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千年福城的历史底蕴,到红色热土的精神传承;从田畴沃野的丰收图景,到和谐家园的幸福温度,新市镇以“福城红韵·田丰人和”文化品牌,生动诠释济阳城市IP、工作品牌的丰富内涵。这里有历史的厚重、有红色的激情、有田园的诗意、有生活的温暖,每一寸土地都在讲述着动人的故事,每一个角落都散发着独特的魅力。
千年福城的历史回响
在济阳的版图上,新市镇恰似一颗镶嵌在时光长河中的明珠,福泽绵长。新市镇的历史早于济阳,新市最早可追溯至南北朝时期,唐朝时名为福城,元代更名为新市,沿用至今。这片100平方公里的土地,沉淀着深厚的历史记忆,苏桥曙色、灵泉黑雾、圆隆寺、玉皇寺遗址等55处文物点星罗棋布,其中市级文物保护单位6处、区级文物保护单位2处。
为守护和传承这份珍贵的历史遗产,新市镇积极行动。与区政协携手,耗时良久收集整理各村居图文资料,编纂完成77个村、8.8万余字的《村落史话》,让每一个村庄的故事得以留存。与区作家协会合作,深入挖掘村庄历史,目前已完成江店村、段家村、王碱场3个村的文学性村史创作,《百村印记》的撰写工作也在稳步推进。
在实体保护方面,新市村新建村级博物馆,精心收集50余件文物,让历史可触可感;修缮维护圆隆寺、三皇庙等6处文化遗址,使其重焕生机。王家社区党群服务中心的“党心乡情”展馆,系统展现了社区8个村的村史沿革、模范人物,记录着生活方式、节庆习俗、农耕文化的变迁,成为村民寄托乡愁的精神家园。
红色基因的时代赓续
1937年11月,新市镇韩家村的英勇村民杨佐文锛劈日军,这是济阳抗日历史记载中第一个杀死日军的群众英雄;吕家村的吕家河涯惨案,见证了日军的残暴与村民的不屈;1939年2月,李兴民等3人在史家村成立了济阳最早的农村基层党支部。
为传承红色精神,新市镇依托第一党支部,修建旧址、展览馆、广场,并打造800米长的“精神之路”。通过VR全景创作与展示平台720云,为游客带来沉浸式全景体验,360度全方位展示6个展厅和旧址的4间房屋,让游客仿佛穿越时空回到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与中共山东早期历史纪念馆签订共建合作协议,实现红色资源共享、工作经验互通、红色路线推介。
在文化传播方面,新市镇成果斐然。参与拍摄的廉洁文化宣传片《济阳第一党支部的故事》,荣获山东省第二届擦亮红色地标短视频大赛一等奖;创作的情景剧《星星之火》,在全市“讲好济南红色故事”小戏小剧大赛中斩获三等奖和最佳创意奖。同时,在推进“红星闪耀·万绿新市”片区建设时,统计烈士34人、重要历史事件42个、标志性红色村落9个,让红色记忆更加清晰。
田畴沃野的产业新篇
新市镇地势平坦、土壤肥沃,全镇10.5万亩耕地,人均2.5亩,是全区人均耕地最多的镇街。水资源丰富,徒骇河、土马河等15条镇级以上河道纵横交错,灌排沟渠、沟涵井闸等设施配套齐全,为农业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近年来,新市镇聚力打造粮食高产示范区,在规模种植、技术集成、单产提升等方面优势显著。林果产业多元发展,借助“十里长堤·万亩果林”举办采摘节、荷花节等文旅活动,开启农文旅融合发展新篇章。
以项目建设为引擎,带动乡村振兴。2022年建成的新市镇现代农业示范园,集农业生产示范、农技研发推广、休闲采摘旅游于一体;2024年建成的小麦玉米单产提升技术集成示范区2000亩核心区,加速放大“吨半粮看济阳”品牌优势;2025年建设的盛家肉兔养殖、高品质韭菜产业基地,在塑造农业品牌的道路上不断迈进。
和谐家园的幸福画卷
新市镇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全方位提升群众的幸福感与获得感。持续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开展“文明种子孵化行动”,12支志愿服务队活跃在各个角落,累计举办新时代文明志愿活动80余次,服务人数2400余人。深入开展“一村一场戏”戏曲进乡村活动40场,组织“泉”在济南、黄河大集等农文旅展示活动8场,丰富群众文化生活。
在便民服务上,打造集政务服务、生活服务、文化服务于一体的综合型便民服务中心,可办理社保、医保、民政、计生等110项业务,并配备自助服务终端机。构建“镇街便民服务中心—社区社保服务站—网格社保服务点”三级联动便民服务体系,群众足不出社区即可办理多项社保业务,行动不便者还能享受上门服务。试点以来,共办理社保业务800余件,上门服务120余次,群众满意度达98%以上。
从历史的长河中走来,新市镇正以“福城红韵·田丰人和”文化品牌为引领,为高质量北部中心城区建设贡献更大力量。
记者:王静静 通讯员:邓贞君 编辑:陈彤彤 校对:刘恬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