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新闻客户端 记者 王燕维 汪驰超 张煜
文明如长河奔涌不息,遗产如明灯照亮未来。10月19日,第三届“良渚论坛”分论坛四“文明未来:世界文化遗产与人类文明新形态”在杭州良渚古城遗址世界遗产监测管理中心举办。中外古迹遗址保护专家学者就文化遗产保护的可持续方向进行交流碰撞,并就文化遗产的保护实践分享互鉴。
文化遗产的保护边界正在被不断拓展。这是与会专家学者都提到的观点。拓展的边界,涉及到保护内容、地理范围,以及技术方式。
中外嘉宾交流
国际文物与修复保护研究中心世界遗产领导力项目主管赵裕眕在发言中表示,当前文化遗产的概念愈加丰富,已经拓展至保护物种、自然保护等,因此遗产保护的内容也更加丰富,除了保护古迹文物,还有保育物种,以及基于生态系统、以人为本的管理方法。她强调,遗产保护始终要注意的是突出普遍价值,突出对全人类、当代和后代都有巨大价值的内容。
保护具有突出普遍价值的遗产,确保后世子孙能从中汲取智慧、获得启迪,也是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世界遗产顾问卡罗琳娜·卡斯特利诺斯在发言中首先强调的。面对日益复杂多样的挑战因素,她着眼于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可持续发展,表示今后的“应对策略也呈现出多元化趋势”,要从环境、文化、治理、社会四个角度融合推动目标的实现。
论坛嘉宾卡罗琳娜·卡斯特利诺斯发言
“文化旅游热”也成为论坛嘉宾关注的热点话题。面对大量游客,文化遗产管理方如何应对人流对遗产保护带来的压力?敦煌研究院党委副书记、研究馆员郭青林表示,他们通过数字化手段,让游客均匀分布,“我们通过数字技术还原场景,一方面增强接待能力,一方面也可以给游客带来更好的体验。”目前,他们的数字资源可以提供七种语言的讲解服务,同时也通过国内外的大量办展来弘扬敦煌文化,“我们在做敦煌文化的全球连线,走进各个大使馆进行敦煌文化宣传。目前大概已经走入16个国家和地区。”
面对过度旅游给文化遗产带来的保护难题,卡罗琳娜·卡斯特利诺斯在发言中建议,要突破传统大众旅游模式,转向培育具有韧性的旅游目的地。包括“鼓励淡季出行、促进深度文化体验,并确保旅游收益留存于当地”等方式,都是她所建议的。卡罗琳娜·卡斯特利诺斯认为,文化遗产的经济价值显而易见,而这一机遇,既可以为遗产保护提供直接激励,也应成为区域发展的推动力量。
论坛现场,来自意大利威尼斯、孟加拉国、韩国、蒙古国,以及国内的青城山-都江堰、大足石刻、西夏王陵、武当山等文化遗产研究管理部门,从各自的保护创新实践、文化推广交流等方面进行了主题分享。
作为“良渚论坛”的执行方,也是良渚古城遗址的日常管理单位,杭州良渚遗址管理区管理委员会主任王姝也分享了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管理的“良渚实践”。经历了5000多年的物换星移,再到2019年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吸引世界的目光,良渚人对良渚文化的保护、研究和发展形成诸多的创新实践,包括制定实施全国首个大遗址保护的地方性专项法规、建立大遗址保护机制、启用集“发掘、保护、研究、利用”四位一体的“良渚遗址5000+”数智应用平台,以及以良渚论坛为平台推动跨时空跨国界的文明对话。
论坛嘉宾王姝发言
浙江省古建筑设计研究院研究馆员黄滋在论坛的总结发言中表示,本次论坛是对40年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事业发展的重要总结,也是未来进一步深化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理念的实践探索。在尊重不同文明文化背景的前提下,可持续发展保护理念的持续深化,不仅为区域发展带来动力,也将为文明未来带来滋养。
论坛期间,“大道之行 美美与共——中国加入《世界遗产公约》40周年纪念展”同步举办,透过中国世界文化遗产的壮美图景与保护成果,中外嘉宾共同回顾了“世界文化遗产在中国”的非凡历程。
展览现场
(图源活动主办方)
“转载请注明出处”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