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旅游现在有点头疼,手里的王牌IP《长恨歌》虽说还能扛营收,但增长好像摸到了天花板,新搞的几个演艺项目又不争气,要么营收下滑要么一直亏,想摆脱“单IP依赖”的日子,目前看来还挺难。
提到陕西旅游,没人能绕开《长恨歌》。
这个IP从2007年就进入市场,到现在运营超18年,早成了公司的“营收压舱石”。
2025年上半年,光《长恨歌》就赚了2.95亿,占了公司总营收的大半,上座率也快到80%,看着挺风光。
但你不知道的是,这几年公司其他业务都在往下掉,旅游索道的收入占比从之前的一半降到了三成多,旅游餐饮也在下滑,等于公司越来越靠《长恨歌》“吃饭”。
《长恨歌》能火这么久,确实有它的道理。
它就开在华清宫里,这里本来就是唐明皇和杨贵妃故事的发生地,“真山真水真历史”的场景,别的项目学不来。
而且故事本身大家都熟,再加上21世纪初就用了超标的硬件设备和创新剧情,比同期的文旅演艺领先快20年,再加上西安早期文旅红利和市场竞争小,想不火都难。
但火了这么多年,问题也慢慢冒出来了。
《长恨歌》:风光背后的增长瓶颈
《长恨歌》现在的演出场次快到极限了,2024年演了947场,差不多是单日3场的节奏,再想加场,演员排班、设备损耗都是问题,根本扛不住。
本来想靠涨价补一补,结果反而影响了上座率。
贵宾区A位的票价都快1000块了,普通区第一场也得两百多到四百块不等。
本来想靠提高定价多赚点,后来发现,2025年上半年上座率从之前的快90%掉到了不到80%。
陕西旅游自己在招股书里也说,淡季游客量受了价格影响,这就很现实不是所有人都愿意为高价票买单,更麻烦的是创新问题。
《长恨歌》也搞过冬季版,升级过舞台技术,还培养了新演员,但架不住运营时间太长,核心故事还是唐明皇和杨贵妃那点事。
长期下来,观众看久了难免审美疲劳。
而且这么多年积累的品牌定位,把创新的空间限制得挺死,想大改又怕老观众不买账,不改又怕新观众不来,这种两难的处境,做文旅IP的怕是最有体会。
更关键的是,公司现在太依赖这个IP了。
2025年上半年旅游演艺占总营收的六成,其中《长恨歌》就占了演艺收入的绝大部分。
万一哪天遇到极端天气,比如2024年西安暴雨那回,《长恨歌》停演12场,公司当月营收就环比降了18%。
把鸡蛋都放一个篮子里,风险确实太大了。
《长恨歌》这边增长乏力,陕西旅游肯定得找新出路,所以就搞了几个新的演艺项目。
但这些新项目的表现,有点让人失望。
新IP探索:从营收下滑到持续亏损
先说说《12·12西安事变》,这个项目2016年就开演了,算是老项目了。
2023年的时候还赚了5800多万,占公司营收快10%,本来以为能接《长恨歌》的班,结果2024年就掉到5370多万,2025年上半年更是只有1100多万,占比也跌到3.64%,更要命的是利润。
2023年这个项目的毛利率还有61%多,2025年上半年直接掉到4.56%,运营公司还亏了42万多。
为啥会这样,一方面是2024年减少了低价营销,票价上去了,游客就少了;另一方面2025年上半年陕西天气不好,恶劣天气多,游客量本身就受影响,这俩因素凑一块,可不就不行了嘛。
如果说《12·12》只是下滑,那《泰山烽火》就更惨了。
这个项目2021年9月试运营,到现在一直没怎么赚钱。
2024年营收才261万,运营公司亏了2484万,2025年上半年营收201万,又亏了1315万多。
这个项目本来是陕西旅游想走出陕西的第一步,结果栽了跟头。
为啥,主要是故事和泰山不搭。
它讲的是“铁道游击战”,可泰山的核心标签是“五岳之首”“文化圣山”,游客来泰山想看的不是这个。
而且项目所在的旅游区还在开发期,没多少人流,没人来怎么赚钱?更别说陕西旅游还在泰山砸了大钱,泰山秀城(二期)总投资8.34亿,要搞《鲁智深》《山海秘境》这些新剧目,现在才刚开始设计,能不能成还不好说。
现在做文旅演艺的越来越多了,2025年暑期全国营业性演出就有12.63万场,国庆期间更是有1.5万多场次,观众选择多了,陕西旅游想再搞出一个《长恨歌》难度太大。
之前开封大宋武侠城火了,人家没靠稀缺历史场景,就靠“王婆说媒”“岳飞点兵”这种沉浸式互动,低成本还能吸引游客。
如此看来,陕西旅游之前那种“大制作+实景”的老路子,怕是有点跟不上现在的市场了。
陕西旅游现在的处境其实挺清楚的:《长恨歌》虽然还是营收主力,但增长见顶,风险也大;新IP要么不争气,要么还在培育期,短期内指望不上。
我觉得陕西旅游不如先别着急往外地扩张,把陕西本地的文化挖深一点,比如结合秦腔、丝绸之路搞点新东西,再学学大宋武侠城搞点沉浸式体验,让游客不只是看演出,还能参与进去。
这样既不用面对异地“水土不服”的问题,又能给游客新鲜感,说不定能找到新的增长点。
毕竟游客要的不是又一个“长恨歌”,而是持续的惊喜,对吧?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