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
“一纵三横”历史街巷、37栋明清建筑、六百余年文化传承,位于贵州省铜仁市中心的碧江中南门历史文化旅游区,完整保留着明清时期古城的建筑风貌。该景区2024年接待游客量近1000万人次,已成为当地重要的文化地标。
巧妙借力“梵净”生态文化,将中医药与文旅、康养深度融合,开设在古城内的铜仁市中医医院中南门门诊部——梵净医馆,正成为八方游客纷至沓来的“康养驿站”。10月17日,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记者实地探访梵净医馆,体验中医药和文旅碰撞出的新活力。
在铜仁市中医医院中南门门诊部(梵净医馆)开展的平衡火罐治疗。受访者供图
从就近就医到线上就诊,让中医药文化“走出古城”
走进古色古香的梵净医馆,30余种道地药材标本、60余个品种的盆栽药材依次陈列,院内自制药剂、代茶饮、生发膏方、保健食品等琳琅满目,坐诊的中医专家和非遗传承人更成为这座中医馆的“金招牌”。
铜仁市中医医院院长段广军向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记者介绍,目前梵净医馆年门诊量已超过3万人次,其中本地居民约占70%~80%。近两年来,随着外地游客逐渐增多,医馆开展的刮痧、艾灸、平衡火罐、脊椎整脊和土家灯火灸疗等民族诊疗技艺,成功契合了游客缓解路途劳顿、体验特色康养的需求,“馆内60个康养理疗位在节假日期间基本满负荷运转,日均服务游客超百人。”
铜仁市中医医院治未病科主任杨世毅长期在梵净医馆坐诊,令他印象最深刻的患者是来自江苏扬州的患者李霞(化名)。她的双手湿疹反复发作多年,来铜仁旅游前曾辗转多家医院治疗,症状有所好转但始终不能痊愈。今年2月,她在游览中南门历史文化旅游区时偶然走进梵净医馆,抱着试一试的心态向杨世毅咨询。
“在了解患者病史的基础上,根据患者的体质及扬州气候特点,结合铜仁特色医药,我为她开了内服调理的药方,并叮嘱了饮食注意事项。经过半个月的调理,患者湿疹逐渐痊愈,发微信向我表达感谢,还向我咨询皮肤问题是否可以通过中药调理。经过仔细问诊及舌象图片采集,我为李霞开了方子,她对于调理效果很满意,还特意邮寄锦旗以示感谢。”杨世毅说。
在铜仁市中医医院中南门门诊部(梵净医馆)开展的脐灸疗法。受访者供图
开展非遗技艺和特色疗法,推动民族医药活化传承
作为“贵州省中医药健康旅游项目”建设单位,中南门历史文化街区获得政策支持,正打造以梵净医馆为核心的康养一条街。医馆积极拓展“中医药+药膳”“中医药+养生”等业态,推出药膳餐、药浴等产品,并将苗族、土家族医药技法融入诊疗。
贵州省非遗“土家族医药”代表性传承人朱国豪在梵净医馆长期坐诊,他推广的“赶酒火疗法”通过酒精燃烧温热刺激穴位,结合药物渗透,对肩周炎、寒湿型腰痛等疾病治疗效果显著。
医馆还引进了来自广东东莞的刘氏毫火针技术,与本地苗族火针疗法形成互补。段广军介绍,刘氏毫火针根植于《黄帝内经》等中医经典,强调整体辨证,形成了标准化的传承推广体系;而苗族火针则基于“以热通阳”的苗医经验,多为口传心授。在针具与操作方面,刘氏毫火针采用直径仅0.2~0.3毫米的专利细针,刺入更深而痛感低,并可留针;苗族火针则多用粗针,讲究“快、准、狠”,快速点刺局部病灶以引流或散寒。在临床应用方面,刘氏毫火针覆盖内外妇儿各科,擅长调理慢性病、疲劳综合征等复杂问题;苗族火针在外科脓肿、风湿痛等急症处理上见效更快。
“引入省外中医适宜技术既能造福患者,也能推动本地中医药发展。”段广军表示,未来医馆将引入更多经现代科研验证的技术,与本地苗族技艺相互借鉴,推动民族医药的现代化与创新融合,为“中医药+文旅”注入更坚实的科技内涵与品牌吸引力。
本文来自【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