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石狮
妙法禅寺(吕祖庙)内天王殿门前所摆放的这两座清代石狮子,在其须弥座上刻着“公行敬”三字。其中,公行是当时的商会组织,也称为包镇公行。包镇指包头镇,清嘉庆十四(1809年)成立,之前是包头村。包镇公行旧址位于“马号事件”旧址附近。包头著名历史学家张贵老师在其所著《包头史稿续集》中写道这两座石狮子曾先后摆放在关帝庙(现已不存)和人民公园,之后迁到吕祖庙。石狮子造型精美,威风凛凛,算是包头境内清代石狮中能完整留存至今的历史文物了,实属难得。
2、“敬惜字纸”炉
妙法禅寺(吕祖庙)院内南侧空地上摆放着这座“敬惜字纸”铁炉造于清末,高2.3米,由炉肚和烟囱组成,生铁铸造,炉肚横书大字“敬惜字纸”。其右上款竖写职衔和姓名:“头品顶戴提督军门总统淮练马步各军山西大同总镇额腾巴图鲁 张树屏”;“代统树军总领理营务处记名总兵前直隶务开路府赞勇巴图鲁 林成兴”;左为下款竖写:“总理淮练各军文案处山东即补清军府 王象清”;“总理淮练各军稽查处即补协镇 徐仕海;光绪十年仲夏谨造,福顺炉成造。”
在上述炉肚铭文中出现了“提督”、“记名”、“协镇”。其中, 提督为省级军界人员,这里指曾驻防过包头镇的大同总兵张树屏。 记名比总兵低一个等级,在这里指林成兴。 值得注意的是林成兴曾是驻包镇总兵,但之前他是张树屏的副将,二人曾共同指挥重建大仙庙并建“纸字会馆”。协镇是总兵的副职,在这里指徐仕海。在 妙法禅寺内留存一通吕祖庙前筑台碑,我在其碑阴内容中看到“管带”一词,管带为长官,驻防于包镇营盘。
在炉肚铭文末尾提到这座焚纸铁炉为“福顺炉成造”。张贵老师所著《熊熊烈火铸匠炉》一文中提到“清末民初,最有名的是福顺炉…”。另张贵老师所著《包头商会》一文中提到“包头镇商会、县商会所属“十六社”,包括有……金炉社(铸匠、铁匠、铜铺、刀剪铺)..”笔者认为铭文中提到福顺炉,归属于十六社中的“金炉社”。
3、石匾
在包头市东河区妙法禅寺(吕祖庙)内留存一块清代石匾,中间刻“调御丈夫”四个大字,右侧刻“光绪甲申孟秋月榖旦”,左侧刻“江浦林成兴谨题”。该石匾最早为吕祖庙内三佛洞石匾。三佛洞也称佛窑,于光绪十年(1884年)建成,1921年三佛殿改建为大雄宝殿。
“调御丈夫”是佛十号之一,张贵老师所著《追忆包头妙法禅寺》一文中提到这四字大意为佛调伏制御御使众生为大丈夫人。 “光绪甲申孟秋榖旦”为清光绪十年(1884年)秋季第一个月吉祥之日中。 “江浦林成兴”为江浦现隶属于江苏省南京市浦口区,为清大同总兵林成兴的老家,林成兴与马升、张树屏曾先后驻防包头镇。这块石匾为林成兴驻包期间所题。 光绪十三年(1887年),林成兴扩建大仙庙,在庙门之上题“有仙则名”石匾。
此后林成兴与张树屏(林曾是张的副将)在大仙庙右侧建造字纸会馆,立有一通石碑,我此前以为该碑是光绪十七年(1891年)所立的创建大仙庙附忠义祠字纸会馆暨戏楼碑,后请教西口文化专家冯老师得知这通石碑是惜字会馆碑,石碑碑额阳面刻“文教诞敷”四字,意为让文化教育遍布天下。
4、石碑
在妙法禅寺(吕祖庙)院内内存放有三通石碑,我通过观察与查阅《包头老城》一书中相关内容后了解到,上图中最右侧石碑为【建修扎萨克遇难商民合冢碑】。中间这通石碑几乎看不清任何字迹。最左侧最高石碑上有密集刻字,但早已漫漶不清。
后来通过阅读《包头碑文汇编》,经过仔细查询、比对碑文尤其是碑阴内容后得知,图片中最左侧最高的这通石碑名为【吕祖庙前筑台碑】。此前我在《包头老城》一书中也了解到这通石碑及碑文,但却记载这通石碑已无存,现如这通石碑又“出现”在吕祖庙内,看来后期应该是被重新发现了,通过观察发现这通石碑保存完好,实属幸事。
以下是【吕祖庙前筑台碑】和【建修扎萨克遇难商民合冢碑碑文】碑文内容。
【吕祖庙前筑台碑】
1、【吕祖庙前筑台碑记】
古之为合,所以望氛祲、察灾祥,时观游、书劳逸。如周之“灵台”与民同乐,鲁之“观台”以书云物,传纪每多称之。后世若“章华”、若“潮水”、若“铜雀”、若“戏马”,则又成于山川之胜,风景之殊。虽非望气备灾之义,而岁时闲暇,同资燕尝,仰非今昔所不废也。自唐中叶以来,尔雅失坠,优伶竞作,天下有事,于神渐用为祀,庙宇宫观,莫不耸然前峙,春秋赛会,梨园演剧于上,耸人观听,合至是又一变矣。然其醵酬嘉贶,歌舞太平,所谓与民同乐者,尚庶几也。包村东去萨拉齐治九十里,右引河套,左扼大青山,南蔽云中、长城,北走新疆、蒙部,为秦胜州,汉五原故境。水陆冲要,舟车毕萃,实塞外一大镇。城内西北一带,岗阜隆起,河山环抱,尤踞一方之胜。咸丰季年,即其上建庙,以祀吕祖,规模粗具,台尚未之备也。光绪六年秋,今大同镇总兵张公以“树军” 前来镇抚,周览形势,深念地悬边外,藩篱攸寄,不备不虞,无以捍我牧圉。既竣其城,既深其池,方拟昔人筹边楼故实,筑台于此,以供凭眺。适新疆转运委员记名副都护莫君以今伊型将军金公曾是屯成,获裙于神,愿合作以省力役。“树军”年营务记名总镇林君董其事,凡胖地庀材鸠工,一切皆所经营相度,始于七年冬,落成于八年春,复屋三楹,蔽其前而牖其后。登之以望,严关大漠,远近千数百里,悉在目中,庙之气概,用以益壮。既将碑其事而素记于予,予从张公治军于此,得以知其厄塞。窃谓斯合之筑,据高瞭远,先事予防。正大 《易》所云:“王公设险,以守其国。”其视氛祲灾祥之说,尤有亟焉。而莫君又能体金公为民祈福之心,藉是以达灵响,岁时赛报歌舞,以悦众庶同乐之旨,亦为近之,是一举而二义备。即今视昔,宁有异乎?后之来者,揽山川之形背,察民蒙之杂耕,其一念边备之不可或驰,耳目之不可或佚,务有以保此蕃庶,以迓神麻,勿第取其登临之美,观听之娱,斯则疆国之幸也。夫爰识其缘起如此。其他工料款费与夫捐助之数,悉不载之。载诸附碑与碑阴。
花翎五品街补用同知山东候补知县随带军功一级合肥王象清撰文
山西绛州儒学生员吉熙廷书丹
大清光绪十年立
附碑之一
流芳
钦差帮办新疆军务大臣头品顶戴总统伊犁等处地方将军云骑尉世口 口尔格齐巴图鲁ロロロ
钦命头品顶戴记名提督镇守山西大同等处地方掛印总镇总统准练马步等军额腾巴图鲁 张树屏
钦差帮办军务大臣伊犁将军总理包头制造转运总局头品顶戴记名副都统 马口 尔巴图
钦差帮办军务大臣伊犁将军总理包头制造转运总局头品顶戴记名副都统口松
头品顶戴记名副都统口口口
陕甘都标补用副将 郭向荣
伊型淮练各军文案处五品街并用同知山东即补知县十两
蓝翎分省补用从九品郭天柱捐银五两
蓝翎即补副将张元凯二十二两
蓝翎选用守备高名山捐银六两
花翎游击街选用都司丁世伟捐银六两
花翎副都司即补协领秀勇巴图鲁根全
花翎记名副都统富凌阿
花翎副都统衔协领西拉棚阿巴图鲁
花翎副都统街即补协领丰泰
以上捐银五两
花翎副都统衔即补协领双福
花翎副都统衔即补协领徐恒
花翎即补副将安勇巴图鲁丁吉炳
花翎即补副将谢双合
花翎即补副将陈大胜
花翎都司衔即补守备张纯修
以上各捐银五两
花翎副都统衔即补协领双福
花翎副都统衔即补协领徐恒
花翎即补副将安勇巴图鲁丁吉炳
花翎即补副将谢双合
花翎即补副将陈大胜
花翎都司衔即补守备张纯修
以上各捐银五两
钦加六品街在任候补县承包头巡政厅崔阶平
捐银一十二两
天顺泰 捐银二十两
存义公 捐银二十两
管带树军中营记名同放总军赞勇巴图鲁口口
管带树军三旗马队总兵街两江补用副将张千功 口口■口
管带树军七旗马队两将补用副将董庆口口■口
管带同宇练军中旗马队山西补用都司陈万金捐银六两
管带同字练军前旗马队副将街山西太原左营游击何正宗捐银六两
管带同字练军左旗马队山西补用游击袁得胜捐银六两
管带同字练军右旗马队山西补用游击洛国祥捐银六两
管带同知练车后旗马队副将街山西补用大将胡光藩捐银十六两
张贵老师于1991年间石碑抄录

【吕祖庙前筑台碑】
在上述碑文中提到三人,分别是张树屏、郭向荣、崔阶平。其中,
张树屏身曾出任大同总兵,驻防于包头镇一段时期,其部队番号为“树军”,该番号在上述碑文中频繁出现。
郭向荣,湖南武举人,光绪七年(1881年)作为伊犁将军金顺的副将等屯戍包头镇,离职后落户包头,在牛乔街购地建房,名为“郭家巷”。四子为郭鸿霖,同盟会会员,在“马号事件”中被杀害。
包头市东河区郭家巷民居
郭家巷民居6号院
郭家巷民居

在郭家巷文物保护碑文中提到了上述关于吕祖庙前筑台碑记中关于郭向荣的相关内容
崔阶平。在阅读《老包头记忆》(历史人物卷)中《筑墙保民说马升》(作者:窦瑛)一文中得知:“….为了加强防御,马升于同治九年(1870年),协同当时的包头巡检崔际平,督修包头城垣….”。文中提到的这位“崔际平”,与碑文中那位“崔阶平”仅一字不同,但“际”和“阶”读音相似,笔者粗浅推测应为一人。
2、【建修扎萨克遇难商民合冢碑记】
【建修扎萨克遇难商民合冢碑记】

包头兴盛德者,越二千里行货札萨克合少历年多所,同治庚午岁,穷荒土寇乘甘肃回部猖乱蠭起,抢劫货商,多被害者指不胜屈,而兴盛德尤惨于祸,夏五三日刃杀伙人十有二,剽掠货金万有余,账自丁焚,死尸横野,付物一空,至是而商旅不行,天各一方。事已石沉不可没振矣!有兹号夥蔡富者代人也,居里之适闻变,饮痛亦知遭祸如我者,低有锥心隐咽无能起而争之者,争之为难,而追脏低命尤难之难。然终不敢以难自诿,遂吁天而兴不平之鸣。由萨府道德直叩绥远城将军,定候衙门。公哀其志,驰咨乌里雅苏台,将尽法荡氛,适台城失陷,势又瓦解,无能完裂矣。幸逾年台城稍靖,遂俯首而中再命之请文始,始台特调赴案斯时也,蔡病而囊空,奉檄踊跃贷金前往。邀夥曹吉前同行,携子之杰,服役居台,年余贼虽授首者几于百人,而赃物荡没,尸首地弃宽,犹盆覆不知所终免。幸长将年新在台城,不得已而为,秦廷之哭,公成其诚,力为昭雪,委弁赉文者,令札萨克地方官追偿原金,缉戮余寇,寒暑更三始得囊金,载尸特节回包。但死骨不辦难归原籍,于是履兹西郊卜地合葬焉。而死者不返,生者待命,于是筹兹余金瓜分各络焉。然遥魂罔祀终成荒土,立庙三楹列主其中,芳建小屋为守者所居,遂留钱武百十,托妙发寺和尚代理则祭有资,住持有养,堪垂永久焉。受礼巅末昭兹来许他始沙漠,坦荡匪逆潜踪,咸以为蔡力云。
禀生 张门经
大清光绪九年下浣吉
张贵老师于1997年见石碑抄录
笔我在查阅《包头老城》一书中得知关于上述碑文得知,在清末包头镇一家名为兴盛德的旅蒙商号派出12人去外蒙扎萨克旗做买卖,但在途中却遭遇匪徒导致人死财空。在经历各种曲折并在数年后经当时的乌里雅苏台官府才责令扎萨克旗侦破此案,匪徒授首。后来这12人尸骨运回包头,葬在西郊,并在妙法寺内建庙三间用于祭祀。
5、铁钟
这口早已锈迹斑斑的铁钟摆放在妙法禅寺(吕祖庙)内,与上述三通石碑距离相近。通过铁钟上一行铭文“光绪五年闰三月铸成”铸造得知该钟铸造于清光绪五年(1879年)。钟高一米,下端一周有八卦图案。通过微信阅读内蒙古晨报微信公众号内容中,找到一篇名为《包头吕祖庙发现光绪年间的宝贝,这样太可惜了……》信息中了解到(内蒙古晨报.2019年4月17日):“包头市本土文化研究者黄老师介绍,这口钟铸造工艺相当精美,是用数块翻砂板铸造,吊起大钟的钟钮造型是蒲牢,更是惟妙惟肖,在当年的铸造条件下,如此工艺实属不易。大钟中间部分铸有“妙法寺”三字,一个字就用了一块翻砂板。大钟上部还绘有骆驼运送货物的画面,真实反映了当年内蒙古包头的一些现实情况,整体图案造型精美生动,让人惊叹。”
如果想要更为详细深入的去了解这口铁钟,大家可以在微信上搜索公众号“千万草原风吹过”中作者董老师所著《包头吕祖庙铁钟考》一文,对于学习了解该钟来源以及吕祖庙相关历史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文章部分参考资料来源:
1、《包头碑文汇编》
高玉波 张贵 编著
2、《筑城保民说马升》
作者:窦瑛
《老包头记忆》(历史人物卷)
郑少如 冯源 编著
主编:胡云晖
内蒙古人民出版社
3、《包头老城》
姚旭/姚桂轩/高凌云 著
张海滨主编
内蒙古大学出版社
4、内蒙古晨报微信公众号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