惊艳:青州微笑
冲着李清照去的青州。来到古城不禁惊喜,亮点居然层出不穷。旧街老巷横竖交错,好像蛛网。始建于明清的贡院、牌坊等,古意浓郁,凸显了历史纵深感。
从青石板铺成的南门大街北行,两侧密布店铺,一些老字号外,食客排着长队。马蹄饼、芝麻火烧等外形粗犷,担心过分扎实,掰开却是空心的,外皮轻薄脆香,挺好。也许李清照吃过?
出古城北门,穿过一条房屋更低矮陈旧的小街,明代石桥万年桥跨越南阳河上。观光车驾驶员兼导游十分健谈,她说张择端就住在附近,在这里画了《清明上河图》的草稿。
大雨倾盆,雨伞无法抵御,赶紧前往青州博物馆。观众特别多,这是众口交荐之地,馆藏文物达六万余件,2024年接待游客两百多万,不愧为首批国家一级博物馆中,唯一的县级综合性博物馆。
青州龙兴寺遗址出土的石雕佛像陈列于专门的展厅,几百尊北魏至北宋的造像,难得地保留着贴金彩绘。绯色、驼黄相间的格纹佛衣,色泽明丽,雕工细腻入微,下摆、飘带尤其轻盈柔软,仿佛欲飞欲卷,难以相信其质地是石头。菩萨或立或坐,慈眉善目,大部分面带笑意:垂眸浅笑或解颜而笑,有的似乎忍俊不禁……“青州微笑”果然摄人心魄。
青州博物馆的龙兴寺佛像 摄影 卢向前
赵明诚的《金石录》写到刻于龙兴寺(唐以前称南阳寺)的临淮王像碑,借助碑文指出了《北齐书》的阙失。名刹龙兴寺就在青州城内,他们夫妇应该多次前往。
范公亭公园也是著名地标。范公亭、三贤祠等始建于北宋,青砖灰瓦被几株唐楸、宋槐掩映,古韵丰沛充盈,先贤的身影与前尘往事,也似乎有迹可循。
三贤是范仲淹、富弼、欧阳修,他们任青州知州期间,都以体恤百姓受到爱戴。范公祠居中,屋脊更高,祠内有范仲淹塑像。两侧为欧阳公祠、富公祠。
范公亭侧面的澄清轩内,以图文介绍百位青州历史文化名人。游历青州的名士或来此任职的重臣比比皆是,像李清照夫妇这样久居青州的,则为数不多。
三贤祠后的高台上筑有后乐亭,取意于范仲淹的“后天下之乐而乐”。室内既陈列古碑、拓片,也是研习金石传拓之所。欧阳修的《集古录》是金石学的开山之作,其中不少内容写于青州。景仰他的后辈学者赵明诚、李清照,则在此领域继续深耕,更上层楼。
赵明诚年少就喜欢探访、观摩前代金石文字,后来一直致力于搜集、研究古碑鼎彝、古籍字画。年仅37岁,便在青州完成金石学名作《金石录》,著录两千多件夏商周至隋唐五代的石刻、青铜器等,继承并优化了欧阳修“以金石证史”的学术路径。
范公祠前的唐代楸树已1300多岁。 摄影 卢向前
归来:笑语欢声
从三贤祠门外右转,百米开外便是李清照纪念祠。顺着洋溪湖前行,岸边的树上悬挂着灯带,灯带的文字由范仲淹、欧阳修的名句“不以物喜,不以己悲”“醉翁之意不在酒”,悄然过渡到李清照:“花自飘零水自流”“怎敌他晚来风急”。
纪念祠的核心建筑归来堂、易安室等,围成一座四合院。南面为彩绘、花窗装饰的门楼,其内侧匾额“婉约词宗”,是清代书法家邓石如的隶书。
正厅归来堂有中年李清照的汉白玉雕像,跟想象中比较吻合。这位能饮酒、擅博弈、笑傲前辈名家的奇女子,定然英气逼人,眉宇间就该这样透着睿智、稳健。
归来堂匾额由赵朴初题写。 摄影 卢向前
归来堂与易安室的墙面、隔扇、屏风上,用淡雅的仕女画烘托文字,展示李清照的诗词名篇与生平。
东面的敞厅叫溪亭,楹联“清丽其词,端庄其品;归去来兮,真堪偕隐。”相传是赵明诚题于“易安居士三十一岁之照”。厅上有一组双人雕像,李清照弹琴,赵明诚右手持书立在她身旁。他们面向洋溪湖,无论远望近看,景物都怡人:湖面被几痕窄堤巧妙分隔,更显灵秀。斜前方曲桥宛转,拱桥玲珑,两棵古槐任性地俯下身躯,惬意地横卧水面。
他俩在青州生活了十三四年,直到赵明诚被起用知莱州。
1101年,18岁的李清照与21岁的赵明诚在开封结婚。双方的父亲李格非、赵挺之当时分别担任礼部员外郎、吏部侍郎,两个家族都富有书香。李格非工于辞章,受知于苏轼。李清照的外祖父是神宗时宰相王珪,他是1042年的榜眼,官声不高,但诗文受到好评。李清照大约七八岁丧母,继母是仁宗天圣年间状元王拱辰的孙女。
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摄影 卢向前
赵明诚为太学生,每月初一、十五请假离校,两人就去逛大相国寺。有时典当衣服,换500铜钱。大相国寺的庭院、殿廊里百物荟萃,生意火爆。他们买到喜欢的碑帖、果品,回家一起赏玩、品尝,无比快乐。
两年后赵明诚出仕,有志于搜求天下古文奇字,不惜节衣缩食。父亲有一些亲友在馆阁供职,所以他有机会读到稀有藏书、佚诗逸史,觉得趣味浓厚,尽力抄写。遇到古今名人书画、夏商周奇器,即便典当衣服也要买下来,藏品逐渐增多。
崇宁年间,赵挺之由副相升为宰相。1107年3月,他以病请求免职,被批准,五日后去世。赵挺之死后三日,蔡京就以其“交结富人”下令在青州、开封拘捕其亲戚及部下,严审穷究,最后查无实据。
赵挺之籍贯诸城,但迁居青州,李清照夫妇遂回到青州。归来堂之名与李清照的号易安居士,源自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
虽然家道中落,幸而衣食无忧,每当获得一书,两人就一起校勘整理;对字画、青铜器等,都仔细阅览、品鉴,指出其瑕疵并加以点评,往往燃尽一支蜡烛,直到夜深。家中藏品因此纸张精致、字画完整,超过其他收藏家。
他俩都醉心文史,彼此智识相当、交流畅达,无疑倍增闺房之乐,这在古代夫妻中十分稀少。趣味相投的默契,棋逢对手的快意,令李清照到晚年仍回味不已。
她最舒心的日子,是在开封和青州度过的。“赌书泼茶”的笑语欢声,曾经响彻归来堂:
余性偶强记,每饭罢,坐归来堂烹茶,指堆积书史,言某事在某书某卷,第几叶第几行,以中否角胜负,为饮茶先后。中即举杯大笑,至茶倾覆怀中,反不得饮而起。甘心老是乡矣,虽处忧患困穷,而志不屈。——《金石录后序》
赵明诚在青州搜集到不少金石刻辞,也多次前往泰山、济南等地游览访古,收获丰富。李清照有许多词诉说离愁别绪,作于1108年重阳的《醉花阴》,下阕尤其脍炙人口: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青州时期,李清照有许多诗词吐露分离的愁烦,浓酽地诉说依恋:“寂寞深闺,柔肠一寸愁千缕……倚遍阑干,只是无情绪。”“酒意诗情谁与共?泪融残粉花钿重。”“征鸿过尽,万千心事难寄。”写得新巧婉丽,常有隽语佳句,不过类似心绪翻来覆去,稍觉重复。那时她还年轻,虽然也遭遇了家族的变故,但时代与自身的巨大无常还未降临,她只是亲友圈里一位聪慧闲雅的闺秀。靖康之变后,历尽国破家亡之痛、断梗飘蓬之悲,诗词也添了忧愤、深厚。
湖光映照纪念祠 摄影 卢向前
珍藏:烟消云散
藏品日益丰富,赵明诚在归来堂建造大书橱,分门别类放置。他不再像往常那么随和,开始有一些悭吝举动:看书要找他拿钥匙开锁,在册子上登记;如果书被谁稍稍污损,必定责成对方擦拭、复原。
过分执迷的人,容易有类似怪癖。李清照则随性得多,觉得他这些表现,未免本末倒置。有一丝不适、不悦的暗流,从她心底悄然涌起。
“图书管理员”的严苛让人不耐,她干脆缩减衣食住行的花销,省下钱来买书。遇到经史百家书籍,只要品质不错,就买回储作副本。这下可以纵情享受了:“于是几案罗列,枕席枕藉,意会心谋,目往神授,乐在声色狗马之上。”
从1121年开始,赵明诚先后知莱州、淄州(今山东淄博),俸禄也都花于碑铭书画,两人依旧一起鉴赏。
之后便是风云变色,胡马踏碎酣梦:
至靖康丙午岁,侯(赵明诚)守淄川,闻金人犯京师,四顾茫然,盈箱溢箧,且恋恋,且怅怅,知其必不为己物矣。
那是北宋覆亡前夕。眼看心爱之物堆得满坑满谷,却已预感它们必将散失,恋恋不舍又无计可施。
1126年闰十一月,京城陷落。次年三月,赵明诚赴江宁(今南京)奔母丧。差不多同时,金人将徽宗、钦宗等数千人掳往北国。
哪些珍品应当首批南迁呢?他俩一次次掂量,去掉厚重、宽大的书籍,无款识或体量大的古器……精挑细选,依然装载了十五车。此时,青州老家的十几间房屋还锁着书册什物,计划次年春天再用船载往南方。没过多久,金人占领青州,这十几间屋子的收藏,全部化为灰烬。
1129年8月,赵明诚病亡于建康(今南京)。金兵威胁江南,高宗赶紧奔逃,将宫眷迁往洪州(今南昌),传言长江即将禁渡。李清照大病过后,气息奄奄,不知何去何从。家里还有二万卷书、二千卷金石刻与无数器皿、茵褥等,紧迫中她想到赵明诚的妹夫,在洪州护卫后宫的兵部侍郎李擢,就派两个老部属先运送藏品去投靠。十一月金兵攻陷南昌,东西全部损失,“所谓连舻渡江之书,又散为云烟矣”。
李清照手边还有一些小巧的卷轴书帖、李杜韩柳诗文集、数十轴汉唐石刻副本、十几件夏商周鼎彝、几箱南唐古籍等,她将它们搬入卧室,病中把玩。
敌情难以预测,她决定投奔担任敕局删定官的弟弟李迒。高宗君臣为躲避追兵,狼狈逃窜,时而陆行,时而航海。最惊恐时,百官一度被遣散。金兵在后,李清照辗转追随行朝(流亡朝廷),也曾雇船入海,无比艰辛。珍藏不断损失,衣物被迫丢弃。那几年,她在台州、温州、衢州、宁波等地颠沛流离。
高宗跟父亲徽宗很像,书法造诣精深,酷爱字画古玩,干戈扰攘之际,依然不遗余力搜求。赵明诚去世仅一个月,高宗盛宠的御医、开州团练使王继先就出面找到李清照,欲以300两黄金购买古器。因赵明诚的姨表兄、兵部尚书谢克家劝谏:倘若外界知道,恐怕“有累圣德”,高宗这才作罢。
可见,这批珍藏不仅有流寇盗贼环伺,也被皇帝、宠臣觊觎。一些恶意的谣言开始散播,又传闻她已被检举。李清照极度恐惧,决定将余下的藏品献给朝廷,这也是她一路追随行朝的原因之一。不久,古籍古器在嵊州被官军取走了,听说全部进入一位将军家。“所谓岿然独存者,无虑十去五六矣。”
残存的几箱书画砚墨,经常被她藏在卧榻下,小心照管。1131年在绍兴时,李清照租住钟氏宅,一天晚上,竟被人掘墙洞偷走五箱东西。她悲恸万分,立重金悬赏。两天后,邻居钟复皓拿出十八轴字画求赏。“万计求之,其余遂牢不可出。”后来得知,它们被某官员以贱价获得。
李清照夫妇耗尽心血积累的宝物,丧失殆尽。她说:残剩一二部零散不全的书册,几种寻常书帖,我照旧爱惜得像保护头脑眼睛,“何愚也耶”。
即便简单复述这段历劫记,依然心酸、感慨。兵荒马乱确实难以守护珍宝,赵明诚爱惜得有点病态的古董,一次次散佚。这是文物灰飞烟灭的悲剧,也是个人的乱世飘零史。李清照丧夫后虽然势单力薄,但积蓄还算丰厚,且双方家族皆有亲戚身居高位,她多少还有所凭依,但要护卫财宝并保全自身,依然如此艰难。
李清照纪念祠在范公亭公园内。 摄影 卢向前
缺憾:无计消除
根据徐培均先生的《李清照集笺注》,李清照的闺怨词《小重山·春到长门春草青》,写于1128年赵明诚任江宁(今南京)知府时。
陈阿娇的长门之怨,是旧爱被冷落的著名典故。李清照借此淡淡提到自己的冷寂,点到为止。官绅贵族纳妾乃家常便饭,何况她没有子女。不过赵明诚的姬妾也未生育。
有一件事,李清照隐而未宣,讲出来不太光彩。1129年2月,江南东路转运副使李谟得到密报,御营统制官王亦将发动兵变,他火速通知赵明诚。当时后者已接到移知湖州的调令,便漠不关心。李谟遂调遣兵将,在街巷埋伏并设置路障。叛军半夜鼓噪而出,但突袭失败,就用斧头砍开南门逃走。李谟黎明去找赵明诚才得知,他早已从城墙上悬着绳索出城,溜之大吉。
赵明诚理所当然被朝廷免职,决定移居江西。他们乘船经芜湖,入当涂,在乌江县(今安徽和县)经过项羽自刎之处。李清照写下仅20字的《乌江》,豪气凛然:“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她赞叹虽败犹荣的项羽,鄙夷苟且偷安的懦夫,比如南渡君臣。自然也会联想到弃城而逃的丈夫吧?他也真是畏缩、缺乏担当。
赵明诚五月在池州得到知湖州的任命,要先赴建康(今南京)入朝觐见,六月十三日临行告别。烽火四起时分离,又有太多贵重物品需要守护,李清照忧心如焚。两人隔得远,对话需要放声高喊。她在船上扯着嗓子询问:假如城中有危急情况,怎么办?他在岸边回应:
“从众。必不得已,先弃辎重,次衣被,次书册卷轴,次古器。独所谓宗器者,可自负抱,与身俱存亡。勿忘之。”遂驰马去。
他将物件按轻重缓急排序,她也被编入其中,真够冷静。四海鼎沸之时,大概只能这样吧!她僵立船头,愈发心慌意乱。
七月底,得知赵明诚病重,李清照火速赶赴建康。病人危在旦夕,她惊惶悲泣,不忍询问后事。八月十八日他提笔写诗,“绝笔而终,殊无分香卖履之意。”
曹操垂危时眷顾妻妾,关心其生计,有“分香卖履”的嘱咐。赵明诚临终还有一点气力写绝笔诗,却对妻妾今后的生活,毫无交代。李清照忆到此时,忍不住流露怨念。
写《金石录后序》的1134年,她已年届半百,丧夫五年。此文回顾他们探究学问的享受,详述金石书画聚散之悲喜,在枯寂、穷愁中追忆婚姻的甜蜜欢悦,也不讳言她后期的失落不满。
青州小吃品种多样,没准李清照也吃过。 摄影 卢向前
再婚:遇人不淑
1132年9月的一场官司,惹得临安府(今杭州)的缙绅和市民都议论不休:右承奉郎、监诸军审计司的基层官员张汝舟,被妻子李氏控告“妄增举数”,遭移交司法机构处理。张汝舟被判定有罪,革除职位,流放柳州。
李清照这年春天来到临安府,五月与张汝舟结婚。右承奉郎是非科举出仕的九品官(文臣京朝官寄禄官三十阶之二十九阶)。“监诸军审计司”负责管理、查核骑兵、步兵的经费。“妄增举数”的有一种解释,是指虚报人员、事务等统计数量,以此从官方获取不当利益。看来,他并非磊落之辈。
赵明诚十几岁时,便以才情、风度、家世受到夸赞,后来以精研金石学著称,官至知府,世人皆知他们夫妇琴瑟和鸣。
两任丈夫身份、资质悬殊。李清照为何再嫁张汝舟?
根据宋代法律,女子状告丈夫,即便属实也要服刑两年。幸好李清照得到翰林学士綦崇礼关照,仅被关押九天就获释。出狱后,她写信感谢后者施以援手。这封《投翰林学士綦崇礼启》,解答了诸多疑问。
那几年,李清照尝尽漂泊之苦,一度病入膏肓,神志不清。虽有弟弟照顾,到底难解孤凄、飘零。人在极度虚弱、绝望时,容易仓促抓住一根稻草:“既尔苍皇,因成造次。信彼如簧之说,惑兹似锦之言。”张汝舟垂涎她的财宝,花言巧语,蜜里调油,又能嘘寒问暖,肯定迥异于赵明诚后期的冷淡,让她以为遇见在困境、晚年可以托付之人。
但是幻想迅速破灭,“暖男”其实存心不良。李清照谋求赶快脱身,张汝舟却想压榨她剩余的古董,竟然肆意欺凌,每天拳打脚踢。李清照不惜付出巨大代价,与这凶横者对簿公堂,但求化险为夷。没想到皇帝也过问此案,交付司法机构审判。
相处百日,入狱九天。一段噩梦,终于了结。此时,她不仅庆幸死里逃生,更要愧悔识人不善,也晓得自己会成为谈资笑料。宋人胡仔的《苕溪渔隐丛话》说:李清照给綦崇礼信上所言“‘以桑榆之晚节,配兹驵侩之下才。’传者无不笑之。”文采斐然、享有盛名的李清照,跌入八卦漩涡,被心态各异的人们热议、嗤笑。
旁观者其实大可不必这么居高临下,谁都难免糊涂一时呢!即便千古第一才女,也可能受蒙蔽、犯迷糊。而她及时纠错、临危不乱的果决机智,更让人印象深刻。
秦桧是李清照的表妹夫,这场与后夫的官司,按说找娘家亲戚帮忙,相对不那么尴尬。但李清照却求助于赵明诚的姑表弟綦崇礼。或因秦桧恰好八月第一次罢相,更大可能则是她跟綦崇礼走得更近。后者通晓辞章音律,端方廉俭。
李清照纪念祠的《清照行历图》 摄影 卢向前
李清照纪念祠易安室的南墙上,有巨幅《清照行历图》,描绘着山岳湖海、楼阁密林,空间跨度既大,细节也饱满。她的足迹横越齐鲁,又西至开封,南到浙东,行踪相当宽广。假设可以选择,有些路程她宁可放弃吧?地图下方的注释题为《梦回青州》,引用了“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等抒发乡愁的诗词。
李清照有太多文字倾诉思乡的苦痛,魂牵故园:“酒醒熏破春睡,梦断不成归”“仲宣怀远更凄凉”。这首《偶成》同样感伤:“十五年前花月底,相从曾赋赏花诗。今看花月浑相似,安得情怀似往时。”
十五年前她和赵明诚就在青州,金兵尚未南侵,他俩都还年轻,花晨月夕,闲适安宁。如今,花月似乎依旧,那些欢愉恬静的场景、心境,却恍若隔世,永远不可能复现。
王鹤
责编 杨嘉敏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