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从河北开车到内蒙古,把一车白菜、土豆、洋葱塞满后备箱,足足500斤。有人说这是会过日子,也有人说这是浪费和越界。你会为了省钱去几百公里外“捡菜”吗?这种“捡菜”到底合不合法、合不合情理?
这对夫妻刷到短视频,说内蒙古部分产区在收获季会有一些“遗漏”的蔬菜,于是决定自驾过去碰碰运气。他们带了编织袋、手套、小推车,一早进地,挑挑拣拣,装了整整一车。洋葱、土豆、白菜为主,粗略一算有500斤左右。他们在社交平台分享了“战利品”,有人点赞“会过日子”,也有人质疑“这不是捡,这是拿”。评论区吵翻了天。
为什么内蒙古会有“菜可捡”?主要是规模化种植下,机器收割快,难免漏掉一些在地里的蔬菜;当收购价很低时,有些农户会选择放弃一部分产量,因为雇人收割、运输的成本可能比菜本身还贵;再加上霜冻来临前,如果来不及收完,部分蔬菜会被留在地里。
捡菜的边界在哪里?法律上,未经允许进入他人土地、拿走他人财物,可能涉嫌侵权甚至违法,最好先征得农户或地主同意。情理上,收获季的“捡漏”在一些地方是约定俗成的,但前提是“主人同意、安全第一、不浪费”。安全与品质方面,地里的蔬菜可能有农药残留、霉变或被动物啃咬,食用前要清洗、挑选。
如果你也想去“捡菜”,建议先联系当地农户、合作社或村委会,确认是否允许、哪些地块可以去。注意穿戴防护装备,遵守田间规则,只拿自己能吃完或处理掉的量,不破坏庄稼和设施。如果觉得“捡”的价值高,可以适当给农户一些补偿或帮点忙,这是一种善意的回馈。不要进入封闭区域或有明确禁止的地方,避免不必要的纠纷。
省钱没错,但不能以“省钱”为名侵犯他人权益。捡菜的前提是“同意、安全、不浪费”。与其花时间精力去几百公里外“捡菜”,不如关注本地的尾货市场、社区团购和商超晚间折扣,性价比可能更高。尊重农民的劳动成果,比“捡菜”本身更重要。一次真诚的沟通、一点合理的补偿,能让“捡菜”变成双赢的温暖故事,而不是争议的导火索。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