驱车驶入江夏区乌龙泉街道杨湖村,丘陵起伏,绿野绵延,一座石砌塔楼矗立田间,几位年轻人正举着手机寻找最佳拍照角度。不远处的梁子湖波光潋滟,湖畔露营基地的白色帐篷如珍珠点缀。“太出片了!”网红博主“贪玩的超人”在镜头前兴奋地说。今年以来,这个曾以采矿闻名的乡村,因打造独具特色的田园风情景观而走红,成为武汉文旅新景象。
而几年前,这里还是另一番景象:采石场尘土蔽日、矿坑深陷,部分湖岸线被长期低价合同“锁死”,村集体有地难用。转变始于2023年——乌龙泉街道以灵山矿区生态修复、正式开园为起点,探索出“强村公司主导、资源盘活、文旅融合”的乡村振兴新路径。
从废弃矿坑到生态资产
一座山的价值回归
灵山矿区曾是武汉最大的建筑石料生产基地,几十年开采留下满目疮痍。2019年底启动生态修复,经过6年治理,植被覆盖率从12%跃升至82%,36种野生动物重返家园,生态价值评估达2.58亿元。如今,这里变身为武汉首个矿山公园,被游客描述为“碧水映矿坑,飞瀑挂绝壁,草甸接云天”,称其为武汉版“稻城亚丁”,并入选中国生态修复典型案例。
灵山矿区的生态修复,为所在的乌龙泉街道创造了契机。乌龙泉街道拥有104公里梁子湖岸线,森林覆盖率60%,是武汉重要生态屏障。然而过去资源未能有效转化,土地闲置、业态单一、村企联动薄弱。“我们当时面临着‘小老板’占着资源不动,资源变不成资产,外行当家客不来的困境。”乌龙泉街道党工委书记汤纲总结。
为破解困局,街道成立“强村公司”,构建村集体资源整合与市场对接平台。2023年以来,全街道清理不规范合同73份,收回土地1.2万余亩、房屋12栋,为文旅发展腾出空间。
由208棵丝柏树打造的“S”形景观道路,吸引了不少游客。
“五龙战略”分区布局
一盘棋激活全域资源
9月13日,在乌龙泉街道办公楼,汤纲展开街道全域图,向长江日报记者详解“五龙战略”:街道按地理特征划分为东、西、南、北、中五个片区,分别对应龙首、龙背、龙尾、龙爪、龙身,并成立5家强村公司,实施差异化发展。东部“龙首”围绕梁子湖打造文旅融合区,引入金林生态民宿、墨斗山居等;西部“龙背”发展研学旅游;南部“龙尾”建设现代农业示范带;北部“龙爪”打造矿山公园;中部“龙身”聚焦农产品展销与旅游服务。“过去项目‘星星点点’,现在通过强村公司统筹,实现资源‘握指成拳’。”
杨湖村小李谱湾的变化印证了这一策略。这片临湖土地曾因产权复杂闲置多年。强村公司统一流转1900亩农田,春种油菜花,秋收红高粱,绘就“融合中西的田园画卷”。“强村公司把分散的资源整合起来搞旅游,效果立竿见影。游客来了,农产品火了,村集体和村民收入都实实在在增加了。”杨湖村党支部书记王绪武说。
丝柏与石塔,尤其适合拍照打卡。
人文三塔与毕加索真迹
艺术视野点亮乡土文化
乌龙泉街道东部最引人注目的是“人文三塔”——达芬奇美术馆、伽利略灯塔和美第奇博物馆。今年8月,毕加索真迹《猫头鹰》首次进驻中国乡村,在勤劳村由废弃水塔改造的达芬奇美术馆展出,与中国陶瓷大师叶建新的《水墨琉璃》展开东西方艺术对话。塔周边30亩向日葵同期绽放,汇成金色海洋。“没想到在武汉乡村能看到毕加索真迹,这样的文化体验很独特。”一位观众留言感叹。
“过去我们是‘守着金饭碗讨饭’。眼前这么好的山水湖田,因为产权分散、力量单薄,闲置多年产生不了效益。”勤劳村党支部书记谌厚焕说,强村公司通过公司化运营整合零散资源,实现了“资源变资产”的根本转变。“今年村集体收入预计比去年翻番,村民看在眼里,喜在心上。”
为何选择引入“人文三塔”概念?汤纲解释:“我们的丘陵地貌、湖岸风光与一些欧陆田园地区神似,但不是照搬,而是融合创新。”栽种208棵丝柏树,设计“S”形景观道路,就成功撬动巨大流量,引爆传播。在引入外部艺术元素的同时,乌龙泉街道同步挖掘诗仙李白《江夏行》、岳飞屯兵遗址等本土文化,让东西方文化在这片乡土碰撞融合。
“强村公司”搭台
从“资源沉睡”到“发展活水”
强村公司在乌龙泉街道文旅发展中扮演核心角色。它们不仅是资源整合者,更是村集体与市场的桥梁。以东部片区强村公司为例,它统一收储天子山大道沿线资源,通过租赁、入股等方式盘活闲置资产,引进了普生·人文村落、蓝山印象露营基地等项目。“政府搭台,企业唱戏。强村公司就是那个搭建舞台的人。”汤纲比喻。
友爱村杨园湾的转变体现了这一模式的价值。该村一块300平方米临湖宅基地,周边被农田和设施用地环绕,资源稀缺。强村公司先行投入建设基础设施,再引进社会资本运营,避免了资源被低价长期承包。“政府把稀缺资源抓在手上,才能引进好项目。”汤纲认为,乡村旅游最核心的就是找到并守住最稀缺资源。
数据最具说服力:通过强村公司运作,乌龙泉街道用480万元配套资金撬动6260万元社会资本,打造独具特色的田园风情区,预计年接待游客超30万人次,收益达1200万元,带动农产品销售510万元,提供就业岗位近180个。
品质与流量并重
从“网红”到“长红”的挑战
梁子湖畔,蓝山印象露营基地运营负责人金翠华介绍:“我们提供168元一杯的猫屎咖啡和现煎菲力牛排,就是要做品质。”品质是乌龙泉街道文旅发展的关键词。金林民宿项目规划的500平方米临湖高级套房,定价18888元/晚,以270度全景窗收纳湖光星辉,旨在树立“湖北标杆民宿”。
然而,高品质如何与大众消费平衡?如何避免“昙花一现”?街道常邀请专家学者及业内人士考察研讨。武汉职业技术大学艺术设计学院副院长刘波指出,实现从“网红”到“长红”,关键在“留客”,需打造夜间活动和深度亲子体验,让“周末来乌龙泉住下”成为生活方式。
鹅社联合创始人周翔强调,乡村振兴的根在“在地”,应警惕简单的风格复制,以内生内容构建持续吸引力。网易有道产教融合总监李飞认为,持久“长红”依赖于系统品质运营,形成餐饮、住宿到文创的高品质体验闭环。“过去流向海外的高品质旅游消费正在回流,谁能提供对标国际的优质体验,谁就能抓住这个巨大市场机遇。”
“乡村的终极价值是故乡。”汤纲望着梁子湖感慨,“我们打造的不仅是一个旅游目的地,更是一个精神家园。”从矿坑到花境,从闲置资源到网红打卡地,乌龙泉街道的转型展示了乡村振兴的另一种可能:用开放视野激活乡土文化,用市场机制盘活集体资源,用品质体验赢得游客认同。
来源: 长江日报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