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上海人周末多了个新花样,爬双子山。
这山说起来有意思,海拔48米,换算成厘米就是4800厘米,号称上海“最高峰”。
山脚能拿登山杖,穿身运动装就能往上走,不用像爬真山那样费劲儿。
但不少人爬的时候心里都犯嘀咕,这山是空心的啊,万一塌了可咋整?
我第一次听说这事也好奇,后来查了不少资料才搞明白,这山背后的门道可不少。
从钢渣山到网红山:这块地的三次“变身”太魔幻
要聊双子山,得先说说它脚下的这块地。
上世纪90年代的时候,这儿可不是现在的绿地,而是上钢三厂的钢渣山。
那会儿钢铁厂生产,剩下的钢渣没处放,就堆在这儿,妥妥的工业遗迹。
后来到了2010年,上海办世博会,这块地摇身一变,成了举世瞩目的世博会场地,接待了世界各地的游客。
再后来世博会结束,这儿又规划成了世博文化公园,双子山就是公园里的重头戏。
本来上海市区就没天然山,市民早就盼着能有个地方亲近自然。
所以当初规划公园的时候,不少市民都提了建议,核心就两点,一是想有个观景台,能俯瞰浦江两岸的风景,二是希望保留上钢三厂的工业遗迹,别让老上海的钢铁记忆没了。
这两个需求听着简单,要结合起来可不容易。
但没想到,设计师还真把这事儿办成了,双子山的形态都有讲究,是照着明代沈士充《九峰三泖图》来的,那可是“上海之根”松江府的标志性山水,既满足了观景需求,又暗合了文化传承。
双子山不是随便造的,它是跟着这块地的“命运”一步步来的。
从钢渣山到世博会场地,再到现在的市民打卡地,每一次变身都踩在了城市发展的点子上。
尤其是保留工业记忆这一点,我觉得特别好,不是把老东西全推了重建,而是让新建筑带着老历史,这样市民爬上山的时候,不仅能看风景,还能想起这儿曾经的样子。
聊完这山咋来的,就得说说大家最关心的问题,空心山凭啥不塌?
上海的地基可不是闹着玩的,长江入海口的软土地,含水量高,承载力低,想在这儿造山,难度比在硬土地上大多了。
空心山不塌的秘密:PEC结构这玩意儿真靠谱?
造双子山的时候,工程师们遇到了四个难题。
首先是软土地基,得减轻山的重量,不然地基撑不住,其次是山上要种植物,土层得够厚,不然草啊树啊活不了,再者就是结构得结实,能扛住自重和人走上去的重量,最后还得处理渣土,不能浪费资源。
这四个问题里,最关键的就是结构,也就是咋让空心山稳当。
答案就是PEC结构,这玩意儿全名叫预制包裹混凝土结构,简单说就是用H型钢或者格构式钢柱做骨架,然后在钢柱的空腔里填混凝土,还会放些受力钢筋、抗剪螺栓之类的零件。
这样组合下来,好处可不少:比纯钢筋混凝土轻,不用给地基太大压力,比纯钢结构省钢材,还更结实,施工的时候还能预制,效率高,成本也低。
更重要的是,混凝土把钢材包起来,防火防腐的能力也强了,能用更久。
施工的时候,工人还打了数千根桩筏基础,深深扎进地下的稳定土层里,把整个山托住。
而且回填地基的时候,还用了大概50万立方的渣土和钢渣,就是以前工地剩下的废料,这下不仅解决了废料处理的问题,还省了不少新材料。
这山不是“花架子”,是靠真技术撑起来的。
我之前还担心过,空心结构会不会不安全,现在看来是想多了,这些技术细节考虑得比咱们普通人周全多了。
双子山不光外面看着像山,里面的空间利用也绝了。
别以为空心就是空的,山肚子里藏着7层楼,功能分得明明白白。
1到2层是智能停车场,能停1500辆车,还带无人值守和车位引导,以后去公园玩再也不用愁找车位了。
3层是避难层和防火隔离层,这是按消防规范来的,安全第一。
4到7层更实用,有展厅还有变电站、配电间这些配套用房。
展厅以后能办工业遗迹展览,或者生态科普活动,相当于把“市民大客厅”藏在了山肚子里。
上海这地方寸土寸金,能这么利用垂直空间,比在地面上盖楼强多了。
既不占山上的绿化面积,又能满足停车、活动的需求,一举两得。
而且整个山体的形态和施工,都是用BIM技术指导的,就是建筑信息模型,每一步都精准控制,不会出岔子。
最让人佩服的是,这块地在黄浦江边,要是拿来搞商业开发,土地出让金据说能到千亿级别。
但上海没这么干,反而“奢侈”地造了公园,留给市民当共享空间。
本来想,这么核心的地段,肯定会优先考虑赚钱,但没想到上海把市民的需求放在了前面。
这才是超大城市该有的样子,不是只盯着经济利益,更要考虑老百姓的生活品质。
双子山不是一座简单的人工山,它是上海城市更新的一个缩影,把工业记忆、技术创新和生态需求揉在了一起。
从钢渣山到空心生态地标,它解决了上海没山的遗憾,还破解了软土造山的技术难题,更给市民留了一片能玩、能忆、能放松的地方。
以后其他超大城市想搞更新,说不定都得参考上海这个思路。
毕竟,城市建设最终还是为了人,双子山做到了这一点,这就够了。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