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虑今天行程远一些,早上7点就整装出发了。
在市里的桂花香手工面馆吃了早餐。点了一份鸡蛋番茄面,非常好吃。
鸡蛋煎的刚刚好,配上西红柿和青辣椒。青辣椒不是很辣。一口下去,面的筋道配上鸡蛋香味以及刚刚好的辣度,让你停不下来。不愧是中卫地标美食。
早晨的温度在3、5度的样子,从面馆热乎乎地出来,冷风一吹忍不住裹紧了衣服。昨天一夜秋风紧,早晨的树叶感觉更黄了。
驱车16公里到了中卫黄河南岸的明长城遗址。虽然当年修筑时用芦苇、树枝与沙粒、石子层层铺垫,夯筑后亦相当坚固,但400多年的风雨让这个遗址看起来像一个老者,弯腰驼背,但眉目中仍有当年雄风。
与长城一路之隔就是黄河,从甘肃靖远的长城边流淌到这里,又沿着长城的脉络向下游流去。
这条黄河南岸的长城修筑于明隆庆五年(1571年),其目的是阻拦北方鞑靼进入中卫西南一带。
中卫位居宁夏西部,处于腾格里大沙漠边缘,历史上一直是汉族与少数民族的接壤地带、农耕民族与游牧民族长期拉锯争夺的战场。为防止游牧民族南下侵扰,历代统治者都非常重视以长城为屏障的军事防御体系建设。
1571年建设这条长城,1644年清军入关,不知见证了多少刀光剑影?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至今还有学者在这里争执到底是汉长城还是明长城。
今天路程较远,没有时间发幽古之思,我们驱车去往北长滩村,路上经过网红66号公路。
北长滩村坐落于中卫西南50余公里的黄河峡谷北岸,因黄河冲积形成狭长滩涂地而得名。两岸群山环绕,黄河穿境而过形成独特峡谷地貌。
该村现有30余户村民,因交通不便仍保持传统村落风貌。村内现存“宁夏第一水车”,能灌溉200余亩河床地。
这个依山傍水的小村庄至今保留着典型的西北传统民居风格,土砌院墙、土坯房屋错落有致地分布在黄河阶地上。村民世代以农耕和捕鱼为生,生活节奏缓慢而宁静,宛如世外桃源。
都市人眼里的世外桃源,在当地年轻人眼里或许是闭塞更多一些,所以年轻人基本都离开村子出外工作或谋生。村子里很多房子都好像很久没有居住了,见不到几个村民。
从中卫出发要先经过黑山峡。从黑山峡到北长滩村这一段约12公里,是黄河进入宁夏后形成的一段典型峡谷地貌。这里的山体陡峭、岩层分明。站在岸边远眺,黄河蜿蜒穿行其间,水势时而平缓,时而湍急,在阳光照耀下泛着粼粼波光。
这一段乡村公路因蜿蜒于黄河峡谷间、两侧呈现连绵戈壁与壮阔山峦景观,被称为"中国版66号公路"。该公路自2021年走红后,凭借独特的U型路段和笔直延伸的视觉特征,成为自驾游与摄影爱好者的热门打卡地。
半路在名为聚龙湾的地方歇脚,一只狗狗一直在我身边,若即若离。
从中卫去往66号公路,因为正在修路,我们只能从一个村子里穿过去。导航这时也短路了,在村子里来回打转。一个60岁左右的男子向我们打招呼,说可以提供带路服务。
我们从北长滩村回来路上,又看到这个大哥带了一辆陆巡越野车上了66号公路。我们经过他的时候,他手里正拿着带路的收益。
后来我们一琢磨,才想起来修路的地方,本来是放置了路障,但路障却被做了手脚,大货车不能通行但小车可以过。所以我们按照导航仍走这条路,就进入了祝家庄。
我们从北长滩村原路返回,看到路障旁边有个女孩正守在路障旁边,才琢磨过味来。可能是一个管放,一个管瓮中带路。
要想富先修路,一修路处处是商机啊~
离开中卫,我们驱车往武威方向,顺路去参观了永泰古城。
汉武帝时期,卫青、霍去病收复河西后就曾在此地复建城池屯兵设防,名曰老虎城。
图片来自网络
俯瞰古城,整个城池形状酷似乌龟,故名“永泰龟城”。当时的永泰,处在古丝绸之路的咽喉地带,是长安经河西通向武凉乃至西域的便捷通道,为河套、宁夏通向兰州、西宁的必经之路,它又是汉王朝与匈奴接界的屏障和要塞。
历史记载,明万历二十六年(1599年)松山战役以后,明王朝为了加强边陲的防御,沿长城残迹构筑一条防线——甘肃新边,从景泰的索桥开始,一直到古浪土门子,全长约400公里,同时在沿途又修了几座城堡。为了加强这一带防御,又修建了保障军事运援的一个最大的堡子-永泰古城。
清代边疆稳定后,古城军事功能逐渐淡化。但城内的居民并未离去,他们将这座城市变成了一座宜居之地。直至上世纪50年代,这里仍是一个拥有1300多人的大村镇。
现在随着人口外迁,古城里现在只剩下30几户人家了。估计再过以时日,这里将彻底变为一个无人居住的历史记忆。
离开永泰古城,我们前往乌鞘岭,霍去病、玄奘、张骞都曾在这里留下足迹的要冲之地。
中间我们走了一段乡道,领略了青藏高原、黄土高原和内蒙古高原交汇地带的山地地貌。
路上我们不期然经过松山古城,明万历年间在这里发生了有重大历史影响的“松山战役”。
明朝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西北边塞的松山自嘉靖年间被蒙古土默特部占据后,便成为悬在明朝西北边防的一把利刃。
松山扼守青海与河套的交通咽喉,蒙古部落屡屡纵马南下,边塞烽烟不断,百姓苦不堪言。
1598年,明军四路合围松山,火器与战术完美配合,斩断蒙古部落咽喉要道,一举收复失地,奠定西北数十年太平。
战役结束后,明军在战略要冲修筑长城及城堡,即“松山新边”。
永泰古城作为松山新边的重要组成,自明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以来,明王朝向永泰城及周边迁移了大量人口,包括普通士兵和卫所官员。明朝为使军士安心服役,允许军属随军前往,久而久之形成军户家族并成为当地人口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永泰古城,我们第一次知道松山战役,没想到不期然在路上就遇到了战役发生地-松山古城。真是信马悠悠古意多啊。
5点多我们来到了乌鞘岭垭口,海拔最高的长城-明代古长城就在这里。
我从明长城的高坡上下来,刚到路边就看到一个自行车旅行的小伙子从面前经过。
我问:“从哪里来啊,老兄?”
答曰:“从江西来~”
晚上入住古浪县。县城不大,很安静,就连广场舞的音乐都是轻轻的、柔柔的。
今日行程约400公里,共计行程3232公里。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