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8日,“汉家天下·万里同风”2025南越王博物院考古遗址研学季在广州正式启动。
此次活动南越王博物院再度携手秦始皇帝陵博物院,联合长沙简牍博物馆、湖南省博物馆、南昌汉代海昏侯国遗址博物馆、齐文化博物院、山东博物馆、扬州博物馆、扬州汉广陵王墓博物馆,聚焦汉代诸侯王制度,通过跨区域博物馆联动,系统呈现从中原到岭南、从齐鲁到湖湘、从江淮到海昏的汉代诸侯王国文化全貌,彰显“汉家天下”大一统气象下的多元文化交融。
据了解,2024年南越王博物院“研”续文明印记·“粤”会京津冀豫考古遗址研学季推出42场特色活动,惠及超14000人次,已成功入围第二届“文化遗产项目十佳案例和十佳线路宣传展示活动”终选项目。2025研学季全面升级,构建教学技能大赛、主题月系列活动、“全民参与·科艺焕新”开幕周活动、馆校合作课程、国际文化交流的五维立体化活动矩阵,促进博物馆教育功能的创新发展。
文博育人模式突破
南越王博物院与广州大学合作推出“人文南越·研学育师”教学技能大赛,首次将师范生培养系统纳入研学季活动,构建“文物活化、教师成长、文化传承”的教育新生态。
这种模式将博物馆从文化传播的终端前移至教师培养的起点,不仅为博物馆教育注入新鲜血液,也为师范教育拓展了文化遗产保护的新维度,实现了博物馆资源与学校教育的深度融合。
研学季打破以往“碎片化”模式,从“单点突破”走向“主题深耕”,从“活动聚集”转向“体系构建”。
10月主题“汉室珍华”以汉代诸侯国精美器物为切入点,展现汉代社会风貌与文明成就;11月主题“文体并举”以文字书写与体育运动为双线,展现汉代社会“内外兼修”的理想人格追求;12月主题“王陵密码”聚焦古代建陵结构、陵寝制度以及丧葬观念,探索汉代人的生死哲学与宇宙观念。三大主题月从“物质之美”到“精神之韵”再到“生死之思”,层层递进、相互关联,构建了解汉代文明的完整路径。
互动创新科艺融合
开幕周期间,南越王博物院王宫、王墓两个展区同步启动,推出超20项互动体验活动,构建覆盖全年龄层、满足多元需求的文化活动矩阵。
“考古小街”繁华再现,9家文博机构特色摊位齐聚王宫展区;“南越运动会”让观众亲身体验蹴鞠、投壶、锤丸等体育项目。南越王博物院特色品牌项目“大遗址·小学堂”和“南越工坊”用“看得见、摸得着、带得走”的体验方式,让历史启蒙从说教变为游戏,在幼儿与青少年群体中种下文化自信的种子。
王宫展区还设置了交互式展陈空间,观众可在立体化装置中穿梭探索:《2024年考古遗址研学季成果展》回顾了首届研学季的精彩瞬间,呈现了馆校合作、社教活动、公众参与的丰硕成果,让观众看到博物馆跨区域联动的巨大潜力。
广州美术学院《汉象交融——设计重构汉代文化遗产》作品展集结34位视觉艺术设计学院学生的创作成果,他们借助AI虚拟建模、图像生成实验、互动媒体等技术手段,对文物进行再解读与重构。作为概念性设计方案,展览聚焦于创意构思与技术实验,探索了从“数字孪生”到“艺术再创”的多元路径。这些创新性设计理念充分展现了科技设计思维介入文化遗产保护的巨大潜力,为未来博物馆展陈、文创开发等领域的实践应用提供了样本。
馆校合作资源共享
本次研学季持续深化馆校合作这一成熟模式,积极推动优质文博资源走进校园。
秦始皇帝陵博物院以秦始皇陵考古发现讲述帝国气象,湖南省博物馆用丝绸纹样、红黑漆器演绎汉代美学。未来三个月南越王博物院将与其他与会博物馆一同走进广州的中小学与高等院校,以“一周一馆一主题”模式,让文物“活”起来、让历史“近”起来,使博物馆成为学校教育的有力补充,在青少年心中播下文化自信的种子。
本次研学季主题活动还将走进第138届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向来自全球的国际友人展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述汉代诸侯王国的历史故事,传播中华文明的独特魅力,将文博教育从国内拓展至国际,让汉代诸侯王国文化走向世界。
南方网、粤学习记者 周存 通讯员 南越王宣
通讯员供图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