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下午三点的彭镇老街,温暖的阳光正洒在青石板上,观音阁老茶馆里72岁的张大爷捧着盖碗茶,与老茶友们唠着刷了新漆的老街有了新样貌;王婆婆与李婶坐在家门口的便民座椅上,说起新增的锻炼器材与便民设施让老街生活有了新乐趣;街口的“刊笛咖啡”里,不少年轻人坐在一起围炉煮茶、拍照打卡,相机快门声与谈笑声交织,三花猫轻盈跳跃,清脆的铃铛声回荡在悠远巷子里。
这便是彭镇老街的寻常午后——没有急促的脚步,只有茶烟、闲话和偶尔掠过的猫影,每一步都踩着时光的柔软。

彭镇老街原名“永丰场”,清代四川三大才子之一彭端淑带着家族迁居至此,写下《为学》后,才改叫“彭家场”。老街核心区均为传统川西民居,是成都周边为数不多,仍保留以本地居民生活和老茶馆文化为主的老街之一。
经历了百余年的风吹雨打,彭镇老街的房屋和道路都出现了破损、老化的情况。随着老街茶馆、非遗竹编故事的声名远播,不少游客来到这里参观、打卡,当地居民的生活需求也逐渐向经营方向发生转变,对彭镇老街的基础设施建设提出了“修旧如旧、补新以新”的要求。
新更细治:
青砖补老院,协商聚民心
2022年7月,彭镇老街迈出了“完善更新、品质提升”的第一步,“不搞大拆大建,修旧如旧、保护为主”是彭镇老街的改造原则,为了让改造更“接地气”,彭镇街道拉着居民、企业一起共商共议。“如何守护彭镇老街独特的气质?如何让彭镇老街焕发新生?街巷里还有哪些闲置的可用?用来干什么?”每一个环节大家都有商有量。“小微协商会、坝坝会开了好多场,商家说想要多些经营空间,居民说希望留着老物件,这些我们都记着,改的时候有新问题,再一起商量着改方案,大家同意了才动工。”彭镇老街工作人员向我们介绍。

为了留住川西生活的老样子,立面美化工作没搞千篇一律的风格,而是在保留原有特色的基础上进行统一修缮。马市坝街区沿街店招经过改造后,整体形象显著提升,杂货店店主赵姐看着新招牌笑着说:“从前这条街的招牌老是歪歪扭扭、层层叠叠的,客人找店都麻烦。现在整齐多了,现在看着整齐,进店的人都多了不少!

改造前

改造后

改造前

改造后


最让人上心的是老建筑修复。永丰茶社以前是铁器社,白墙红砖透着一股现代时尚,改造时全按“修旧如旧”来——腐坏的木柱全换了,红砖柱用老青砖加固,房顶墙壁坏了的地方,都用拆下来的老材料补。茶社负责人指着房梁说:“这些老木头、老青砖,都是老街的魂,留着它们,茶客才觉得这是正经老茶社。”

2023年初,彭镇老街附近的河岸绿化带也完成了系统修整,不仅清除了河边杂草,还规范了树池布局。焕然一新的滨河步道成为居民休闲的新选择。家住附近的刘叔表示:“以前这一带杂乱得很,现在改造好了,每天傍晚来走走,绿树成荫、花香阵阵,比去公园还舒心。”
2024年至今,彭镇老街又进行了多次“微改造”“微提升”,对电气线路进行了集中规整,修缮了800多平方米的外立面,增设了160平方米的特色装饰围挡,还更换了40杆路灯,升级打造了一座二星级公厕、新增一座高标准新型公厕。居民张阿姨说:“以前晚上走巷子黑黢黢的,现在路灯亮得很,公厕也干净,住着越来越得劲!”




一米线里:
装下烟火与规矩,日子更安逸
老街火了,问题也来了。永丰街靠着观音阁老茶馆,成了流动摊贩的“宝地”——菜摊摆到了路中间,茶馆的桌子占了人行道,居民出门要侧着身子走。“以前我家店门口,早上是卖菜的,中午是卖小吃的,客人想进店里喝杯茶,都找不到路。”永丰街茶铺的张姐,想起以前的混乱,还忍不住皱眉头。
为守护老街特有的“烟火气”,同时维护整洁有序的公共环境,彭镇综合执法中队配合镇街、社区及商居联盟会多次召开协调会,共同商议治理方案。

“第一次开会,摊贩们还不乐意,说‘不让摆,我们吃啥’。后来我们跟大家商量,划个‘一米线’,既不挡路,又能多些经营空间。”,执法队员小张回忆起2023年的一场坝坝会,笑着和我们分享,“从第一次提出划线的概念,到现在大家都自觉在线内摆,我们还是经历了很长的磨合期的。光是划线的形式都前后改过三次,现在大家看到的灰白色虚线是我们今年9月才新划的。老街的变化大家都有目共睹,商家也是越来越配合我们开展规范管理工作。”

现在的永丰街,每家店门口都画着一道灰白色的“一米线”。张姐的茶铺在“一米线”里摆了两张小桌,三三两两的茶客坐在这里,张姐给客人端上了散发着茉莉花香气的清茶,笑着说道“你看现在多好,大家都摆得整整齐齐的,客人可以坐下来喝茶,道路可以顺畅通行,鱼和熊掌兼得啦!”
“一米线”里的空地上,流动商户摆起了固定摊位,陈叔的糖油果子摊前总排着队,他边炸果子边笑:“以前到处躲,现在划了线,线内准我摆,我心里踏实,客人也放心。”


为维护彭镇老街的烟火秩序,彭镇有一支专门的执法队伍在这里驻扎,执法队员们坚持“昼查夜巡”,傍晚时分,小李和同事们会沿着巷子走一圈,遇到商户不小心超了线,笑着提醒:“刘大姐,桌子再往里面挪一点,不然过路的阿姨不好走咯。”刘大姐也爽快地回应着:“晓得了晓得了,马上就挪!”


青年归巢:
一杯咖啡,唤醒老街新活力
彭镇老街十字路口的岔道上,“刊笛咖啡”的招牌很显眼,咖啡香悠悠飘出来。主理人张倩妮是“90后”,土生土长的彭镇人。她开咖啡店时就想:“来老街的人都爱喝茶,要是能再喝上杯醇正咖啡,多好!”
后来,她担任了彭家场社区第二网格党支部书记,“让老街绽放新活力”的想法也更实了,她说:“光我一家咖啡店火没用,得让更多商家一起把老街的商业做起来,大家互相帮衬,才会有更多人来,家乡才能更好。”

为进一步提升老街活力,彭镇党委牵头成立了老街“商居联盟”,以党建引领带动共建共享,“联盟”每半个月召开一次大会,据联盟成员张倩妮介绍,“在会上,大家有困难、有想法都可以敞开说,比如有商家想搞活动缺场地,其他店主会主动帮忙提供地方;有商家反映最近客人比较少,大家就一起发朋友圈推荐,这种互帮互助让大家的凝聚力越来越强。”
在这种共建共享氛围带动下,越来越多年轻人选择来到老街,打拼新事业、新生活。现在文创商居联盟有35家新型业态商家,每年会评老街最美商家、年度网红打卡商家,还常办茶舍集市、后备箱集市、音乐节。青年创业者还跟社区签了“合作+”协议,去爱心茶馆讲红色文化、办公益集市、演文艺节目、给老人义剪、放电影,一年服务居民30余万人次。

张倩妮看着巷子里的年轻人,眼里满是笑:“以前老街里少见年轻人,现在好多人回来开店、做志愿服务,老街有了新活力,我就觉得,守着家乡、建设家乡,值了!”
到彭镇老街走一走,能看到老巷焕新的幸福,能感受青年共治的热闹,转角处或许就有“古朴”与“新潮”的巧思——老茶馆里有脱口秀,旧院落里飘咖啡香。执一卷书,捧一碗茶,看云卷云舒,人来人往,偷得浮生半日闲,这便是老街最动人的模样。
来源:双流区城市管理和综合行政执法局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