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楚网(湖北日报网)讯(记者 毕军 叶辉 通讯员 肖茗予)九曲回肠的荆江,正以 “鱼翔浅底、鹿鸣呦呦、豚跃浪尖” 的生态画卷,书写长江大保护的荆州答卷。
10月15日,“和长江‘楚’个朋友”2025年湖北生态文化宣传活动采风团走进荆州,踏访石首麋鹿自然保护区、沙市洋码头文创园与白水滩湿地,在物种繁盛的湿地、蝶变新生的岸线间,感受这座城市守护长江生态的坚定初心与扎实成效。
“快看,那群麋鹿在湿地里散步呢!” 走进石首麋鹿自然保护区,采风团成员循着指引望去,广袤湿地间,数十头麋鹿或低头啃食青草,或抬头眺望江景,鹿角在阳光下泛着光泽。作为“中国麋鹿之乡”,石首自1993年、1994年分两批引入64头麋鹿后,历经三十余年保护,如今种群数量已达3800余头,成为世界最大野生麋鹿种群。
“为给麋鹿创造更适宜的生存环境,我们不仅维护湿地生态,还创新推出江豚研学 + 麋鹿科普 + 湿地观光旅游环线。”保护区工作人员介绍,2024年保护区接待游客3万人次,研学团队占比超三成,既让更多人了解麋鹿保护,也带动周边农家乐收入增长40%。采风团成员沿着隐蔽式观鹿台漫步,听着麋鹿蹄声踏过湿地的轻响,真切体会到物种复兴 背后的荆州坚守。
从湿地来到沙市洋码头文创园,采风团又遇见另一番“生态 + 人文”的惊喜。曾经机器轰鸣的货运码头,如今已变身集工业遗迹展示、市民休闲、文化体验于一体的生态空间——斑驳的龙门吊诉说着工业历史,沿江生态廊道上绿植葱郁,市民或骑行赏江景,或在文创市集驻足。
“我们拆除非法码头、整治污染,将生产岸线改造成生活岸线、生态岸线。”工作人员介绍,依托荆江沙市段岸线综合整治,洋码头文创园不仅成了城市客厅,更串联起长江生态景观与文化记忆。抚摸着保留完好的码头铁轨,看着江面上不时掠过的水鸟,让采风团成员直观的感受到工业遗迹与生态美景的和谐共生。
白水滩湿地的生态修复成果,同样让采风团印象深刻。走进这片正在进行山水林田湖草一体化保护和修复的区域,清淤后的水塘碧波荡漾,环湿地廊道雏形初现,工人们正忙着种植水生植物。“项目总投资约5亿元,目前水系整治、生态清淤等工程有序推进,已完成年度目标的65%。” 工作人员指着规划图介绍,通过水系连通、湿地修复、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未来这里将成为集生态涵养、观光休闲于一体的绿色空间。沿着施工中的廊道行走,看远处白鹭掠水而过,听工作人员讲述“清淤 + 复绿 + 治理”的系统方案,采风团成员愈发理解荆州“标本兼治”推进河湖治理的决心。
一路探访,荆州的生态之变让采风团成员频频驻足。从3800 余头麋鹿的“安家”,到101 头江豚的“搬家”,再到每年超100万尾中华鲟的“回家”,“荆江三宝”种群数量持续攀升;从沙市洋码头的岸线蝶变,到白水滩的湿地修复,再到柳林洲段的生态廊道建设,荆州用实际行动守护着483 公里长江径流。
“荆州的每一处生态变化,都是共抓大保护的生动注脚。”采风团成员表示,将通过镜头和文字,展现这座长江中游城市的生机与活力,为共同守护长江母亲河凝聚更多社会力量。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