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风送爽,秦岭山区的留坝县再次被卷入一幅浓墨重彩的画卷。除了山林秋色,在一处处乡间田野展现的晒秋场景,为秦岭增添了更耀眼的“丰景”。
与往年相比,留坝县今年的晒秋,底色已然不同。它不再仅仅是农家庭院前、广场空地上玉米、辣椒、南瓜构成的视觉奇观,更是一场由“乡创周”理念深度激荡后,全民参与的、关于乡村美学的自觉实践与发展理念的生动诠释。
从“风景”到“场景”
乡村美学的自觉苏醒
以往,留坝晒秋多聚焦于“色块”与“构图”,追求的是摄影镜头下的极致美感。而今年,行走在留坝的乡村,你能清晰地感受到“场景感”的营造。
在留侯镇,村民借鉴“乡创周”期间美学工作坊的建议,用金黄的玉米,打造一条气势恢弘的中国龙造型,吸引了不少游客“打卡”留念。“以前觉得晒秋就是晒粮食,现在明白了,我们晒的是生活,是留坝人的精气神。”村民话语里道出了许多人心态的转变。
这种转变,源于“乡创周”活动引入的美学理念渗透。活动期间,来自全国各地的设计师、艺术家、社区营造专家,与本地村民共同探讨,重新发掘乡土材料、传统工艺与自然景观的美学价值。他们告诉村民,晒秋的“美”,不仅在于色彩的饱满,更在于那份与土地相连的烟火气、井然有序的生活节奏以及代代相传的农耕智慧。
“我们正努力将‘无意识’的农事行为,升华为‘有意识’的美学表达。”留坝县文旅局党组书记范澄介绍,“乡创周”点燃了村民们对自身生活环境和生活方式的价值再认识。晒秋场景,因此成为了一个可体验、可互动、可共鸣的“乡村生活美学展陈”。
从“展示”到“变现”
“乡创”成果的转化实践
如果说美学的觉醒是“面子”,那么“乡创周”推动的成果转化与产业延伸,则是实实在在的“里子”。
今年的晒秋活动现场,游客不再只是旁观者。在玉皇庙镇两河口村,由“乡创”团队与本地手工艺人共同开发的“渔樵篓趣”“古树祈福”“银杏手作”等体验活动,游客可以用“竹篾”、蓑衣等传统农事工具体验NPC互动,用银杏树叶进行艺术创作活动,将留坝的秋天“带回家”。
“我们希望通过‘乡创周’实现的——将静态的资源转化为动态的体验,将一次性的观光消费,转化为具有黏性的深度互动。”玉皇庙镇镇长舒莹说,“晒秋”提供了一个绝佳的IP和流量入口,而“乡创”则为其注入了可持续的内容和商业模式。
与此同时,一批“乡创”产物也应运而生:玉皇庙镇以晒秋为灵感设计出银杏叶造型的钥匙扣、抱枕等文创产品深受游客喜爱,火烧店镇融入本地食材开办秋日“坝坝宴”,预定火爆,一位难求,紫柏街道楼房沟民宿将板栗采摘、农事体验打造成亲子活动,赢得游客好评……这些新业态,不仅直接增加了农民收入,更让游客留下来、慢下来、深体验,实现了从“过境游”到“过夜游”的转变,真正将“流量”变“留量”。
从“观看”到“参与”
美学赋能下的乡村振兴启示
“美学,是最高效的沟通语言,也是乡村最独特的竞争力。”留坝县委书记史邦俭表示,留坝打造晒秋场景,不仅是晒风景,而是在宣传展示一种生活理念和发展模式,让群众都能参与进来。
在武关驿镇河口村,为让游客能更好地感受乡村风情,河口村发动群众力量,开展“头脑风暴”,一个小时的“众议留声”会议中,村民们各抒己见,提出了打造丰收长廊、推出稻谷脱粒、土织布、剪纸、非遗滚灯竹编、中草药茶饮等农家体验项目等十余个好建议。
“第一年做‘晒秋’的时候,很多村民不理解,认为这是搞‘花架子’,这几年看到游客越来越多,大家的思想观念也有了改变。”河口村党支部书记周晓明说,村里实实在在地变化,让村民们的参与热情也高涨了起来。
“村里的节点打造,晒秋场景的搭建都是我们共同商议决定的,不仅能装扮村庄,还能让游客停留在我们这里游玩体验,真的很好。”河口村村民吴家斌说,“听见游客夸赞我们村漂亮,我打心底里觉得自豪。”
这场由表及里的变革,证明了美学赋能能够有效提升乡村的文化自信和产业价值,让农民成为乡村美的创造者和受益者,从而更积极主动地投身于家园建设。
如今,留坝晒秋的深化,其意义远超一场节庆活动本身,更是留坝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创造,它标志着留坝在探索乡村振兴发展的道路上,找到了一条以美学为引领、以“乡创”为抓手的特色路径。
眼下,留坝的秋色正浓。那铺陈开来的,是粮食,是色彩,是风景,更是一个县域以美学思维重塑发展逻辑。这场关于美的乡村实践,正为秦岭山区的乡村振兴,提供着一份充满活力与温度的“留坝方案”。(记者:李梅)
来源:留坝发布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