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到木兰山,因云雾弥漫,看了一个寂寞。当时写了篇《探路5A景区木兰山》,发在头条号里,有兴趣可以爬楼梯看看。
今日晴朗,再探木兰山。
进入景区大门,蜿蜒盘旋而行,至红军洞(风洞)门前停好车,准备按照导览图由此进入地质公园。
过风洞牌坊,拾级而上,约十来分钟,就到了风洞门口。
门上一副对联“洞门生烟雾,暗行逢虚明”,横批“海眼神风”,这样读不知对不对?
这个位于木兰山西南坡的半山腰处的天然岩洞,长约200米,洞内蜿蜒曲折,怪石嶙峋,最窄处仅容一人通过。有"通海眼、显神风"的传说,因而得名"风洞"。
1927年12月底,吴光浩率领从黄麻起义中突围的72名战士抵达木兰山,将这座隐蔽的天然洞穴作为秘密据点。1928年1月,他们在木兰山雷祖殿召开会议,正式改编为中国工农革命军第七军。为纪念这段历史,后人将风洞又称为"红军洞"。
一到风洞口,就觉得有阵阵凉风来袭,把刚才爬越台阶累出的汗水吹了个干干净净。
洞里面的照明设备没有通电,光线很暗。幸好自己带着刚入手不久的小手电,打开后洞里立马就亮堂起来。
这一亮堂可不得了,隐藏在各个角落里的各种雕塑,冷不丁就会闪现在面前,教人背后忍不住冒凉风。
赶紧手足并用往前爬,好在路程不长,在大汗冒出前,就看到了上面洞口的亮光。
走出洞口,稍事休息,去往导览图指示的地质公园方向。可当爬过几十个台阶,来到所谓“金瓶滴翠”门前,才发现门已被封。
再往上看,似乎所有能向上攀爬的地方,都被砌上石墙封路,明明白白告诉驴友:“想进入地质公园,此路不通。”
无奈,只好又退回风洞上口,一边犹犹豫豫,一边漫无目的乱瞅。惊喜发现,洞口的石头千姿百态,堪称奇观。
有几块石头被挤成还N多波纹,像是被谁做了个"波浪烫"发型。
赶紧脑补一下有关的地质知识:原来这些石头上留下的波纹,是大自然以时间为尺度的力量展示。地质运动产生的挤压力量并非瞬间爆发,而是在漫长的地质年代里持续作用。
板块之间的碰撞每年可能只移动几厘米,但经过数百万年的积累,这种看似微小的力量足以让坚硬的岩石发生塑性变形。当两个板块相互挤压时,岩石在高压环境下会发生蠕变,不同矿物成分的岩石在受力时表现出不同的变形特性,形成了如今我们看到的分层波纹结构。
这种变形所需的压力通常在千兆帕斯卡量级,相当于每平方厘米承受数吨的重量。但最关键的因素是时间,地质时间赋予了普通压力改变岩石形态的可能。这应该与“滴水穿石”差不多的道理。
去地质公园受阻,地质知识一点也没少学。这一趟,值了。
贴心提示:
其一,由风洞进入地质公园的路线已经被封,尽管导览图还没改,尽管地质公园原本是不收费的。猜想原因应该是由地质公园去往收费景区的路太多,不容易封,于是,提前断掉。
其二,驴友经常会发一些逃票进入景区的路线,看到了就赶紧去。不然,景区管理者看到后,往往就被封了。一座山上会有很多路,驴友又会不断发现新的路,而景区管理者却希望你只走掏钱的路,这样的智斗应该不会停。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