斑驳的骑楼墙面在干冰技术下“吐”出百年前的青砖;废弃罐头厂的锈迹机器披上“赛博朋克”彩衣,化身艺术装置;五桂山薄雾中的长坑步道上,踏着石径的年轻人身影渐行渐远。
这个国庆,中山一批“老地标”换上新装集体亮相。八天假期,全市迎来游客389.28万人次,旅游收入22.51亿元,文旅市场“活动多、人气旺、消费热”。
孙文西路步行街。 南方+ 叶志文 拍摄
从打造“网红”到实现“长红”,中山如何下好这盘棋?透过孙文西路、罐头艺术花园、长坑步道三个样本,可见“保护性开发”“业态重构”“生态赋能”正让传统地标焕发新生,走出一条持续升级的路径。
热闹过后,考验才真正开始。短暂的高流量如何转化为持久能量?中山正在探索一套独特的“焕新方法论”。
守文脉
骑楼修旧如初,百年茶楼飘新香
国庆假期最后一天,孙文西路步行街仍人潮涌动。深圳游客刘明举着叫号单等待,直言“我是被抖音上的民国风装修和特色茶点吸引来的,百年侨街,值得等!”
历经1000多个日夜“活化改造”,这条承载着百年城市记忆的孙文西路步行街焕新开放,仅一个国庆中秋假期就迎来参观人次超100万。作为步行街“文旅+餐饮”的核心业态,孙奇珍茶楼从开业次日起就把“火爆”写在了招牌上。
这家以“还原民国时期孙中山去过的奇珍茶楼”为设计核心的酒楼,成为步行街上最火爆的景点之一,单日营收超4万元。负责人杜学斌经历了“甜蜜的烦恼”:“国庆前三天,每天晚上不到8点,招牌虾饺、烧卖就卖空了!”面对激增客流,团队紧急调整营业时间,日均翻台近10轮,只为了让游客在此品尝到地道的广府点心,深度体验民国风情文化。
同样的火热场景,也发生在小吃店“南成行”里。在这家南洋风味菜馆,金黄的榴莲肉裹着酥脆外皮刚出锅,就被游客围得严严实实。赵崇斌透露,这家仅有6张堂食桌的小店,在国庆期间创下了“7小时营收破万元”的记录。
孙文西路,一个传统地标为何如此火爆?
“中山人的‘孙文西’回来了!外地亲友来,必逛这条百年老街!”00后中山姑娘汤翠如的话,道出本地人共鸣。三年保护活化工程“修旧如初”,不仅让步行街成文旅热点,更让民国灯影花、福寿堂雕花门楣、四方古井、“石岐旅店”招牌、丝缝青砖等历史印记“重现天日”。
孙文西路步行街。 南方+ 叶志文 拍摄
82岁的孙国雄携家眷重返故土时,恍见世纪前景象:思豪大酒店重现丝缝青砖,永安公司走廊山花灯影精妙,曾祖父孙中山开设的“东西药局中山支店”旧址人来人往,犹见当年“天字码头千帆竞发”之盛景。
中山以“绣花功夫”修缮孙文西路,以保护性开发为手段,“小单元、渐进式、微改造”的模式,完成了对城市文脉的修复与守护。以“最小干预”修复工艺,“最大程度”保留历史原貌。这让本土群众乃至外来游客,都在骑楼里逛出了一座“时光博物馆”的感觉。
活记忆
罐头厂“锈”变“秀”,工业遗存成潮玩
清晨的阳光刚刚洒下,中山南头镇罐头艺术花园内的早茶店已飘出阵阵香气。门口等候的队伍中,不仅有慕名而来的游客,更有许多专程前来“饮早茶”的本地老街坊。这份熟悉的市井烟火气,正发生在一个崭新的空间里——这里,曾是沉寂了二十余年的广利罐头厂。
南头镇罐头艺术花园废弃罐头机器人。伍晓雪摄
“我们引入了超过30户商家,那些吸引眼球的涂鸦和巨型可乐罐装置,都是在原有厂区肌理上‘生长’出来的。”中山罐头文化旅游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苏伟生介绍道。改造秉持着“保留工业风,融入潮流审美”的理念,让旧仓库蝶变为文创办公区,卸货区化身时尚酒吧与民宿,曾经的包装区则充满了运动的活力。
对于许多中山南头人而言,广利罐头厂不只是一处旧厂房,更是一段辉煌的城市记忆。上世纪九十年代,其“飞越牌”豆豉鲮鱼罐头远销海外,曾是全国食品行业500强。为守护这份集体记忆,南头镇投入1.2亿元,以“工改”微改造模式为其“穿衣戴帽”,不拆一砖一瓦,仅在原有建筑基础上进行升级。如今,它已蝶变为集观光旅游、文化创意、网红打卡等多元功能于一体的城市文旅新地标。
漫步园区,强烈的视觉对比无处不在:9米高的红色巨型可乐罐在阳光下格外夺目,明快的彩色外墙与历经风霜的锈迹工业构件并肩而立,碰撞出奇妙的“赛博朋克”风格,令老旧厂区焕发出一种独特的“废墟美学”质感。
南头镇罐头艺术花园。 南方+ 叶志文 拍摄
“那个巨型可乐装置和墙上的艺术涂鸦,简直是给孩子拍照的完美背景!”来自顺德的游客陈卓琳一边翻看手机里的小红书攻略一边说,“我们逛着逛着突然下雨,正好躲进旁边的蛋糕店,尝到了口感绵密的布丁。这里既能遛娃打卡,又能享受美食,体验非常丰富。”
链生态
步道串珠成链,绿水青山引客来
“简直是徒步爱好者的圣地!难度不大,还能近距离看长坑瀑布!”国庆期间,江先生带家人体验长坑郊野步道后,连发两篇小红书攻略,戏称“这条新路线基础,但风景绝不基础!”
徒步几公里后,落差近百米的瀑布骤然出现在眼前,水流倾泻而下溅起细密水花——“藏于深山”的生态宝藏,化作触手可及的自然画卷。
作为中山市“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重要成果,长坑郊野步道今年国庆首次试运营,便在各大平台“爆火”。步道全长5.1公里,蜿蜒穿行于林间,沿溪流延伸至深山瀑布,不仅串联起长坑水库的山林、碧水、瀑布等自然景观,还连接了南桥和平村、岐澳古道及红色景点等人文地标。徒步途中,游客能吃上山水豆腐花,沿复古石板街蜿蜒而上,还可俯瞰长坑水库全貌。
“步道分AB两段,满足不同需求。”中山公用工程项目经理田梦黎介绍,A线难度适中,适合亲子漫步赏景;B线为“勇者模式”,保留更多野趣路段,可近距离感受瀑布上游溪流原始风貌,给户外爱好者带来挑战乐趣。
这条以“最小干预、最大保护”理念修建的步道,如同五桂山生态“毛细血管”,既提升了森林户外休闲体验,更带动周边乡村餐饮、住宿消费。此前,五桂山街道孤立分散的景观难以释放综合价值,也无法形成可持续发展势能。“我们计划以长坑郊野步道为‘链接器’,用‘串珠成链’思维整合周边资源,构建全域联动格局,最终实现山水活化、村庄兴旺、百姓致富的多赢。”五桂山街道党工委副书记陈彦表示。
长坑郊野步道的规划远不止一条登山径,更是高质量发展的“活棋”:它为五桂山设计了“乐活休闲、自然探索、研学之旅、山地探险”四段差异化体验路径,系统串联起南桥和平村、岐澳古道、度假区及珠江纵队红色景点,形成一条清晰的“绿色经济走廊”。
【数读】
9月28日,国家级历史文化街区孙文西路步行街在国庆前焕新开放,首夜人流超3万人次。国庆中秋假期前7天,孙文西路步行街参观人次超100万。
2025年国庆中秋假期,10月1日至10月8日,中山全市累计接待游客389.28万人次,较2024年国庆假期七天341.8万人次,增长13.89%。其中,接待过夜游客47.79万人次,较2024年同期42.1万人次,增长13.52%;实现旅游收入22.51亿元,较2024年同期19.69亿元,增长14.32%。文旅市场呈现出“活动多、人气旺、消费热”的喜人态势。
孙文西路步行街。 南方+ 叶志文 拍摄
【观察】
中山国庆假期亮眼的旅游数据,并非偶然。这背后,是一座城市对文旅发展的深度思考与系统实践——既要留住记忆,又要拥抱未来。
守文脉,更要活文脉。孙文西路改造摒弃大拆大建,选择“绣花功夫”修复。这不仅让82岁长者找回记忆,更让00后年轻人爱上老街。历史不是包袱,而是这座城市最珍贵的资产。让百年骑楼成为“可读、可品”的时光博物馆,体现了城市更新的智慧。
旧厂房,新生命。广利罐头厂的蜕变证明:工业遗存不是城市“伤疤”,而是独特资源。通过创造性改造,锈迹斑斑的厂房成为年轻人追捧的潮流地标。这种“保留+再造”的模式,既留住了城市工业记忆,又赋予了其当代价值。
小步道,大格局。长坑步道不仅是一条登山径,更是一条激活全域的“绿色动脉”。它以最小干预串联起散落的景观资源,让绿水青山真正转化为百姓的金山银山。这种"串珠成链"的思维,展现了生态价值转化的系统智慧。
某种程度而言,这也是从“造景”到“造境”的过程。中山的文旅破局试验表明,成功的城市更新不是打造孤立景点,而是构建融合历史、当下与自然的复合场景。这种“不割裂历史、不脱离需求、不忽视生态”的发展逻辑,为众多城市提供了可借鉴的路径——真正的焕新,是基于文脉基因、基于市场诉求之变的创造性生长。
策划:张培发
统筹:罗丽娟
采写:南方+记者 曾艳春
摄影:南方+记者 叶志文 实习生 伍晓雪
【作者】 曾艳春;叶志文
【来源】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客户端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