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育兵
这个秋天,内蒙古的田野上演着一场别开生面的“寻宝记”——成群结队的城市居民化身“土豆猎人”,在收割后的农田里俯身捡拾遗落的土豆。从锡林郭勒盟到武川县,路边停靠的车辆排成长龙,田间满是专注“挖宝”的身影。
“捡秋”风潮的兴起,看似偶然,实则是旅游消费市场深刻变革的必然。在物质丰裕的时代,游客的追求早已超越对名胜古迹的简单“凝视”,转而渴求更具代入感、互动性与情感共鸣的深度体验。亲手从土地中收获果实,所获得的不仅是实物,更是与自然对话、感知农耕文明的心灵满足。当万千游客自发奔赴田野,在“挖呀挖”中找寻最简单的快乐时,这阵从田野刮起的风,真切地映照出旅游行业由情感与体验价值驱动的发展新趋向。
面对民间自发形成的热潮,内蒙古多地文旅部门展现出了可贵的敏锐与作为。他们主动介入:锡林郭勒盟精心设计数条挖土豆线路,并配套烤土豆等体验;武川县将国家地理标志产品的土豆与旅游结合,设立明确指引;村委会协调农户,划定区域……这些举措,恰恰体现了现代文旅治理的核心转变——从硬件设施的构建者,转变为软性体验的策划者与公共服务的提供者。
内蒙古的“捡秋”风潮已从单一的挖土豆,扩展到挖南瓜、摘辣椒等多维体验,显示出强大的可塑性与延展性。旅游资源的创新开发,有时并不在于重金投入,而是需要一双发现的眼睛,善于无中生有的创造。那些深藏于乡野田间的生产生活场景,只要经过恰当提炼与设计,完全可能转化为极具吸引力的旅游产品。
最美的风景,往往是最质朴的生活;最深的体验,常常源于最真实的参与。当文旅发展能够真正俯下身来,倾听大众的情感脉动,尊重市场的内在规律,无数如“捡秋”这般充满生机的新思路,将如春苗般破土而出。
(作者系自由撰稿人)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