曼城行记之肆: 游历四方
©作者 泽众
以脚步丈量地球,遑论分秒的短促
——题记
6月12日 星期四
萌去领事馆办事,我顺路去了趟我国驻英国曼彻斯特领事馆。
这个地方在曼城南部,周围是个居住区,区间道路不宽,绿荫葱郁,人少寂静,周邻多别墅民居。
乘车绕到后门处,临街一道严实的围栏上,只留下一处不显眼的门,入内即是个不很大的办事厅。此厅约有十米宽,二三十米深。最深处是一排窗口式办事柜台,柜台里有两名工作人员。除了守门的一黑人讲英语,这里是一个汉语的世界。门口的展示柜里,摆满了介绍中国的图书,白皮书,免费自取。我发现来办事的人很少,只是在靠近前排有三个人,坐在那里等候。办事窗口旁挂一小牌,手书着“取证”二字,显得随意而不正规。
办事厅里很安静,我本想拍照,却一眼望见了不许拍照的提示牌,只得作罢。在语言不通的曼城,有这么一处汉语环境,使人感觉格外轻松,也自然亲近了不少,但工作人员的冷漠却让我徒生失望之感。
出了办事厅,从旁边绕行到正门,想仔细看看领事馆的门脸。大门没开放,透过铁栅门我找见院内离大门不远处,竖着一块很不显眼的金属铭牌,上书“中华人民共和国总领事馆”字样。再往里张望,看到了主楼门楣上悬挂着的国徽。站到门前道路的对面,远眺可见楼顶上高高的国旗。国旗随风飘展,孩子提议以此为背景,给我和骏儿留个影。
站在正门路边,望见飘扬的国旗,心中难抑自豪与激动,瞬间感觉底气十足。
6月14日 星期六
每当见到那些不能行走的人,我就忽生一缕莫名的伤感,很为他们的不幸而唏嘘。
这天,在家里骏两只小手抓住桌面,原本坐在地上的他,竟以右脚踩实地面,全身用力,轻松而稳健地自己扶桌站立了。在他爬行时,脚上的袜子经常脱落,依然兴奋地赤着脚在那里飞快地爬着。我赶忙追过去,瞅准机会,设法抓住他那总是动个不停的小脚丫,以最快的速度把袜子穿好。
一天,妈妈给骏洗脚。脱掉袜子后,我抱着他,两只小脚踩在水盆里。起初他小心地站着不动,等刚刚搓了几下小脚丫,他便在水里胡乱动起来了,没几下就把盆里的水搅得满地都是。不得已快速洗完,擦干了事。余兴未尽的他,竟然又把自己的脚丫很轻松地搬起,直接塞到了嘴里,边笑边不住地显摆着,惹得我好笑不已。
握住他小脚丫的那一刻,忽然联想到,三十多年前,我也曾经常喜欢抓着萌的小脚丫,逗她乐。
一岁大的孩子,厚实而异常柔软的小脚丫,握在手里却将爱怜融入心底,那种无以言状的感觉,果是亲骨肉相连的一种默契。
晚上临睡前,我去洗脚,使劲搓着自己的脚,脚后跟坚硬的茧子,若不泡软,怎么用力也抠不下来。人的衰老之相,在不轻易示人的脚上,竟也如此显露无遗。
父亲唯一的那次住院,他躺在县医院的病床上,趁他熟睡的时机,见他脚趾甲长了,我就帮他剪了一次。那次也是第一次抚到他那双终年辛劳而粗硬的脚板,给我留下难以泯灭的印记。
6月22日 星期日
下午一点多,从曼城牛津路站乘火车出游,大约一个小时后到达利物浦车站。沿路的田野乡村风光,一览无遗。出门时阳光充足,可下了车便遇雨。
利物浦是座港口城市,位于默西河口东岸,其滨海之城的洁净,在雨水的洗涮里,给人留下极好印象。
出了火车站,对面便是一座非凡而气派的古建筑,冒雨也要留个影。这里很靠近海边,风吹得人冷嗖嗖,细雨打在脸上,注定是个今生极少,还能与之重逢的场景。
和萌与骏一起,我们祖孙三代,汇入穿梭往来的人流,向着港口方向徒步而行。有海鸥在头顶盘旋,不时地于眼前停留,这里的海鸥个头大,却与人如此亲近。我们停下来,让骏仔细看看,时而在地上张望,时而又忽然飞起于空中的那些海鸥。
河边港口的风更大,雨时紧时慢地下着。博物馆建在水岸边,入内正可避避风雨。站在博物馆的落地窗前,能远眺被风吹皱的水面,还有临水的地标性建筑。
利物浦的音乐,因披头士乐队而名扬四海。走进街区的一处不宽的巷子,游人摩肩接踵。原来是披头士当年唱红的洞窟酒吧。我也在门前的雕像、名人签名墙前留影。
雨还在下。一天里,雨时下时停,在英国是最不足为奇的常事。
乘火车返回,下午七点多还没下车,骏已在童车里睡着啦,一路推到家,接着睡到第二天。
6月23日 星期一
曼城中心图书馆,那是个宏伟的圆形建筑。此前,我曾从旁边经过,还询问过从里边出来的两位华人学生。门前有个大广场,位于十字路口的东北角。
今天进到里面,圆形的大阅览室,十分安静,有不少人坐在那里读书。周围是一圈走廊式藏书柜,可以绕行一周,可以向工作人员借阅图书。书柜里的书多为硬皮精装本,已经很陈旧的居多,我估计也仅有收藏价值。在别的楼层,也有许多现代图书,在儿童阅读区,有些卡通读物。
这样的公共设施,在曼城不止一处。这是我去的第二个图书馆,为大众提供学习场所,令人艳羡不已。
刚一走出图书馆,碰见一群人在聚集。一些人打着巴勒斯坦旗帜,围观者很快增多。三个东方面孔站在我身旁,好似父母和儿子一家人。听他们说国语,我便主动搭讪,得知是国内来旅游的,没见过这场面,感觉稀奇,便在外圈围观。
在曼城街头,常能碰到这样的人。如若留意,从服饰上一眼能猜出几分,待凑近仔细听他们说话,果然是国内游客。开放的人流,在偏远的曼城,也没有停止。像我这样,一辈子出不了几次国的,感觉也是很大一种新奇。
6月27日 星期五
天气晴好,阳光充足。在英国这样的天气实属难得。
孩子租了辆车,我们自驾出游,说是去达西庄园,那是电影《傲慢与偏见》的取景地。其准确的名字是查兹沃斯城堡庄园。距离曼城四五十公里,恰好处于英格兰中北部峰区国家公园。
据说,英国峰区国家公园(Peak District National Park)是英国第一家国家公园和最大的国家公园,成立于1951年,位于英格兰中北部,谢菲尔德和曼彻斯特两个城市之间,靠近兰开夏郡、大曼彻斯特、柴郡、斯塔福德郡、南约克郡和西约克郡。每年两千二百万的游客使之成为,世界上第二受欢迎的国家公园。
查兹沃斯庄园
庄园正对着一条河,背靠林木茂盛的山丘。周边全是起伏的丘陵,被绿色的草地覆盖着。沿路可见牛羊悠闲地吃草,这里好像是个牧区。
始建于1552年的查茨沃斯庄园(Chatsworth House)是世袭德文郡公爵(Dukes of Devonshire)的豪宅,1549年起由德文郡公爵家族(卡文迪许家族)世代居住,历经16代人经营,占地超过1000英亩,融合巴洛克式奢华与新古典主义优雅。距谢菲尔德仅半个小时的车程,是峰区公园最有名的景点之一。 这座以石材砌就的城堡,孤零零的矗立在绿色的草原上,四周几乎看不到别的建筑,一眼望去,便带给人一种苍凉衰败的直觉。
走入城堡似穿越时空,置身四五百年前的富豪之家,与早已作古的主人,作一场迟到的神悟。此刻,我们尽管踏上了同一块地毯,彼此间却依然相距万里之遥,只能在时间的轴线上,寂寞地品尝着自己的无奈与惆怅。
雕塑馆藏有意大利大师拉菲罗·蒙蒂的《戴面纱的维斯塔贞女》,薄纱雕刻技艺被誉为“大理石的诗篇”。图书馆藏书超1.7万册,含莎士比亚手稿、亨利七世祈祷书等珍本,部分藏书横跨六个世纪。中国风装饰突出,如惠灵顿卧室的清代墙纸,以及大量明清瓷器藏品。
漫步于光线暗淡的内室,精美的装饰,从墙壁到穹顶,一幅幅油画,气势宏大,令人目不暇接。廊道曲折幽深,把大大小小的空间相连接,室内的各种摆设,从木纹里,散发着昔日的奢侈与富贵气息。来自东方的瓷器和漆器,在我眼里感觉格外亲切。
巴克斯顿(Buxton)温泉小镇
返程去了著名的温泉小镇——巴克斯顿,英国著名的温泉疗养地。
先找到一处宽敞的停车场,那里只稀疏地停着几辆车。我们下了车就朝自动缴费的刷卡处走去,周围冷清得不见一个人影。这时,突然从远处传来急促的喊声,只见一个中年人慌忙地向我们跑来。站在刷卡牌前,边说边摇晃着手,给我们比划着什么。原来是在说下午六点后,这里停车免费。那股热情劲,令人感动不已。
这里的标志性建筑是新月形水疗馆,为乔治亚时代风格。在镇中心地带隆起的高地上,竟然建有一座迷人的花园。蔽日的古树、开满了白花的草地,蜿蜒曲折的溪流与平坦的小径交错其间。我坐在小径旁的连椅上,慢慢欣赏着周围精致的景色。到处可见悠闲的松鼠,鸽子,鸭子,不知名的鸟儿,它们似乎想靠近你,而丝毫没有被惊扰之忧。
走下高地,四周是起伏的道路、街区。维多利亚时代的建筑,给古镇平添了更多的沧桑感。但其十分安静的气息,依然深深打动了我。让我在暮色里不忍离去,甚至于心头盘旋着,何时重游的念想。
孩子说,炸鱼薯条是道英国名菜,凡来英国者必尝。我们走进一家小店,是独一的顾客,店家正在厨间忙操作。每人点了份炸鱼薯条,鱼是整条鲑鱼,外层裹着的面,炸的金黄而酥脆。外酥里嫩,吃到嘴里还不错,可稍微多吃点,就会油腻感渐浓,直到着实无法下咽。薯条也吃出了令人生厌的油腻感。
6月29日 星期日
在距离中心图书馆不远的有轨电车那条街上,矗立着一座醒目的建筑。前几次从门前过,还以为是个政府机关呢,原来是曼城美术馆。
下午和孩子一起去了,一个上世纪初两位画家洛瑞(L.S.Lowry)和阿道夫.瓦莱特(Adolphe.Valette)都市景观画作,以其质朴而简约的画作,记录了那个时代曼城的街区和平民生活。牛津路在灰蒙蒙的背景里,隐约可见路旁堆着一大堆煤炭,有个人正手执铁掀,在弯腰奋力铲着,他旁边还站了个人。那个时代曼城空气的污浊,可见一斑。
这次在美术馆里看画作,感觉眼睛有些吃力,即便凑近了,还是模糊得看不清楚画作上那些线条。方才意识到我的视力,明显下降了不少,一丝无奈袭上心头。
这次去得晚了,仅在一层楼匆匆浏览了两三个展厅,便临近闭馆时分,不免留下了兴致未尽的遗憾。
(待续)
作者简介
泽众:本名谭文德,陕西渭南人。中国散文学会会员,陕西省作家协会会员。热衷于文学创作,发表作品近百万字。已出版散文集《草叶集》、《心归云水间》。曾获第五届杜鹏程文学奖。
编辑/王雲飞
审核/闵盼龙
渭南青年网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