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窗外,明澈的天,轻柔的风,编织成流动的金纱,在玻璃上缓缓拂过。我们从县城驾车出发前往才溪采访全国“枫桥式公安派出所”——才溪派出所,在宽大平坦的高速公路上行驶了不到半小时,在一个丁字路口,“没有调查没有发言权”几个朱红大字跃入眼帘,著名的革命老区才溪,到了。
“要了解我们所,先得看看才溪的红色历史。”在派出所稍作安顿后,所长便提议去周边走走。踏上这片“青山凝碧曾是血,绿水流辉应为魂”的土地,每一处史迹都令人震撼,而矗立在才溪河畔的光荣亭,尤让我肃然起敬。
这是一座简朴而庄重的亭子,正面四柱三门、无檐,正门上方嵌有龙狮奔马、梅兰竹菊、青松翠柏的浮雕;朱红主体在阳光下熠熠生辉。两侧古柏华盖如云,如卫兵守护,更添威严。
在亭前,所长神色庄重,缓缓揭开那段烽火岁月。1929年,毛泽东率红四军入闽西,才溪人民发动武装暴动,建立苏维埃政权,“耕者有其田”的千年梦想一朝实现。此后,扩红支前热潮涌起,爹娘送儿、妻子送郎,3000多名青壮年踊跃参军,占青年总数八成以上,两百余户“一门多兵”。落后农村建成坚不可摧的根据地,却也付出沉重代价,3000余人中,1192位血洒疆场。
才溪因此成为“烈士之乡”“将军之乡”。参加红军的幸存者中,一位获授中将,九位被授予少将,还有十七位成长为师级干部,四位成为部级干部 。1933年7月5日,福建省苏维埃政府为表彰其在政权建设、经济发展、扩红支前与文化教育等方面的卓越成就,建成“光荣亭”,拱门上方嵌“我们是第一模范区”石碑。1934年,亭子被反动派焚毁;1955年按原貌重建,1956年毛泽东欣然题写亭名,“光荣亭”三字如火炬照亮精神高地。
九十余载过去,光荣亭依然矗立河畔。朱红大字下,才溪旧貌焕新颜。昔日战场化作金色稻田,送郎山径旁脐橙漫山,电商物流把老区特产送往四方。脱贫攻坚中,才溪人传承“敢为人先”,蹚出产业富民之路。乡村振兴里,红色旅游与生态农业交融,“将军之乡”的故事传遍神州。亭外的才溪水静静流淌,倒映着白墙黛瓦的新村、书声琅琅的校园,更倒映着才溪儿女用双手创造的幸福图景。我想,这不是告慰英雄最好的方式吗?
从亭中出来,沿河岸前行,“红土义警”在民警带领下维护景区交通,红袖章在人群中明明灭灭,如燃烧的映山红。游客密集处,民警小林正发放反诈宣传单,在景区忙忙碌碌。不远处,派出所巡逻车缓缓驶过,车顶警灯与亭上“光荣亭”三字交相辉映。
和平年代,才溪派出所把守护融入日常,如潺潺溪流润泽乡土,续写“红色不褪色、平安不打烊”的新篇。从所长的介绍中我们得知,派出所正开展“驻村夜访”,民警晚饭后走村入户,宣讲反诈与安全,把矛盾化解在基层。前不久,谢阿姨突发脑溢血休克,警车开道争分夺秒,为生命抢时间;昨晚,他们忙了一个通宵,终于将离家出走的男孩找回……他们以最朴素的方式,赓续这片红土地的精神血脉。
告别才溪时,天色渐暗,华灯初起,才溪河静静流淌。毛泽东亲笔题写的“光荣亭”三个大字,在灯光的照耀下显得愈发流光溢彩。
光荣亭仍在,光荣亦在。它是才溪精神的地标,更是一部由鲜血、汗水与希望共同书写的、永不落幕的长歌。
(作者单位:上杭县公安局)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