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卓尼县
土司历史文化的厚重
藏传佛教的庄严
洮砚雕琢的精巧
觉乃民俗的鲜活
自然生态的壮阔交相辉映
共同构成了独具特色的“五大文化”体系
成为卓尼文旅融合发展的核心脉络
也让这座高原小城散发着独特的文化魅力
土司历史文化是卓尼的“根”。元世祖忽必烈的国师八思巴途经卓尼,看到此地山形似盛开的莲花,留他的大弟子喜饶益西在此建寺弘法,并以寺前两株挺拔如华盖状的马尾松命名,卓尼(觉乃)大寺后来更名为禅定寺,禅定寺也成为卓尼土司的家庙。1935年,红军长征途经卓尼,杨土司开仓放粮、支援红军,留下“民族团结”的佳话。如今,在卓尼杨土司纪念馆里,泛黄的军衣、生锈的水壶,无声讲述着那段峥嵘岁月,也让“听党话、感恩党、跟党走”的红色基因,在这片土地上代代相传。
藏传佛教文化是卓尼的“魂”。建于1295年的禅定寺,是安多地区三大古寺之一,康熙皇帝曾御赐“敕赐禅定寺”匾额,彰显其历史地位;寺内珍藏的蛇心檀木释迦牟尼十二岁等身站像,历经岁月洗礼仍庄重肃穆,既是寺院的镇寺之宝,也是藏传佛教文化在卓尼传承的鲜活见证,吸引着信徒与游客前来探寻信仰的力量。每日清晨,诵经声伴着经幡飘动,信众的脚步踏遍寺内的转经长廊和寺外的吉祥八塔,佛教文化早已融入卓尼人的日常,成为心灵的寄托。
洮砚产业文化是卓尼的“韵”。作为“中国四大名砚”之一,洮砚石材取自洮河沿岸,尤其是宋坑洮砚,以卓尼县喇嘛崖水泉湾出产的原料制作的砚台,以“色泽如玉、发墨如油”闻名天下,自古便是文房瑰宝。2011年,洮砚制作技艺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如今,当地匠人在坚守传统雕琢技艺的同时,不断创新题材与形式,让这门古老手艺在新时代焕发生机,成为连接传统文化与现代市场的重要纽带。
觉乃民俗文化是卓尼的“暖”。它藏着卓尼最鲜活的烟火气,其中,“世巴”与“阿迦”这对民间歌舞双璧,自2008年入选甘南州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起,便以“活态史诗”的姿态,在婚礼、祭祀、庆典等场合绽放光彩,成为镌刻民族记忆的鲜活载体。被誉为藏区古代服饰礼仪“活化石”的卓尼三格毛服饰,2010年被列入甘肃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将吐蕃时期的服饰风韵延续至今。2008年,巴郎鼓舞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巴郎鼓舞的根脉深植于古羌人的原始祭祀文化,又融合了吐蕃宗教法舞的击乐样式,作为融“说、唱、舞”于一体的民间艺术,在藏巴哇与洮砚镇的农历正月是他们传承演出的最佳舞台。浓墨重彩闪亮登场的是今年卓尼县匠心传承、精心打造的特色饮食文化符号:卓尼“三宴”(藏王宴、土司宴、洮河宴),以其独具一格的烹饪方法和养生食谱,成为破译车巴沟百岁老人的长寿秘诀,也成为“藏王故里·秘境卓尼”的又一张亮丽民俗文化名片。
自然生态文化是卓尼的“底”。地处青藏高原与黄土高原过渡带的卓尼,拥有334万亩林地、272万亩草原,天然草原植被盖度达97.08%,绿意盎然的生态画卷随处可见。国家AAAA级景区大峪沟层峦叠嶂、溪流潺潺,春夏时林海叠翠、野花铺地,秋冬时霜叶似火、雪覆林海;G248线江迭公路更是被誉为中国最美百公里的“自驾天堂”,车行其间,一侧是奔腾的洮河,一侧是连绵的雪山,让游客在饱览高原风光的同时,沉浸式感受“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之美。卓尼县先后荣获“中国最美县域”“中国最美乡村百佳县市”“全国村庄清洁行动先进县”“国家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省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命名”等殊荣,绿色已经成为卓尼发展的鲜明底色。
五大文化
构筑起卓尼的精神脊梁
它们在交融中迸发力量
在滋养中沉淀底蕴
既雕琢出卓尼人独有的风骨
也让这片藏地秘境在时光流转中
始终守住了那份无可替代的文化韵味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