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会东县城驱车驶入高速公路前往姜州古镇,不过半小时的车程。县城街道纵横交错,高楼鳞次栉比,处处充满现代都市的气息;而当踏入姜州古镇,仿佛一脚迈进了时光的走廊:两米见方的石板街道,木质的墙、瓦片盖的顶,古色古香。眨眼间,从县城到了姜州古镇,仿佛让人穿越到了几百年前的明清时代。
沿着古镇宽窄不一的街巷悠然漫步,飞檐斗拱的古代建筑与悠长的青石小巷相互映衬,宛如一段段静止的历史,每一块石板、每一片砖瓦,都荡漾着岁月的回响。
翻开《会理州志》,姜州的历史脉络清晰可见。北宋时期,北方战事频繁,宋王朝自顾不暇,无力南顾。彼时的姜州,是云南大理政权的属地“绛部”治所所在地,时称“龙纳”,至元十五年(公元1278年),“绛部”被撤销,“姜州”之名由此确立,并沿用至今。时光流转,在随后近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姜州”商贾云集,皮匠街、麻布街、唐房街,街街互通;米粮坝、柴草坝、猪市坝、牛马坝,坝坝相连;肉铺、酒铺、茶铺,一应俱全,成为南丝绸之路上的重镇,故有“古镇一条街,半部会东史”之说。
此行的目的地是地处姜州镇境内的中和村和建设村。和一众游客坐着观光小火车一路前行,公路平坦宽阔,民居错落有致,稻穗、玉米叶片随风摇曳,泥土的芳香扑鼻而来。恰逢“2025年四川省‘天府百姓大舞台’攀西片区汇演活动”在此举办,沿途公路边、梯田旁成了热闹的乡村市集。
寻了一小摊坐下,摊主是位来自邻近村寨的女孩,她趁着节假日来摆摊赚点零花钱。环顾四周,挨挨挤挤的小摊位上摆满了卷粉、凉粉、冰粉、炸洋芋等当地特色小吃,仅花费五元至十元,就能大饱口福。而在另一侧的乡村集市上,会东县的知名农特产品琳琅满目,燕麦酒香气四溢,豆腐乳口感醇厚,牛油果营养丰富,软籽石榴颗粒饱满,让人目不暇接。
在“陌上姜州”错落有致的民俗建筑旁,一座非遗蜡染工坊格外显眼。旧时,当地纺织的“姜州小布”声名远扬,远销昆明、大理等地,成为了当地的一张特色名片。
在“陌上姜州”,用“移步换景”这个词来形容恰如其分,每往前走一步,都能感受到不一样的人文气息。在建设村村民活动中心旁,书画爱好者们挥毫泼墨、笔走龙蛇,一幅幅栩栩如生的书画作品瞬间呈现在眼前。古有耕读传家,积淀了厚重的乡土历史;今有书画比邻,营造出浓郁的文化氛围。把文化融入山水之间,这是“陌上姜州”的特色,让人在欣赏美景的同时,也能感受到风景背后的深厚内涵。
站在“陌上姜州”制高点远眺,一幢幢错落有致的农家小院映入眼帘。房前屋后,稻穗金黄,石榴饱满,把秋天装点成一幅幅丰收的画卷。走进一户户飘荡着烟火的农舍小院,鸡鸭鸣叫,人声晏晏,合奏着幸福安康的乐曲。乡村的幸福生活,就写在那一缕缕于晨曦里冉冉升起的烟火中,藏在邻里乡亲那一张张不事雕琢的笑脸上。身处在这样的环境里,你可以选择做一株木讷的树,静静地扎根在这片肥沃的土地上,安然地尽享岁月静好;也可以选择做一缕自由的风,穿梭在广袤的田野间,让自己成为最真实的自己。
在“陌上姜州”游览当天,还有幸现场感受了一场别具一格的乡村联谊会。据主办方介绍,随着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乡村青年男女接触的机会越来越少,举办这样的活动,就是为了给他们提供一个认识、交流的平台,让他们在忙碌的工作中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个人”。
人和人相遇,靠的是缘分,而相知则需要用一颗诚挚的心去理解和容纳。在茫茫人海中,人和人相遇是一种幸运,人和人的相知则尤为珍贵。在这收获的季节里相识、相知,他们的“相遇”必将如“陌上姜州”这片充满勃勃生机的田野,在未来的时光里结出累累硕果。
姜州镇自古便是一个景色秀丽的“鱼米之乡”。整个游程,我深刻感受到将“陌上姜州”称为“诗画田园”绝非空穴来风,这里,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埋藏在骨子里的文化自信。
素材来源 | 云上凉山
综合整理 | 凉山文旅
若有侵权,请联系小编删除
目前100000 人已关注我们期待您是下一个!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