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黄土高原的层层褶皱里,甘肃省中部的小县城会宁已静卧千年,如同一本沉甸甸的史书,页页镌刻着岁月的沧桑与生命的坚韧。踏上这片祖辈扎根的土地,脚下的黄土低声诉说那些被时光打磨的故事。
红色的足迹:革命之魂不朽
会宁最深刻的烙印是其鲜红的革命历史。1936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三大主力在此胜利会师,宣告长征的壮举落幕。巍峨的会师塔挺立至今,青砖灰瓦间依然回荡着昔日的豪迈气息。老一辈人口耳相传,这儿的每粒黄土都浸润过先烈的热血。当年,会宁百姓倾其所有,以稀缺的粮食支援红军,用简陋的房舍收容伤员——那份无私奉献的精神早已化为乡土血脉。漫步在会师旧址,斑驳的标语与朴素的武器静默低语,带我们重返那段峥嵘岁月。
金黄的麦浪:农耕天地的咏叹
然而,会宁不止于红色传奇。黄土覆盖的贫瘠之地,孕育了独特的农耕文明。干旱少雨的气候,锻造了会宁人如胡杨般的坚韧品性。春秋轮回,年年不息,麦浪翻滚成一片金黄海洋,是整个塬上最动人的画卷。童年记忆里,收获时节是欢腾的音符,大人们在田间挥汗耕耘,孩子们在麦垛间追逐嬉闹。这原始而朴拙的农耕生活,雕刻了会宁人的勤劳与朴实——他们敬畏土地的馈赠,深谙每粒粮食的珍贵。
舌尖的记忆:乡愁里沉淀的风味
会宁的饮食文化,更是一曲浓郁的乡土情诗。莜面、荞面、黄米面,这些粗犷的食材在巧手下幻化佳肴。荞面油圈金黄酥脆,咬一口下去,咔嚓作响,满嘴都是荞面的清香;甜醅奶茶既有甜醅的醇厚酒香,又有奶茶的丝滑浓郁,一口下去,清爽解渴;凉皮筋道爽滑,配上特制的调料,酸辣可口;浆水凉粉口感细腻,带着淡淡的酸味,是独特的美味;烧烤摊上的肉串滋滋作响,油脂滴落,迸发出诱人的香气;还有那卤得入味的羊头,肉质鲜嫩,让人回味无穷…… 母亲的浆水面酸爽解暑,是夏日的清凉甘霖;羊肉泡馍汤浓肉嫩,则是寒冬的暖意慰藉。这些食物不仅滋养体魄,更是血脉中流淌的乡愁,融进了每一碗烟火气。
时代新章:守护中的变革
今日会宁,正在时代浪潮中悄然蜕变。公路如带连接远方,现代化校园培育新一代人。但无论时光流转,那份骨子里的坚韧与淳朴从未褪色。会宁人依旧对土地心存敬畏,对传统怀抱尊崇,在变迁中守护着灵魂的根脉。
永恒之火:黄土地的精神象征
伫立故土,深切领悟。会宁不是简单的地理名词,它是精神的灯塔。这片黄土教导我们在逆境中坚守信念,在平凡中雕琢伟大。会宁的故事,将会在岁月的麦浪里永续传唱,激励一代代后来者破浪前行。
面向未来,会宁正踏着历史的基石,在新时代的春风里扬帆。红色精神将化作乡村振兴的燎原之火,激励后人以创新之力耕耘这片热土。梯田之上,智慧农业的星芒已悄然点亮,让麦浪翻涌出科技的金辉;山塬之间,生态旅游的画卷徐徐展开,邀请世界聆听黄土与烽火的故事。而会师塔前,新时代的少年正接过先辈的火种,以知识为犁,在数字经济的原野上播种希望。这片土地的未来,必是红色血脉与金色梦想的交响——当胡杨的根系深扎黄壤,新生的枝桠已触摸云端。会宁,终将在守护与开拓中,书写一部生生不息的传奇。
(会宁融媒记者 杨龙)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