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雅妮
国庆假期里,不少游客在车站、地铁通道邂逅了意外之喜——醒目的旅游攻略展板或二维码指引牌,上面清晰标注着热门景点、特色美食和交通接驳路线。这种把攻略“送”到游客眼前的做法,看似小事,却精准戳中了出行刚需,值得点赞。
这种“临门一脚”的攻略服务,恰恰解决了游客最迫切的难题。刚下高铁或地铁的游客,往往带着行李、一脸茫然,此刻最需要“下一站去哪”“怎么去”的明确答案。通道里的攻略省去了翻手机查信息的麻烦,像深圳地铁6号线支线那样直接关联沿线虹桥公园、光明农场等景点,甚至给出一日游路线建议,让陌生城市瞬间变得亲切。更重要的是,它跳出了单纯“指路”的局限,像桑植服务区的文旅融合思路一样,把交通枢纽变成了城市文旅的“第一展示窗”,用细节拉满了城市好感度。
不过,要让这份暖心服务更贴心,还有不少可精进的空间。
首先是内容要“精准避坑”。攻略里不能只写“附近有XX景点”,得标注真实距离和接驳方式,比如“从本站乘3站公交至景区,车程20分钟”,甚至直接点出“团结湖站下车不如呼家楼站便捷”这类实用贴士,帮游客少走冤枉路。
其次是形式要“灵活智能”。固定展板更新慢,难以应对国庆期间的人流变化和临时活动。不妨借鉴智慧景区的数字化经验,在攻略旁加个“文旅二维码”,扫码就能看到实时客流、景点预约情况、雨天应急路线,还能链接到本地美食地图和非遗体验信息,让静态攻略变动态服务。
再者是内容要“凸显特色”。现在不少攻略扎堆热门景点,难免千篇一律。可以像桑植服务区融入民歌展演、特产展销那样,加入本地“隐藏款”——比如老城区的地道小吃、小众文创店,甚至标注“凭攻略可享XX餐馆折扣”,既帮游客发现城市个性,又能带动周边消费。
最后是服务要“兼顾差异”。亲子家庭需要儿童游乐设施指引,老年游客关心无障碍通道和休息区,这些细分需求值得被看见。攻略可以分板块标注“亲子专属路线”“老年友好指引”,让不同群体都能找到自己需要的信息。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