏爱地",也造就了此次"绿叶雪"的独特景观。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