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巷商圈夜景
位于太原市迎泽区的柳巷商业区,东起五一路,西至解放路,南至开化寺街,北到府西街,不仅在太原市的经济和社会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而且具有独特的历史文化和旅游观光价值。
宋代太原城市建设及其商贸活动
北宋初年,宋太宗赵光义焚毁晋阳城,宋太平兴国七年(982),宋太宗命潘美在汾河以东的唐明镇附近(今羊市街)修筑城墙,建设新城,自此,太原城的中心由汾河以西转向汾河之东。城址的变化并没有降低太原的战略地位,反而由于迁移后更为优越的区位条件迅速发展。北宋统治者实行了减免商税等一系列鼓励商业贸易政策,太原作为宋朝北部边境的重要城市,自然得风气之先,商业获得了进步和发展。
太原是煤铁之乡,加上朝廷对辽和西夏用兵的需要,冶铁业迅速发展起来。今天太原市内诸如大铁匠巷、后铁匠巷等地名,就鲜活地反映出宋代太原城冶铁业的盛况。此外,太原冶铜、纺织、制陶、酿造等手工业在宋代也得到了长足发展。有宋一代,太原地区生产的“大铜鉴”一度成为向朝廷贡献的贡品。太原不独政治军事地理位置重要,经济地理位置亦十分优越,素以“北收代马之用,南资盐池之利”而为人称道。
这一时期,太原商贸集中在开远门附近,也就是今天的大南门一带。由于通往河北、山东、河南的交通要道都在城南辐辏,自然大南门一带也就成了商贸活动和经济交流的枢纽。从现在仍然留存的诸如柴市巷、米市街、菜市街、麻市街等地名来看,宋代经营米、菜、麻等日用品的“市”,在当时太原城中已经出现。商贸中心的形成,展现出当时太原城南门一带手工业、商业、居民生活的发展状况。
宋代太原城市商贸活动在开远门一带的率先繁荣,是柳巷商业区形成的起步阶段。柳巷此时是太原城东门——朝曦门内北侧的一条南北向的小巷,因为种植有不少柳树,取其名为“柳巷”。这一时期,太原城商贸活动以唐明镇为中心主要向南部区域进行扩展,东部、西部、北部地区相对比较滞后。个中原因,主要是宋代太原城毕竟是在唐明镇的基础上扩建而成,因而商业贸易的发展也只能在区位条件最好的地区得到优先的发展。其次,太原城北部是带有军事防御性质的三交城,地处城市防御之前沿,不便发展大规模的商业;东部紧临东山丘陵区,受交通条件制约,商业辐射作用有限;西部邻近汾河,拓展空间有限,因而这些区域发展商业的条件在当时都无法与城南相提并论。北宋以后的金、元两代,太原城市商贸基本保持这一布局。
明代太原商业的发展和商业区域的东扩
明代,太原是九边重镇之一。所谓“京师之安危,常视山西之治乱”,统治者十分重视太原城的建设。明洪武三年(1370),朱元璋第三子朱棡受封晋王,驻守太原,进一步加强了太原的战略地位,城市建设也获得了迅速发展。在朱棡的授意下,明洪武九年(1376),永成侯谢成开始对太原城进行大规模的整修扩建,在宋代太原城的基础上,进一步向东、南、北三面进行扩展,原来的四个城门也扩展为八座。扩建后的太原城周围24里,高3.5丈,比宋代太原城增大了六倍。同时,明代山西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都指挥使司、太原府治所阳曲县衙等行政机构也相继设立在拓建后的太原城中心位置。当时的太原城,“崇墉雉堞,壮丽甲天下。昔人有锦绣太原之称”,所谓“闾巷绣错,号为雄都”。在太原城整修扩展的过程中,商业中心也从大南门一带向东、北扩展,柳巷、钟楼街一带渐次成为商业区的中心,商贸活动开始活跃。
柳巷商业地位的提升与晋王府的选址密切相关。由于太原城西紧靠汾河,为了避免水患对晋王府造成的危害,晋王府选择在远离汾河且地势较高的太原城东位置,紧靠宋代太原城东城墙兴建。今天太原市区的上肖墙、下肖墙、北肖墙、南肖墙、西肖墙等地,即是当时晋王府的城墙所在地;今天的南华门、东华门、西华门等地,则是晋王府宫城城门的位置。在晋王府附近,宗室子弟纷纷开府,亲兵护卫密集驻扎,今天太原市区的宁化府、坊山府、大濮府、小濮府即是当年晋王宗室子孙的住地,缉虎营、校尉营等地则是晋王亲兵卫队的驻扎地。
为了满足晋王府及周边宗室府邸、行政机构和达官显贵的日用开销,必然要求王府周边有大的商品集散和贸易场所,而大南门一带与王府相距较远,为此,晋王府在王府与大南门商业中心之间设置了一处专为达官贵人服务的商店,即晋府店(今钟楼街和羊市街的交界处)。此举将大南门一带与柳巷一带连为一体,将柳巷纳入大南门一带商业活动的中心区域,商业的触角开始向柳巷一带延伸和扩展。晋王府及周边府邸的消费需求刺激了商贸的繁荣,许多日后享有盛名的商铺、字号,都是在满足王府消费需求的过程中形成并发展。比如“宁化府”醋,最初就是为满足宁化王府的食醋需要而产生的。晋王府的兴建和晋府店的设立,成为柳巷商业区东扩过程中的关键一步。
另外,在柳巷、钟楼街一带,集中了当时太原城内几处比较大的寺庙,如大钟寺、开化寺、古关帝庙(位于校尉营)等,在古代,寺庙不仅是宗教场所,也是重要的社交场所、娱乐场所,带动了商业的繁荣。后来,开化寺、大钟寺这些寺庙名称逐渐演变成了开化市、大中市这样的市场名称。
太原商贸中心向柳巷、开化寺一带转移的同时,大南门(迎泽门)一带的商贸活动并未就此终结,仍然是太原城市重要的商业区。当时位于迎泽门一带的府城南关颇为繁盛,据清道光年间《阳曲县志》记载:“旧志,南关在故明时□□殷阜,人文蔚起,大坊绰楔充斥街衢,有‘蔽天光,发地脉’之谣。”大南门一带的继续繁荣表明,这一时期柳巷商业繁荣是在宋代南部商业区域基础上的扩展,柳巷凭借其接近政治中心的区位优势吸引了南部的商业,南部自宋代以来就十分繁荣的商贸活动则成为柳巷商业区形成和发展的物质基础。二者并不是此消彼长的关系,而是相辅相成、共同促进的关系。
清代太原城市布局的变化和柳巷商业区的形成
清代太原城,总体布局基本维持了明代的格局。所不同的是,清顺治六年(1649),朝廷在城西南营建了南北长60丈、东西长161丈7尺的满洲城,专门供满洲人生活,不允许汉族居民在区域内活动。另外,由于王朝更迭,昔日晋王府的风光已经不复存在,特别是清顺治三年(1646)四月十二日夜,晋王府失火,王府内所有宫殿和建筑化为灰烬。清雍正、乾隆年间,清政府在晋王府废墟上修建拥有4000余间营房的军营,驻扎绿营兵,时称“精骑营”。满洲城的兴建和精骑营的驻扎,催生了柳巷商业区的雏形。
由于满洲城的建立,原来迎泽门一带的居民和商业、手工业经营也需要向东北方向迁移。精骑营驻扎军队,原晋王府周边多被征为军事用地,促使行政衙署、居民建筑和商业、手工业活动向军事用地的西南方,也就是柳巷一带迁移。这样太原城市的商业布局更加集中,从而加速了迎泽门一带的商业区域与明代形成的柳巷、钟楼街一带的商业区域连为一体。东到当时的桥头街,西到柴市、麻市、羊市一带,南到大南门、米市街一带,北到当时县前街,形成了以柳巷为中心的商业街区雏形。
清代中期是柳巷商业区最终形成时期。清道光《阳曲县志》卷二《舆地图下》载:“省垣民居比栉,铺业鳞排,需用繁多,百工之事,终岁无休息时。”又描述“(大钟)寺内及东西街货列五都,商贾云集,踞街巷之胜”。当时的柳巷、钟楼街一带,商贾云集,形成了活牛市、羊市、米市、靴巷、帽儿巷等有专门商行分布的街巷,同时也产生了一些经营有道的巨商,如清乾隆年间的阳曲巨商王绳中,因经商迅速致富,曾献给皇帝100万两白银,被称为“百万绳中”。
晚清社会变革与柳巷商业区的发展
鸦片战争以后,太原商业遭受西方资本主义经济冲击,迎来了洋火、洋灯等舶来商品,当时太原的商业中,以洋货业为最发达的行业。这些变化使柳巷商业区的经济和社会生活逐渐走向了近代化,商品经济发展水平获得提高。当然,作为内陆城市,这种变化表现出一定的滞后性。
这一时期柳巷商业区的繁华变化主要表现在:
外地商贾大量涌入。随着社会经济的整体发展,区域经济联系也日益密切,柳巷迎来了大量外地商贾。其中较为著名的有:天津商人黄厚甫开办的华泰厚服装店、天津乐仁堂药店的太原分店、河北贾氏兄弟创办的双合成糕点店等。特别是1907年正太铁路通车之后,太原交通条件获得巨大改善,外地商贾纷至沓来。今天,在柳巷地区,依然能够看到华泰厚、双合成、稻香村等历史悠久的店铺。
经营商品种类繁多。商品经济的发展带动了商品生产的繁荣。这一时期的柳巷商业区一改当年“所为皆日用寻常,无新奇精巧之技”的状况,商品种类十分丰富。有宏顺德、大隆祥、庆记等绸缎庄,大兴茂、志成、福利生、庆华源、履华新、亨升久等鞋店,中华、中德、顺天立等药店,老香村、双合成、六味斋等副食品店,福泰诚等珠宝店。这些商店经营的商品,品种齐全,质量上乘,其中,亨升久鞋店位于靴巷,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由寿阳人梁晋亨创办,相传八国联军侵华,慈禧太后逃至太原时曾大量购买该店生产的“武备鞋”,并赐名“回京鞋”,亨升久由此生意大振。
商业区功能日益齐备。这一时期,柳巷商业区不仅是单纯从事商品交换和贸易的场所,还增添了货币信贷、休闲娱乐等多方面的功能,餐饮服务业也大量出现。著名的饭店、饭铺有清和元、永寿亨、认一力、景胜园等,以经营山西面食为主,成为太原市民休闲、会客的重要场所。柳巷商品经济的繁荣刺激了以货币信贷、资金融通为主要业务的金融业的发展,各类当铺、钱庄大量出现。1902年,经岑春煊奏准,清政府在活牛市街设立晋泰官钱局,除办理藩库收支外,还办理银钱兑现,也办理一些官商存贷业务。
一系列的社会变革带动了商品经济的繁荣,使柳巷商业区在清代前中期格局基本确立的基础上获得了更大的发展,商业区内的商品经营活动日益活跃,对外联系日益密切,商业区的功能也得到了开拓,餐饮服务和金融汇兑等具有时代特征的经济活动开始出现并获得发展。柳巷商业区的发展带动了太原城市商品经济的繁荣。20世纪初,太原城内有银行、钱庄、金银首饰、绸布、茶叶、药店、粮食、干鲜果品、糕点、杂货、煤油、纺织、电气、机器面粉、烟酒等商家店铺460多家,经济贸易十分繁荣,成为当时北方重要商业城市。
直到今天,柳巷仍然是太原市重要的商业街区。柳巷商业区的形成与发展,一定程度上是宋代以来太原城市发展的缩影。柳巷商业区历经千年的发展变迁、兴衰起落,必将长久地留存在太原城市发展的历史记忆中。
来源:并州新闻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