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6日至17日,全省农文旅融合发展工作现场调研及专题会议在江门召开,中山市环五桂山区域入选第二批整县推进农文旅融合发展试点名单。
五桂山是粤港澳大湾区少有的连片生态带,拥有超81%的森林覆盖率和88平方公里的山林面积,素有“湾区绿谷”之美誉。依托珍贵的生态资源,中山正全力打造环五桂山“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简称“百千万工程”)高质量发展引领区,让沿线8镇36村的农文旅资源化零为整、串珠成链。
那么,中山究竟如何围绕“一座山”,写就农文旅融合的大文章?
崖口稻田。
“一环六卷”,构建农文旅新格局
郊野步道穿林绕溪,百米瀑布藏于深山,客家村落与水库碧波相映成趣。
国庆假期,在刚开放的五桂山长坑水库郊野步道上,深圳游客李女士正拿着手机记录沿途景色。“沿着步道走能看到水库风光,还能远眺五桂山景,太值了!”
这条新建成的步道,是中山环五桂山“百千万工程”高质量发展引领区(下称“环五桂山区域”)的“鲜活注脚”,也折射出中山推动全域农文旅融合发展的思路。
中山五桂山,占地近300平方公里,是大湾区黄金内湾中的生态宝地、天然“绿肺”,也是香山文化的起源地,拥有10处森林公园,1处省级自然保护区。然而,与众多知名的景区相比,五桂山仍是“养在深闺人未识”,文旅产业仍处在零散发展阶段。
于是,今年以来,对标环南昆山—罗浮山引领区的成熟经验,中山将环五桂区域列入“百千万工程”的工作重点,高站位、大手笔谋划总面积达701平方公里的农文旅融合发展引领区,致力于打造“粤港澳大湾区最具人气的目的地之一”。
为了让蓝图变成实景图,中山聘请国内顶尖规划设计团队,以“两山理论,走绿色发展之路”的理念为指引,编制总体规划,串联8个镇街、36个行政村(社区),谋划打造香山古城、金钟湖、崖口村等十大片区。
山水相融,相互映衬。结合岭南水乡特色,串联五桂山周边水系,中山科学谋划了“一环六卷”农文旅格局,以100公里乡村旅游公路为“环”,以兰溪河、长命水等六条水系为“卷”,配套实施旅游公路建设、慢行道建设、停车设施改善等七大行动,辐射带动全市农文旅高质量发展,让游客沿着公路“品水乡特色,赏五桂苍翠”。
项目谋划方面,中山深入谋划了孙中山故居片区提升工程、香山古城保护活化工程、凤凰山-红博城、100公里乡村旅游公路、长坑水库郊野公园、香山径、密林水语等73个重点文旅项目,让环五桂山区域“点上出彩,全域开花”。
三乡镇塘敢村。
8镇36村,“各美其美”火出圈
科学规划建设下,环五桂山区域的镇村,各展所长、联动发展,焕发出全新的活力。
“没想到旧电厂能改成这么有格调的咖啡厅,既能看稻田又能喝咖啡!” 在南朗街道崖口村“简芦电厂工坊”的露天座位上,游客陈小姐正对着稻田美美自拍。
崖口“简芦电厂工坊”。
微风拂过,稻浪沙沙作响,咖啡的香气与稻谷的清香交织,这座由废弃电厂改造的网红打卡点,成为乡村盘活闲置资源的鲜活样本。
崖口村,是中山环五桂山区域的重要节点村落。今年7月,中山市“百千万工程”指挥部会议就指出,要打造崖口乡村旅游度假区,加快推动农文旅融合发展。
拥有千亩稻田、网红海景、时尚村咖、富硒大米等众多资源,崖口总结出农文旅融合的“六步打法”,实现流量到留量的转化:通过拍好“一部片”、卖好“一粒米”、美化“一方田”、拥抱“一片海”、靓化“一个村”,将旅游资源串成“一条链”——
通过拍摄美丽乡村宣传片全景展现万亩稻田、千亩鱼塘与滨海风光,打响“海上日出 + 稻田落日”的景观品牌;打造1000亩富硒稻谷示范基地,推动“崖口大米”每斤卖到20元;激活闲置资源,13家特色民宿组成“崖口民宿集群”;6公里“美食经济带”串联稻田集装箱风情街与滨海美食……
2024年,崖口村接待游客近600万人次,“过路流量”稳稳转化为“消费留量”。
距离崖口不远的三乡镇,也有自己的“拿手好戏”。
三乡镇雍陌村。
深挖文化底蕴,三乡镇以“一带三核多片区”布局,让古村落、红色资源与生态基底焕发新生。以岐澳古道乡村振兴示范带(三乡段)建设为主线,推动雍陌—塘敢、古鹤、桥头三大核心区建设,雍陌、古鹤以历史文化、古建筑群、非遗技艺为核心,打造“活态博物馆”;大布、前陇串联红色遗址、非遗工坊,形成沉浸式叙事空间……各村落依托自身特色找准发力点,打造区域性文化综合体验区。
同样将生态作为发展底色的五桂山街道,则聚焦“城市中央生态公园”与“湾区绿谷”定位,打造出桂南大道青石板路、北坑排洪渠景观带、田心老巷手绘墙等焕新景观,还落地城市会客厅、旗溪驿站等配套,实现“来了能留、留了能玩”。
神湾镇将“神湾菠萝” 打造成辨识度极高的文旅IP,让特色农业与旅游体验深度绑定;南朗街道活化孙中山故里资源,推出红色研学游,让历史文化成为行走的课堂;左步村依托农耕文化推出亲子体验项目;曹边村承办文旅消费节与咖啡节;大涌镇红博城融合红木文化与旅游……
崖口“简芦电厂工坊”内部。
环五桂山区域串联起的镇村,正以“各美其美”的姿态,串起一条生态、文化、产业融合的共赢之路。在这里,没有千村一面的复制,只有因地制宜的生长,而这份生长力,正让乡村的“美”变成实实在在的人气与收入。
“颜值”变“价值”,绘就强村富民新图景
环五桂山区域,绝不仅仅是盘活一座山。
以五桂山为核心,中山意在将全域农文旅资源“化零为整”。
中山市“百千万工程”指挥办相关负责人表示,农文旅融合发展绝不是简单的业态叠加,而是需要以顶层设计来统筹各层次、各方面的力量,以破除行政分割与要素制约。农文旅融合发展既要求统筹农业、文化、旅游等资源要素,也要求破除“单点化”局限,打造区域或全域联动的发展格局。
从热火朝天的项目招引到蓬勃发展的文旅产业,从美如诗画的绿水青山到盘活焕新的乡村历史街区,中山所有的规划与探索,最终都落到“村民增收、乡村振兴”的实处。如今,中山城乡“美丽颜值”这把“金钥匙”,正在打开“美丽经济”的大门。
最直观的变化是“钱袋子鼓了”。据统计,2024年中山全市接待游客2580.61万人次,旅游收入达236.18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4.3%和28.2%。村集体收入更是“水涨船高”,全市涌现出17个集体收入超亿元的“亿元村”。
以典型镇、村培育建设为突破口,中山突破“一村一品”的传统思路,连点成片打造全域旅游示范区域,将碎片化的生态(五桂山森林、岐江河道)、文化(孙中山故里、古村落)、农业(花木、脆肉鲩、神湾菠萝)资源转化为“串珠成链”的发展势能,更好地发挥资源的集聚作用,为农文旅融合发展提供更为广阔的空间。
另一个显著变化是“新面孔多了”。深中通道开通后,五桂山街道周末日均车流同比上涨42.8%;2024年国庆期间,全市接待游客超340万人次,同比增长102%,其中岐澳古道乡村踏春之旅、孙中山故里乡村旅游线路获评全国乡村旅游精品线路,“深中联游”成为新时尚。在五桂山大尖山露营公园,深圳游客陈先生坦言:“以前觉得乡村玩的少,现在能露营、能摘果、能看风景,每个月都想带家人来一次。”
更令人惊喜的是“金招牌亮了”。桂南村、南桥村成功创建国家3A级旅游景区,雍陌村、左步村获评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沙溪镇连续两年夺得全国“村BA”总冠军,周边产品销售额破千万元;金色大地音乐会2024年吸引线上线下观众245万人次。
五桂山桂南村。
现如今,沿着五桂山脉络穿行,绿水青山间,变化日新月异——老宅院变成网红民宿,稻田变成观光景区,村民变成“老板”“创业者”。这篇农文旅融合发展的大文章,中山写得既有“生态味”,又有“烟火气”;既有“文化味”,又有“新鲜感”,通过资源整合、业态升级、统筹发展,让乡村真正成为人们向往的“诗与远方”。
统筹:罗丽娟
撰文:王靖茸 苏芷妍
【作者】 王靖茸;苏芷妍
【来源】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客户端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