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阴天,虽然没有阳光,但对2700年前的天上王城的春秋历史有了初步了解,也是不小的成果。期待着今天王城崖壁上的日出能璀璨辉煌,让我们的沂水之行能有个大的收获。

出发前夜,我反复刷新天气预报,像蒙着一层雾的“多云转晴”四个字,让我仿佛看到连气象专家都透着的那份犹豫。 今天凌晨四点半我就醒了。推开窗,浓雾果然如期而至,乳白色的水汽裹着寒意漫过路面,车窗外的景物都成了模糊的剪影。
五点集合上车后,车窗外的雾浓的像是从春秋的史书里漫出来似的。我们的车像穿行在水墨长卷里,只偶尔能瞥见路边林木模糊的轮廓。 此刻的雾气,倒像是为“天上王城”这四个字,提前铺好了历史的底色。摄友们互相打趣“怕是要拍‘仙境’而非王城了” ,却还是攥紧相机充满忧虑地向窗外打量。 车子向沂蒙山区深处缓缓驶去。
随着海拔渐升,雾气似乎更浓了。由于气温温差的关系,车窗玻璃上贴上了一层厚厚的水汽。直到车轮碾过最后一段盘山公路,眼前的景象突然变了——东方天际裂开一道微光。我们心中顿时升腾起希望,手忙脚乱的带着设备跳下车,向城楼跑去。
放眼四望,纪王城头的旌旗在风中微动,厚重的云层竟真的在缓缓散开。说话间,东方的霞光已染透半边天,摄友们早已架起“长枪短炮”,镜头齐刷刷对准东山方向。 风裹着山雾打在脸上,却盖不住攥着相机的手心里的热——为了这抹日出,所有等待都值得。
随着第一缕阳光跃出山头,金色的光芒洒在 天上王城的跺楼上,也照亮了山间尚未散尽的平流雾——沂蒙山 数个山崮在雾中若隐若现,青山连绵,风光旖旎,群崮争雄,气势磅礴。
起初是深邃的钴蓝漫过天际,沂蒙的山崮像沉睡的巨人,轮廓在蓝调里透着冷硬的骨感。山尖缠着的云絮最是温柔,泛着银灰的边,把崮顶衬得像浮在半空的仙境。直到东方撕开一道橘粉的口子,云絮先被染成蜜桃色,山崮的岩层也慢慢显露出褐红的肌理,连风里的凉意都掺了丝暖。
当第一缕光纤刺破云层,才明白什么叫“破晓”。平流雾瞬间换了模样,从乳白色的纱变成流动的金河,阳光穿雾而过时,无数光尘在雾里跳舞;近旁的松柏枝桠上,晨露成了小小的棱镜,把金光折射成细碎的彩虹,连深绿的针叶都镶了圈亮边。

雾气时而聚拢、时而散开,路边的草木挂着晶莹的晨露,沾湿了裤脚也浑然不觉。站上 纪王城头,冷风嗖嗖,隐约能听见旌旗在风中微动的“哗啦”声。瞬间,眼前的景象突然变了——东方天际裂开一道微光,橘红色的霞光透过厚重的云层,在雾中晕开一片柔和的光晕,原本模糊的城墙轮廓,也渐渐有了清晰的线条
东方的霞光越来越浓,从橘红渐变成金红,云层的边缘被镀上一层耀眼的金边。突然,一道金色的阳光跃出山头,像利剑般刺破晨雾,瞬间洒在天上王城的岩石上,城垛的影子被拉得修长,连山间尚未散尽的平流雾,都成了流动的金色轻纱。

“咔嗒、咔嗒”的快门声此起彼伏,没人再说话,只偶尔传来“这光影绝了”的赞叹。我屏住呼吸按下快门,看着取景框里的画面:远山在雾中若隐若现,近树的枝叶挂着晨露折射出微光,古城的垛口间仿佛还能瞥见千年前士兵的剪影,阳光、雾气与古城交织在一起,宛如一幅流动的历史画卷。


等太阳完全升起,山间的雾气渐渐散去,纪王城的全貌以及 远处连绵的沂蒙山脉,都在阳光下展露无遗。摄友们忙着翻看相机里的照片,脸上满是“不虚此行”的笑意,有人甚至调侃“昨天的阴天,都是为今天的日出铺垫”

我站在城头远眺,看着阳光洒满整座古城,突然明白这场日出的珍贵——不仅是因为它打破了连日阴雨的沉闷,更因为它让千年王城有了新的生机。昨日阴天里感受到的历史厚重,与今日日出时见到的鲜活景致,共同构成了天上王城的独特魅力。或许下次再来,该选个秋日的午后,慢慢走、慢慢看,听听风声里藏着的,更多关于这座古城的故事。
回去的路上,我打趣市摄协的牛主席说:“牛”气冲天,云开雾散。天上王城,云霞满天。诸位摄友,卡满意酣。引起周边摄友的哄堂大笑。(韩立强/图文)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