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闻记者 李雨心 摄影报道
漫步博物馆中,你希望收获怎样的体验?是在与珍贵文物的一眼千年中,感受悠久历史的厚重质感;还是在沉浸式的虚拟体验中,回到历史的某一节点;抑或在琳琅满目的文创商店,体会把博物馆“带回家”的快乐?在文物游、考古游、文博游热度攀升的当下,博物馆不断延伸着文化服务半径,刷新着文化体验。
10月17日,首届文物保护利用大会在四川泸州持续进行中。当日上午,大会精心设置了七大平行分会,主题包括石窟寺佛寺建筑及遗址保护利用、现当代遗产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石质文物保护利用等,涵盖当前文物保护利用的重点领域和热点话题。其中,在主题为“文物保护利用与博物馆建设发展”的平行分会中,来自全国多地的博物馆代表齐聚,共话在文博领域的探索和实践。
从唐墓壁画的保护利用,到古建筑的营造密码,还有爆款文创的打造之路……分会现场,围绕博物馆建设的方方面面,开启了一场“头脑风暴”。
活动现场
共话文物保护利用
这些“顶流”博物馆如何行动?
在博物馆中,目之所及尽是璀璨珍宝。而这些历史留下的珍贵遗存,如何在当代被保护和活化利用?分会现场,也有不少博物馆代表不约而同地谈到了这一主题。其中,陕西历史博物馆党委书记、馆长庞雅妮以《智识引领 科技赋能——唐墓壁画保护利用的守正创新之道》为主题,谈到了所在博物馆近年来在壁画保护中的一些探索。
譬如,庞雅妮提到,陕西历史博物馆推出了多个线上展览,以韩休墓、李寿墓、章怀太子墓、永泰公主墓、懿德太子墓等唐代典型壁画墓为代表,对陵墓及周围环境数据进行采集,制作活雕刻复原墓葬三维模型,突破时空限制,让观众通过云端“近距离”欣赏文物细节。同时,还推出了“壁上丹青 盛世风华——壁画里的大唐”展,实现文化地标与文物IP的双向赋能。
“唐墓壁画的保护与利用,本质上是中华文明基因的守护与激活,智识引领提供方向,科技赋能提供工具,二者共同推动这一珍贵遗产从‘静态保存’走向‘活态传承’。未来,随着人工智能、新材料、元宇宙等技术的深度融合,唐墓壁画将以更鲜活的姿态走向世界,成为讲述中华文明开放包容、创新进取精神的‘金色名片’。”庞雅妮这样说道。
活动现场
每到节假日,锦官城中的武侯祠便人潮如织。作为中国现存唯一的一座君臣合祀祠庙,其又是如何走过漫长的1800年的历史的呢?现场,成都武侯祠博物馆陈列展览部主任尹恒,带来了主题为《营造密码——从武侯祠原状陈列提升看文保与展示的有机结合》的分享。她表示,在武侯祠的空间中,既有来自文化遗产的厚重文化沉淀,也有锦里古街的烟火气。
成都武侯祠博物馆 图据成都武侯祠博物馆
“当我们对武侯祠进行原状陈列提升的时候,我们最先明确的是要延续历史景观,塑造当代的文化记忆,在文化遗产守护生长的脉络中,让1800年的故事被当代观众所读懂和共情。”尹恒谈到,通过光与影的调和、器与境的共生、史与事的编织、虚与实的结合,从这四大核心解码,让观众在武侯祠停留的时间变得更长。
现场,南京中国科举博物馆馆长冯家红也以该馆的经验为例,分享了在文物保护利用中的探索。她表示,南京中国科举博物馆建在中国古代最大的科举考场——江南贡院之上,在明清鼎盛时期,此处同时可容纳20644名考生参加考试。
“在建设时,我们对博物馆的明远楼、飞虹桥、江南贡院碑刻及部分号舍均采用了科学严谨的保护技术和科学手段。”冯家红谈到,他们不仅修缮了明远楼,同时对明远楼的主体结构,包括屋面瓦件均采用了合理的技术和传统的保护技艺,还恢复了当时修建的墙基、墙体,很好地展现了建筑的规制和历史的风貌。“在保护飞虹桥的时候,也是对它进行了承重检测,进行结构性的加固,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进行修缮,并且桥下设计的小溪景观,让游客未来能够在这里进行互动打卡留念。”
毛绒玩具遇上文物
看爆款文创的打造之路
通过系统性的保护措施,散落在中华大地的璀璨珍宝得以被保存。而如何通过创新性的利用策略以及深入的研究探索,让文物“活起来”,也是不少文博人在持续耕耘的方向。精品展览、爆款文创、社教活动、沉浸式体验……如今,越来越多的文化产品涌现,让观众收获新鲜感与知识点。
譬如,以镇馆之宝铜奔马为原型设计的“绿马”玩偶,就让甘肃省博物馆的文创一夜爆火,成为现象级的文创产品。平行分会上,甘肃省博物馆馆长班睿也以该馆的文创为例,重点分享了在文物利用上的历程。“甘肃省博物馆做文创大概做了10年,到目前为止,打样生产的产品应该超过1000款。”
甘肃省博物馆推出的“麻辣烫”文创玩偶 图据甘肃省博物馆
如今,毛绒玩偶在博物馆文创中大火,不少博物馆都推出了相关产品。班睿介绍,甘肃省博物馆近年来着力打造了“绒化博物馆”系列文创,用毛绒玩具的形式来重新解构文物。“我们还用毛绒玩具来展示本地的特产,也是从我们馆开始,现在全国不少城市都在将当地的小吃、食物打造成毛绒玩具。”
此外,青岛啤酒博物馆馆长孙姬也以该馆为例,在现场分享了工业遗产在当下如何成为城市文旅新地标。“我们是从三个方面入手:第一要讲好故事,第二创好体验,第三做好营销。我们将啤酒文化与城市文化结合,去深度去挖掘文化基因,用各种方式可以让文物‘活’起来。如今青岛啤酒博物馆已经不是一座单一的博物馆,而是形成了吃、住、行、游、购于一体的体系。”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