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届新时代青年“重走长征路”徒步活动
90年过去,长征精神永续。当历史的接力棒交到新时代青年手中,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正随着铿锵的脚步声展开。
10月19日,第二届新时代青年“重走长征路”徒步活动在延安市吴起县启动。10月20日,160余名各界青年重走长征路,与90年前的那群年轻人接力,用徒步的方式赓续红色血脉,传承弘扬长征精神,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
青年学生小分队在徒步
晨雾未散时,他们的鞋尖已沾上泥土——这方土地,曾承载过红军战士的草鞋印;山风掠过耳畔时,他们的衣角翻卷如旗——那抹红色,曾飘扬在先辈的背包上。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伴随着淅淅沥沥的秋雨,青年们登上延安市甘泉县圪崂村对面山梁,脚踩泥泞,手拽蒿草枯木,沿着革命先辈走过的道路前行,奋进的歌声回荡在甘泉的连绵的山谷间。1935年11月初,毛泽东和中央红军在前往甘泉县象鼻子湾与陕北红军(即中国工农红军第十五军团)会师的过程中,曾从这座山上行军经过。
山路上,湿滑的碎石间仿佛还嵌着当年的绑腿印;树影里,萧瑟的枝桠似在复述着战士们相互搀扶的喘息。此刻,新时代青年的脚印与九十年前的足迹重叠,将两个时代的青春,紧紧系在同一片山河间。
行走,攀爬、冲锋……团队青年们经过40分钟的徒步,登上了对面山的希望之光活动平台,与党旗、与团旗、与活动旗帜合影留念。隔着历史的长河,向90年前行军经过此处的青年们致以深切的缅怀。这一刻,他们不仅是徒步者,更是精神的接班人。
青年们现场唱响《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岁月静好的背后,是有人曾跨越万水千山,负重前行。”西安外国语大学学生曹馨悦说, 两公里的泥泞,让她深刻地感悟到“长征”二字的分量,“长征不是书本上遥远的故事,我们脚下的安稳,是他们用艰辛铺就的坦途,让我永远铭记,并愿把长征精神带到生活和学习中去,克服困难,勇往直前。”
长征精神从不是陈列的勋章,而是融入血脉的行动指南。“两公里的路程与连绵的小雨让我深刻感受到了革命先烈经历的峥嵘岁月,那份如火的革命热情深深震撼并触动着我。”青年代表、西北大学博士生张宇翾说,“身为一名地质专业学生,我将投身地质,勘探报国,走好我们新时代青年的长征路。”
长征之路,总能触动革命老区青年的内心。青年代表、安康市旬阳市红军镇干部赵豪杰说:“这条步道不仅是地理意义上的路径,更是对红色基因的传承与实践,作为革命根据地的一员,此次重走更让我深刻体会到长征精神不仅是遥远的历史符号,更是当下工作中攻坚克难的勇气,我将以此次活动为指引,让红色基因在新时代新征程中焕发光彩。”
榆林市基层选调生杨美娜说,参与此次重走长征路活动,以脚步丈量初心,用双眼记录历史,在红色足迹中感悟长征精神。“下一步,我将把这份感悟转化为基层工作的动力,以青春之力践行使命,为乡村振兴贡献青春力量。”
参加徒步的青年队伍
从学生到基层干部,从理论到实践,青年们的讲述层层递进,勾勒出长征精神在当代的多维传承图谱。
一如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在《红星照耀中国》一书中的描述那样:“这是一次充满传奇、充满故事性的远征……千千万万青年那永不磨灭的热情,永不凋零的希望和令人惊叹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像一团火焰,照亮了长征的路。”
“通过‘重走长征路’的创新模式,开展党性教育活动,让新时代青年沿着先辈的足迹,在行进中感悟党的光辉历程,这是对长征精神最好的传承和弘扬。”甘泉县委党校常务副校长、县文化和旅游局局长郭毅介绍,“这次活动不仅创新了红色基因的传承方式,更通过体验式的活动提升了新时代青年的党性修养,也使得红色基因薪火相传。”
当青年的脚步成为最生动的教材,当山间的风成为最鲜活的讲解,这场跨越九十年的对话,早已超越了徒步本身——它是精神的延续,是信仰的传承,是一个民族对初心的永恒守望。
参与徒步的青年
起点新闻记者 刘望 贺桐 宋洋
审核 史宝军 李卓然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