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成都西南的邛崃
藏着一座名为夹关的古镇
它既是“两山夹立如门”的千年雄关
也是白沫江碧波穿行的水墨画乡
历史的风云与市井的烟火在此交织
本期旅程我们将深入邛崃
探寻这座藏于山水之间的千年古镇
......
01
地理与沿革:川西要隘的古今变迁
夹关镇西外三里处,两峰对峙,悬崖峭壁形若关口,人称此地为“夹门关”“夹关”。
▲夹关镇地图 图片来源:夹关镇
此地在秦汉时期即为出入川西的要隘,乃兵家必争之地,唐后历代在这里设防屯守,先后有“笮门关”“峡门关”“夹门关”之称。
此处也是南方丝绸之路的必经要道和茶盐古道的重要驿站,古来为商旅来往和移民居留之地,聚市设场,渐渐而成。民国时期,合并南岸大南乡和北岸长川乡设置夹关乡,20世纪80年代中期夹关改设为镇。
▲山地中的夹关镇(2019) 图片来源:《成都的那些老场镇》何承洪/摄
02
山水格局:白沫江滋养的富饶之地
夹关镇的典型风貌是群山环抱、中横一水。白沫江清流碧波,穿场而过,江岸边垂柳婆娑。北岸联排的吊脚楼在水面映衬下,犹如一幅色彩浓艳的画作。明末清初外省多地移民的到来,与当地土著和衷共济,促进了夹关场的发展与繁荣。
白沫江发源于夹关周边的大山深壑,民国《邛崃县志》载:“夹门关在观音岩,岩纳二水,一水从伏牛山绕太和场而来,此水浊;一水从天台山经二龙溪绕三角堰而来,此水清。清浊合流又南纳名山乾溪沟之水,至夹门镇遂成巨浸,通船筏,颇有灌溉。”
▲临河联排民居(2015) 图片来源:《成都的那些老场镇》徐平/摄
这一带有山有水,土肥地沃,平坝区适宜水稻、小麦、油菜等农作物的生长,山地则适宜玉米、茶叶、竹子等的种植,加之这里为川西坝区与西部雅康地区的重要道口,很快便成了街巷众多、民居密集、繁忙的商货来往与集散的大场。
清乾隆至光绪时期,场内外先后修建起众多的宫观寺庙,其中禹王宫、万寿宫、南华宫、真武宫、川主庙等,为各地移民所建的同乡会馆。
03
古桥遗韵:连接两岸的时光纽带
白沫江南北两岸由三座清晚期修建的石桥相通,从上游至下游分别是庆元桥、永寿桥和万福桥。庆元、永寿二桥,为踏水桥,遇溪流暴涨时常被淹没,行人亦不保安。遂当地乡绅富户倡导并集资,于下游处修建了万福桥。
▲河边的古桥碑(2018) 图片来源:《成都的那些老场镇》徐平/摄
万福桥竣工于清宣统元年(1909),后又用时多年进行了装修装饰,至民国三年(1914)春投入使用。万福桥,华丽壮美,成为夹门关场东一大景观。民国《邛崃县志》载:“新修桥楼长二十三丈,石洞七,高二丈,阔半之。阁道二十三间,成于宣统元年,号万福桥。”
万福桥后于民国期间因战乱与洪水而损毁。1979年,万福桥原址上新修一座公路大桥。
▲图片来源:巴蜀文史
庆元桥和永寿桥,均为石质平桥,石板几乎贴近水面,古桥连接两岸,人行走在桥上,影倒映在水中,景象别致。
▲图片来源:《成都的那些老场镇》徐平/摄
如今,夹关镇西,白沫江上游与清江河口处新建起两座带有楼廊的拱桥。两座廊桥现已成为夹关一处新景,也给来客环游夹关场南北两岸提供了方便。
▲图片来源:巴蜀文史
04
老街烟火:品味古镇的市井生活
夹关镇尚保留有几条老街古巷,其中南岸街和北岸街是两条沿河并行的主街,另外还有半边街等小街巷。这些老街古巷,以及残存的明清建筑,特别是传统的民居生活和乡风乡俗,最是古镇值得品味的看点。
北岸街,曾经是成都进入雅康地区的老路,从这里西去,经太和乡盘山路道可到雅安的上里镇。如今省道外移,北岸街成了镇上主要的商业街。
▲赶场的乡民(2012) 图片来源:《成都的那些老场镇》徐平/摄
南岸街,宽约丈余,街道两旁差不多都是老式的木板门面青瓦平房。走在街上,能感觉到明显的古风。街上店铺不多,主要是裁缝铺、纸火铺、食杂铺、理发店等,还有茶馆,这可都是乡人喜欢光顾的地方。
卜卦算命的露天摊位在小街西头分布着,每摊桌前都有显眼的红布帘子,大字书写其上,招徕生意。虽相互间竞争激烈,但看上去各家生意确实不错。桥头旁专做线香的老手艺人,也是常年忙活不停,于此就能让人联想到乡间浓厚的宗教文化,以及乡人的朴实和虔诚。
小街上有一个老茶馆,面积不大,其实就是一个小开间。昏暗的光线下,总有几桌牌友在酣战,当然,都是一些上了年纪的老人。他们是用苞谷粒儿做筹码,从各家身前桌边苞谷粒儿的多少就大概能知道谁的手气好坏。
▲河边玩牌的老人(2015) 图片来源:《成都的那些老场镇》徐平/摄
南岸街还与一些小巷相连。与外面大小街道的热闹形成了鲜明对比,这些巷子很是幽静,小户人家,与世无争,柴米油盐,缝补浆洗,普通的生活却依然是有滋有味。
05
古迹寻踪:碉楼与名门的历史印记
明代晚期,四川各地战乱纷纷,山乡远村也被波及。为防御贼寇,夹关一带乡民建碉楼自保。现保留于夹关镇南外熊营村的高氏碉楼,就是其中的典型。
高家先祖高君赞为明廷派遣入川驻防的将军,其后裔分散定居于邛崃各地,其中一支落户于熊营村,为当地早期的住民。高氏碉楼始建于明天启元年(1621),与依山而建的四合院融为一体,碉楼各层楼遍布机关,二楼外设有瞭望孔和射孔。防御功能很强的高氏碉楼,明代建筑特点明显,为夹关一地少见的古代建筑类型。
▲图片来源:巴蜀文史
夹关一地,自古名人辈出,其中杨氏家族尤为显赫。杨氏先祖杨世安明初自湖广入川,明宣德十年(1435),杨世安任保宁府巴州(今巴中)知府,后官至兵部尚书。致仕后,杨世安携家人定居于夹关渔坝村。杨世安恪守祖训,耕读传家,其后人多有成就。现杨氏后人枝繁叶茂,成为当地大家族。
▲山野中的杨家祖墓(2018) 图片来源:《成都的那些老场镇》徐平/摄
06
民俗与信仰:传承不息的乡间记忆
夹关镇地处通路要冲,与蒲江、芦山、名山、宝兴等县相邻,大兴、黑竹等乡镇的人都会来这里赶场交易。清中期以来,延续到民国期间,这里一直有春天赶朝会的习俗,即每年农历三月廿八,在镇上举行大型的农贸交易和戏演活动。会期中南北两岸张灯结彩,有耍龙灯、唱山歌、踩高跷等文化表演。各类活动中,“按红鸭”最具地方色彩,届时各地乡民纷至沓来,聚在岸边观看水中抓鸭子的游戏。如今,“按红鸭”活动已成历史,但每年的农历三月廿八,镇上仍然会固定地举行朝会,开展大型的农商贸易活动。
▲图片来源:巴蜀文史
镇西清江河口旁的小山上有一座古寺,名香严寺,据称始建于唐时,后因战乱遭毁。明代时重建,明末清初再度被毁,清中期香火复燃。20世纪90年代在原址上进行了重修,现香严寺成为夹关场及周边乡里信众礼拜念佛的主要地点。
夹关镇一处一景,处处风光,从这里还可以北上天台山,东去二龙山,沿途更是名胜古迹众多。笔者曾作诗一首:
香严寺里望天台,
万福桥边把景裁。
白沫江风吹柳绿,
二龙腾跃舞邛崃。
毫无疑问,夹关镇是一个既教人思古怀旧,又让人心旷神怡的地方。
参观攻略
地址:
四川省成都市邛崃市夹关镇
门票:
免费游玩
自驾:
从成都出发,经成都成温邛高速公路文家场收费站——夹关收费站,自驾1小时左右即可抵达。
公共交通:
从邛崃汽车总站乘坐304路公交车直达夹关,全程约50分钟。
【栏目介绍】巴蜀文化学者徐平所著的《成都的那些老场镇》一书已出版。全书图文并茂,详细记载了成都39个老场镇的历史脉络与人文故事。该书入选成都市地方志办评选的第二批“成都历史文化精品丛书”。“成都方志”微信公号联合徐平推出“成都场镇”专栏,为大家介绍这些场镇的前世今生。
【本平台刊发的信息仅为阅读、传递文化之用,转载文版权属原作者或原刊发平台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或整改。】
来源:本文节选自《成都的那些老场镇》
作者:徐平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