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午从隰县鼓楼出发,沿国道胶海线-248省道-东子线到石楼县马家畔村去看天下黄河第一湾,然后驱车去碛口古镇。
隰县到马家畔村约100公里,初行10公里,都在黄土高原的沟壑之间穿行,大货车很多。再行18公里,在岔口村转石楼县城方向,大货车基本看不到了,但海拔开始逐渐升高,地貌也从黄土高原残塬沟壑特征,转为高大山脉。
我们进入吕梁山脉了。接下来60公里,车子一直在山间盘旋,直到来到吕梁腹地马家畔。
在路上,我们参观了当地人居住的窑洞。
从岔口村转向石楼县城,开了没多久,我们看到路旁崖畔上有窑洞,于是在村子旁停下,走路上去看看。
去往窑洞路上,恰巧遇到窑洞的女主人。大姐很热情给我带路,打开窑洞房门邀请我们进去参观。
关于窑洞开挖年月,大姐说窑洞是爷爷箍的,四十年前她嫁到这儿时,窑洞就已经在这儿了。现在她们一家在窑洞前面建了新房,不再住窑洞了。
我们参观的这个窑洞,现在空置了,只是有客人来偶尔住一住。
窑洞深约7~8米,宽约4米多,房顶拱形,墙壁用泥土抹平,很光滑。想象中的窑洞里面光线会很暗,进去才发现非常光亮。
进门处就是大概3*4米的土炕,炕边嵌着木板,被岁月磨得光滑如玉。
窑洞大门进来约一米多的这一段,是用石头砌的。这一米多的窑洞,是在开挖好的窑洞延伸出来的,估计是出于安全考虑,万一山体上泥土掉落,不会落到院子里伤到人吧。
和大姐告别后,我们继续前行。
快到马家畔的路两边都是枣树,但由于秋天快到收获季节,连绵下雨导致枣子都开裂了,失去了采摘价值,村民们只能任由枣子落在地上烂掉。一年的希望化为泡沫,可以体会枣农无奈的心情。
天下黄河第一湾位于石楼县辛关镇马家畔和陕西清涧县之间的黄河段,最佳观景点就在我们来的马家畔村。
黄河在这里总体流向为由北向南,自辛关黄河大桥以南6公里处,陡然向东,转了一道极为奇特的大圆弯。若从高处俯视,该弯西窄东宽、尾部圆满,宛如葫芦状,两面基本对称。入弯处至出弯处水流总距离为8000米。
黄河入弯与出弯处最窄,仅为700米,站在马家畔观看,远窄近宽、远低近高,水流酷似360°的圆圈。
马家畔村坐落在半山腰,全村只有三户人家,为亲兄弟。2005年以前,因为地势险峻,且未通公路,平日外人极少到来。
2005年,石楼县教育局郑化民发现此处景点,摄影并制成大图片,引起石楼县政府及吕梁市政府的重视,着手旅游开发。现在沿着沥青公路,可以很方便来这里参观。
摄影也是生产力啊!
我们在此逗留了1个多小时,除了中间来了一对年轻夫妻带着妈妈在这里稍作逗留,整个景区只有我们两个人。
独享如此壮丽景色,真是福报啊。
从马家畔出来,我们前往130公里外的碛口古镇。前60公里仍在吕梁山里面,景色壮美但弯多且急,60公里后下到山脚沿黄河北上,车速才可以开到60以上。
在一处临时开辟出来的观景台上稍作停留。黄河两岸高山夹峙但视野开阔,极目远眺心旷神怡。
靠近黄河岸边一颗枣树,上面挂着成熟的枣子,个头不大,甜而脆,口感很好。
碛口古镇依吕梁山,襟黄河水,因黄河第二碛“大同碛”而得名。
碛口的繁荣缘于大同碛的惊险。大同碛号称“黄河第二碛”,是一段近500米长的暗礁,落差10米,水急浪高,船筏难以通行。
西北各省的大批物资源源不断地由河运而来,到碛口后,转陆路由骡马、骆驼运到太原、京、津、汉口等地,回程时,再把当地的物资经碛口转运到西北。
碛口遂成为黄河北干流上水运航道的中转站,并由此而得名“水旱码头小都会”。
古镇的街道、店铺是清代山区传统建筑的典范,古镇内仍保存着丰富而完好的明清时期建筑,包括货栈、票号、当铺等各类商业性建筑,以及庙宇、民居、码头等。
如同大部分古镇一样,陆路运输的兴起,依靠水路而繁荣的碛口古镇也逐渐沉寂了下来。但古镇至今还是原始质朴的居民生活形态,所以又有“活着的古镇”之称。
晚上入住祥熙四合院民宿,二楼最里头的房间。
这个四合院是孔祥熙上世纪20年代的产业,经营火柴和煤油生意。孔祥熙每次来碛口古镇巡视生意,也都住在二楼最里面的房间。
许兄住在一楼厢房,窑洞形制。问以前都是什么人住这个房间,老板说是伙计。许大师作势不忿,哈哈~
今天行程231公里,总里程2159公里。
留在最后:
碛口古镇一座大房子的后墙墙基上,有一排的石环,不看标识牌很难想象出它的用途。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