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国庆假期,当大多数游客纷纷做足攻略,精心挑选传统景点游玩时,一批寻求刺激的旅行者却被网络社交平台的“猎奇”分享所吸引,踏上了非法之旅。在福建省漳州市漳浦县佛昙镇整美村码头,改装渔船每日发船,载着游客驶向了尚未开放的南碇岛,非法登岛已成有组织、有规模的灰色产业链。
据了解,南碇岛是一个无人居住的海岛,因独特的火山岩柱群地貌,被列入漳州滨海火山国家地质公园核心保护区。2001年,该公园入选我国首批国家地质公园,仅供游客远眺观赏。
近日,央视发布一则报道,揭露在社交平台“探险攻略”的助推下,非法登陆无人岛的生意十分火爆。一位船主透露,假期人多时,乘船登岛需提前预约。
图为央视报道截屏
近年来,非法登陆无人岛、擅自前往未开发区域探险的现象并非孤例。
福建省宁德市霞浦县东南海域的四礵列岛由东西南北四岛组成,其中北礵岛是主岛,也是唯一有人居住的岛屿,东礵岛属无居民海岛,登岛属违法行为。然而,许多游客想一睹东礵岛的美景,便采取“跳岛游”的非法形式登岛:通过官方购票乘船至北礵岛,在此联系私人船主,乘坐快艇前往东礵岛。
其实,在媒体报道之前,当地监管部门也已注意到无人岛非法旅游的问题。
今年5月,福建省文旅厅联合省海洋与渔业执法总队赴四礵列岛开展了无居民海岛联合执法检查。检查组采取“绕岛观察+登岛检查+无人机航拍”等方式,重点检查四礵列岛周边是否存在非法载客船艇、组织登岛旅游等现象。
图为四礵列岛联合执法检查现场
相关监管部门采取的措施虽然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非法登岛活动的蔓延,但在社交平台攻略的助推下,许多游客和私人船主仍“顶风作案”,违规登岛行为仍时有发生。
10月12日,作为南碇岛的管辖地,漳浦县在媒体曝光后发布了一则《关于严禁参与无人岛非法旅游等活动的通告》,明确严禁任何未经审批的无人岛登岛活动。
通告声明,为整治乱象,漳浦县政府将组织县自然资源局、公安局、海警工作站、文体旅局、市场监管局等相关单位开展联合执法专项行动,全面加强岸线、海域、海岛巡查,加大执法力度,对持续顶风作案的组织者和运输者,将依法依规从严查处。
图为漳浦县政府回应
非法探险乱象频发,不仅暴露出监管不到位、游客法律意识淡薄等问题,也会危及游客的人身安全。
今年8月1日,6名游客前往广东省惠州市惠东县白盆珠镇白马山中的未开放区域游玩,有5名游客被水冲走失联。等被搜救人员找到时,5人均已无生命体征。
在更早的2017年9月30日,3名“驴友”未向警方及景区登记备案,违规进入四川卧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核心区的无人区,计划徒步穿越被困。经过搜救,3名被困“驴友”被成功找到,其中一人高原反应严重。依据《四川省登山管理办法》等相关法规,他们被处以行政处罚。
图为救援队营救过程 图源网络
那么,
组织、参与“无人区”非法探险活动
究竟面临哪些法律风险?
网络社交平台的责任如何界定?
如何构建有效的监管体系
遏制非法探险乱象?
福州大学法学院副教授尹瑞龙
针对这些问题进行了专业解读。
1.组织非法登岛、违规穿越等探险活动,组织者和参与者分别面临哪些法律风险和责任?
尹瑞龙:南碇岛作为无居民海岛,是漳州滨海火山国家地质公园核心保护区,属于未经批准利用的无居民海岛,依法受《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岛保护法》(以下称海岛保护法)的保护,非法组织登岛、违规穿越海岛的当事人应依法承担法律责任。
根据海岛保护法第二十八条、第四十七条第二款的规定,非法在南碇岛组织开展旅游活动的单位和个人,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海洋主管部门责令停止违法行为,没收违法所得,并处二万元以上二十万元以下的罚款。
如果组织者或参与者的活动导致南碇岛自然地形、地貌被严重改变的,根据海岛保护法第四十八条的规定,相关责任人还会受到五万元以上五十万元以下的罚款。
除此之外,组织者通过船舶非法运送登岛人员的,还可能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第五十三条的规定,组织者可能被处以五百元以上一千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还可能被处五日以下的拘留,并处五百元以上一千元以下的罚款。
2.网络社交平台对用户发布的“探险攻略”“包船信息”等内容是否应承担责任?
尹瑞龙:网络信息内容服务平台应当履行信息内容管理责任,加强本平台网络信息内容生态治理。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网络信息内容生态治理规定》,用户不得在互联网平台发布法律、行政法规禁止的内容,不得制作、复制、发布对网络生态造成不良影响的内容;互联网平台应当加强信息内容的管理,如果用户出现上述行为,平台应当立即停止传输该信息,采取消除等处置措施,防止信息扩散并向主管部门报告。
互联网平台放任此类信息传播的,监管部门将责令其改正,给予警告,没收违法所得;如果情节严重或拒不改正的,监管部门可对其处十万元以上五十万元以下罚款,甚至可能责令其关闭网站、吊销相关业务许可证,并对网络平台的相关责任人处一万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罚款等。
3.面对跨部门监管难题,应如何构建有效的协同治理机制,有效遏制非法登岛、违规穿越等现象?
尹瑞龙:如何有效监管非法登岛、违规穿越等乱象一直是一道难题,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涉及多个方面。
首先,立法不健全削弱了无人海岛的保护力度。在我国现行法律体系中,无人海岛保护的主要依据是海岛保护法。然而,该法的规定较为原则和笼统,加之缺乏配套的细则,导致保护工作缺乏明确的法律指引。同时,主管部门也因执法权限不足,也难以对非法登岛、违规穿越等行为实施有效监管。
其次,政府部门间职责划分不清导致监管真空。无人海岛的保护涉及多方主体,既包括自然资源、生态环境等部门,也包括文旅、海事、公安等部门,各部门间的职责范围还存在交叉和模糊地带。非法登岛、违规穿越等活动多是由当地的居民或机构组织,并通过零散的渔船将“猎奇者”运载至南碇岛,这其中便涉及多个监管环节,易出现监管边界的模糊与重叠。
此外,监管力量的不足也是制约无人海岛保护的一大现实因素。由于无人海岛往往分布广泛、地形复杂、交通不便,当地监管部门难以做到全方位、实时监控,加之此类活动的组织者往往是“散户”,并通过“打游击”的方式非法登岛,这也进一步提升了监管部门的执法难度。
针对近年来层出不穷的非法登岛、违规穿越等乱象,应采取多措并举、系统治理的方案。
一方面,完善无人海岛保护的相关立法。在海岛保护法的基础之上,出台相配套的《海岛保护条例》《海岛保护办法》,明确非法登岛、违规穿越等行为的认定条件和处罚标准,加大对此类违法行为的震慑力度。同时也应通过立法进一步细化监管部门的执法权限与执法流程,为执法者提供充分、明确的执法依据。
另一方面,还要明确不同监管部门间的权责划分。当地政府部门可牵头制定详细的权责任务清单,明确自然资源、生态环境、文旅、公安、海事等部门在非法登岛、违规穿越等非法活动中的监管职责和主次关系,明确各部门的监管边界,避免权责的交叉与模糊。
最后,充实监管力量也是保护无人海岛的有力抓手。当地监管部门可招聘、培训更多专业执法人员,提升监管质效。同时也可利用科技手段补齐监管短板,如通过监控摄像头、无人机等手段进行全方位、实时性、立体化巡查等,提升监管覆盖面。
原标题:《征服“无人岛”成旅游热门,非法探险背后风险重重!》
栏目主编:施薇 文字编辑:孔韬 题图来源:上观题图
来源:作者:法治日报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