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稻田与牛排相遇
当老宅与设计共生
上海的乡村民宿
正以一种超越传统农家乐的姿态
讲述着国际大都市与田园诗意
如何交融共生的新故事
从松江的“大树与稻田”到宝山的“花泾堂”,从崇明生态岛到金山田园,刚刚过去的这个国庆长假,上海乡村民宿预订呈现出“高峰延长”新特点,设计别致、服务优质、文化氛围浓郁的乡村精品民宿尤其受到追捧。乡村民宿不再是城市旅游的简单补充,而是以其独特的美学先锋性,服务于对品质生活有执着追求的市民游客,成为海派文化在乡村的延伸与再造。
在乡村,遇见新生
位于松江车墩镇长溇村的“大树与稻田乡村艺术中心”民宿,以法式田园为设计风格,土黄色外墙搭配精致格调的室内装修,营造出浓郁的艺术氛围与乡村情调。作为松江车墩镇新兴的乡村文旅点位,今年国庆长假期间,该民宿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打卡入住。
“大树与稻田乡村艺术中心”于2024年正式运营,定位为亲子度假,名称中的“大树与稻田”源于门口一棵历史悠久的香樟树与周边连绵的稻田景观。大树下的草坪、稻田旁的泳池,共同构筑了一处亲近自然的度假空间,让住客在老树的环抱与稻田的滋养中,感受乡村独有的宁静与和谐。
“郊区民宿相当火爆,到处打电话都没有空房间,最后联系到‘大树与稻田’,刚好有两间空房,我们赶紧订下来。”来自市区的游客吉先生坦言,选择这家民宿的初衷很简单——带娃离开城市的钢筋水泥,到乡村吸吸氧。
当吉先生一家真正抵达位于松江的“大树与稻田”民宿时,眼前的景象超出了他们的预期。“这哪里是农房,明明是一个小博物馆和小庄园。”据吉先生描述,民宿的房屋建筑很有设计感,群屋环绕着一排桌椅、一个泳池、一片草坪,草坪上有个乐手正在自弹自唱,在静谧的乡村里飘扬着悠扬的歌声,感觉很享受。据“大树与稻田乡村艺术中心”店长曾冯超介绍,不少市民选择在此度假,主要是看中其清静自然的乡村环境。“国庆期间,城市和热门景点人流量大,很多平时工作忙碌的客人,假期更愿意避开人流,找一个安静的地方放松身心。”当前正值水稻丰收季,田间一片金黄,不少客人喜欢漫步田埂,近距离感受乡村的自然气息。
“吸引客人的主要两个点,一个点是乡野环境,另一个是宠物友好,客人可以带宠物在村中自由活动。”曾冯超补充道,民宿靠近黄浦江边,傍晚太阳落山时,可以去江边散步、看船。周边整体氛围舒适宁静,这正是市民选择乡村民宿的主要原因。
民宿的竞争力还在于为住客提供独特的乡村生活体验。国庆期间,这里策划了多项活动,组织户外烧烤、露天电影,举办小型草地音乐会,邀请吉他手现场弹唱。住客在星空下听音乐、吃烧烤、看电影、看烟花,共同度过难忘的假期。“有不少客人反馈说,以往住酒店,只是去房间睡个觉,缺乏互动体验,而在我们这里,大家可以在院子里喝酒聊天,认识新朋友,这种氛围是他们很喜欢的。”曾冯超说。
乡村元素为城市家庭带来了独特乐趣。“我们到的时候比较晚,小朋友们就在草地上唱歌、跳舞,在泳池戏水。”吉先生一家虽然没能参与植物拓染、草编等艺术活动,但民宿提供的自由空间让孩子们尽情释放天性。
民宿主人与游客的互动也令人难忘。主人提供饮料和零食,与其他住客一起互动,泳池跳水,逗弄宠物,还为当天过生日的住客庆生,营造出浓厚的家庭氛围。
“遇见乡村,体验不一样的生活方式,远离焦虑喧嚣和琐事。在这里,家人并肩躺平的松弛感,也是一种特别的相处方式。”
除了民宿本身,村内还拥有上海科技影都影视衍生品开发基地,基地内有香地艺术中心、浦江之翠、ZuHaus等业态,打造集艺术展览、文化交流于一体的乡村文化综合体,让艺术在田野间生长。香地艺术中心定期办展,假期吸引不少游客前往参观。
作为村里首家开业运营的民宿,其发展与村庄的整体规划紧密相连。曾冯超回顾道,早期因村内配套设施尚不完善,游客多选择两三天的短居体验,随着长溇村持续推进文旅产业建设,多元业态相继落地,整体环境与接待能力也不断提升。“单靠一家民宿难以实现可持续发展,依靠大家多元业态共同参与、形成合力。”曾冯超说。
在老宅,卸下繁思
在上海乡村,众多由老宅改造而成的民宿,不仅是住宿空间的焕新,更成为连接过去与当下的文化载体。这些保留了原有肌理的老建筑,每一处痕迹都诉说着岁月沉淀的故事。它们超越了单纯的居住功能,化身为一本可触摸的地方志,让游客在砖缝木纹间,感受独特的地域文脉与时光厚度。
在横沙岛民永村,一座名为“繁思学舍”的白色建筑体在蓝天的映衬下显得十分耀眼。“它的前身是横沙民永小学,改造重生后,这个乡间学校已蜕变成具有多种功能的现代建筑体。”横沙乡文旅产业链党支部书记陶卉介绍道,“繁思学舍”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民宿,对于带着繁思而来的都市游客,这里是一个让思绪寄存的安宁之地。学舍共有15间房,可用于接待住宿有8间。8个住宿的房间以包含“慢”的词牌名为房间名,让来到这里的游客放空自我,舍下繁思一宿。
乡间小学原址的空间是丰富多样的,除住宿区域外,游客可以在小型咖啡吧畅饮、在榻榻米品一壶香茗,或者到二楼大平层的躺椅上沐浴阳光,吹拂海风。这里还配备了手工室可以做甜点小吃,小型室内游乐场供孩子玩耍,夏天的夜晚,学舍后的大草坪更是野炊的好去处。
位于宝山罗泾镇塘湾村的“花泾堂”民宿,藏着都市人向往的“小而美”生活。这座由老民宅焕新而来的休憩地,仅设5间现代风格套房,原木家具搭配简约线条,乡野主题装饰点缀其间,每一处细节都透着用心。国庆黄金周期间,花泾堂民宿房间基本处于满房状态,创收破万元,这里成了热闹的乡村客厅。
不少家庭以民宿为中心,解锁了罗泾镇的深度玩法。白天奔向周边草坪搭起帐篷,在“天然氧吧”里晒太阳,下午便支起烤架,烤肉的“滋滋”声与孩童的笑闹声交织,傍晚再来上一桌地道的北上海农家菜,香气漫过村巷。这种“民宿+周边漫游”的省心模式,让花泾堂民宿不只是歇脚地,更成了体验乡村生活的入口,既让游客享受到“推窗见田园”的惬意,也为罗泾镇的假期旅游注入烟火活力。
在田园,多元文化交织
在金山,国庆长假各景区共接待游客130万人次,其中A级旅游景区接待48.5万人次,山阳田园景区成为其中的亮点。景区以十周年庆典为契机,以“民族团结+田园野趣”为核心,打造了一场持续8天的沉浸式体验盛宴。
景区内12栋风格各异的主题民宿,构建了一个完整的田园生活场景。这里不仅仅提供住宿,更让度假从“换个地方看人头”变成了“换一种生活方式”,也让游客获得了更好的体验感,身心在自然中找到了久违的松弛与乐趣。
萌宠马拉松和稻田捞鱼活动深受亲子家庭喜爱,孩子们在田野间尽情奔跑,在水田中体验收获的喜悦。“金山家宴・今日我掌勺”活动邀请游客亲身参与美食制作,体验地道农家风味。民族团结集市则汇聚了各种特色美食和手工艺品,让游客感受多元文化在舌尖与指尖的交织碰撞。此外,以农民画为主的美术体验、果蔬音乐节表演和篝火晚会等活动,让游客尽情享受欢乐氛围,构建出一幅生动的田园生活画卷。
乡村不应只是怀旧的背景板,更应成为承载高品质、多元化现代生活的“容器”。
在松江东夏村的乡村牛排馆,游客手持刀叉,切开汁水丰盈的牛排,窗外是晚风中起伏的稻浪,远处传来几声犬吠。“差异化是我们被记住的关键。”乡村文旅负责人丁伟道出其中的奥秘,“在城区,西餐厅数以百计,但同质化竞争难以形成记忆锚点。而在这里,纯粹的乡村环境与高品质消费体验之间的反差,让人耳目一新。”如今,丁伟团队在东夏村打造的“九墨系列”业态渐次落地,包含了村咖“一叙”、民宿“二序”、自媒体中心“三续”、中式茶艺“四绪”、农田研学中心“五畜”、乡村牛排馆“六昫”、鹿角蕨育种科研中心“七栩”……七个空间既独立又联动,编织成一张紧密的运营网络。
在稻田,教育于自然中萌芽
不少民宿主坦言,单靠“吃喝玩乐”撑不起乡村的未来。只停留在表层体验,迟早陷入同质化。乡村民宿需要能让人静下来、沉浸进去的场景。
国庆长假期间,位于崇明横沙岛的“繁思学舍”民宿进行了一次别开生面的运营尝试。它与第三方专业公司携手,成功推出为期数日的“田园戏剧营”项目,为众多亲子家庭提供了一个逃离都市喧嚣、在自然怀抱中体验戏剧艺术之美的沉浸式假期。
作为本次活动的载体,“繁思学舍”民宿以其独特的文化气质和空间设计,为整个戏剧营提供了理想的基地。“我们提供场地和独特的岛居生活理念,运营方则带来专业的课程设计、师资和客源渠道,这种模式极大地提升了民宿的活动内容和客群体验。”陶卉介绍道。
据统计,崇明三岛共有民宿1100余家,其中像“繁思学舍”这样的星级精品民宿约300家。民宿产业资深人士刘庆表示,今年国庆长假期间,崇明辖区内星级精品民宿整体预订率持续向好,部分民宿在假期中段已满房,亲子型、包栋型民宿尤为受欢迎。“包栋的房间价格折算下来要比单间预订便宜,且管理起来更高效方便。”刘庆解释。在价格方面,今年崇明民宿整体价格有所下降。“较往年高峰期精品房一间上千元的价格,今年基本下降将近一半。”刘庆表示,这一变化,或许与市场竞争加剧以及消费者消费观念的转变有关。
深耕民宿行业多年的刘庆,其经营的“知谷1984”民宿自2016年正式对外营业,至今已走过九个年头。“知谷1984”民宿不定期举办珍珠盲盒、瓶子彩绘、传统糕点制作、植物版画等亲子活动,深受游客喜爱。同时,还有专攻海派美食的“知谷一馆”,为游客提供不一样的乡村私房菜体验。
为了吸引客源,崇明各民宿纷纷推出各具特色的“住宿+”项目。“拾花”民宿推出的土布染织参观体验、乡村骑行、露营垂钓等活动;“松慢”民宿的包鲜肉月饼活动不仅丰富了游客的住宿体验,也营造了浓厚的节日氛围。
与远离都市、追求避世感的传统民宿不同,沪郊乡野的民宿是可及的、高频的、与城市生活无缝切换的。它不要求长途跋涉,而是在两小时交通圈内,为都市人提供一个“高效充电站”。
上海的乡村民宿主,有许多本身就曾是设计师、艺术家、金融从业者,他们将都市的审美、管理理念和资源网络带入乡村,创造出“稻田里的西餐厅”“老宅中的美学空间”等跨界产物。上海的民宿产业正与深度体验和服务消费紧密结合,根植于本地,服务于市民,最终惠及于村民,形成了一种内生的、可持续的良性循环,创造出更高的附加值。
这个长假,上海乡村的丰收,不仅是稻谷的金黄,更是业态的蓬勃与村民的笑脸。它证明了,乡村可以凭借与生俱来的地理与文化优势,在大都市的身旁,开创一种既保留田园诗意,又充满现代活力的“魔都式乡遇”,成为献给都市人最触手可及的理想生活。
邀您“乡遇”沪上美好
魔都藏田园 转角遇稻香
来「魔都乡遇」
吹旷野的晚风~
看天边的烟火~
去心中的远方~
文字:欧阳蕾昵 张孜怡 施勰赟 曹佳慧 王珊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