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泰山更像是我的毕业典礼,有光,有期待,在高处,能遥望。”著名主持人敬一丹在散文集《走过》中这样描述1978年与泰山初次相遇的场景。对于敬一丹而言,那次登泰山远非寻常的游山玩水,而是一场灵魂的洗礼,一次精神的远航。
47年后,2025年10月15日,敬一丹从天外村乘车至泰山中天门,再以双脚丈量泰山,步步坚实、步步深情,历时两小时四十五分钟,终达泰山之巅,揽尽山川壮丽。
攀登途中,细雨如织,但敬一丹的登山热忱丝毫不减。云雾缭绕间,她不仅领略了泰山的秀美风光,更与偶遇的挑山工交谈,倾听着他们的故事。随行人员告诉敬一丹,如今泰山挑山工的生活环境、工作条件和劳动收益得到了很大改善,这也得益于泰山景区一直以来对他们的深切关怀以及所作出的不懈努力。
敬一丹笑言,此次登泰山,带着充分准备而来。“当年登泰山不知道十八盘有多陡,也不知道登泰山需要多长时间,完全是从火车站一步步走上来的,到十八盘时候已经精疲力尽了。”如今,她放慢脚步,有意调整节奏,量力而行,至南天门时仍感余力尚存,没有了当年那种疲惫的感觉。“这何尝不是一种人生启发?人们需要找到最适合自己的方式,调整到最适合自己的方向和节奏,就可以从容地走得更远。”敬一丹说。
回忆起47年前首次登泰山,作为学子的敬一丹,对未知世界充满了疑惑与迷茫。那时,她渴望继续深造,却不知如何实现,临近毕业方闻“研究生”之名,也不知道自己与目标之间的距离。“我当年是带着很多心事登泰山的,当看到泰山日出的那一刻,突然就有了豁然开朗的感觉。”敬一丹说,泰山这个地方会引发人想到很多寻常不太想的关于人生、关于哲学的词汇,让人豁然开朗,感慨万千。
“我突然觉得这就是我的毕业典礼,毕业典礼有的是学校从形式上举办的,有的是自己从心里所珍惜的。登泰山就是我给自己的仪式,结束一个阶段,走向另一个全新阶段。”敬一丹说,看到日出的那一刻,路上困扰她的遗憾、不甘以及迷惑,如同灰色的雾,在阳光下消散。
第一次登泰山成为敬一丹的一个人生节点,潜移默化地影响了她后来的路。“在那之后四年多的时间里我一直在准备考研,如愿回到母校读研究生。如果没有三年的研究生学习经历,就没有后来三十年的职业生涯,那么我可能过的是另外一种人生。所以说,人生需要仪式感。今年我70岁,我也想给我的70岁一些仪式感,登泰山就是其中之一。”站在泰山之巅,凝视着一处处经过历史沉淀的石刻,敬一丹说。
四十七年后的再次登泰山,岱顶的繁华景象让敬一丹倍感惊喜。在她的记忆里,岱顶仅有一个租大衣的地方,而现在还有了饭店、饮品店、文创店,满足了游客的各种需求。
再登泰山,是重温,亦是超越;是回顾,更是坚定。47年后的这个秋天,敬一丹选择登泰山这一充满仪式感的方式重拾青春记忆。雨中登临泰山之巅,透过雨雾望向远方,敬一丹仿佛是在与过去的自己对话,又似在向未来的自己寄语新的希望与梦想……
记者:宋凯 刘小东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