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记者 王红茹|郑州报道
“您从这里离开,您去向哪里,请别忘了,河南的土。”这句印在景区墙上的话,也印在了游客的心里。一部河南史,半部中国史,“只有河南·戏剧幻城”成为河南面向世界的全新文化名片。
国庆中秋假期,前往“只有河南·戏剧幻城”的游客依旧络绎不绝。我也随着这涌动的人流,开启了一场穿越时空的戏剧旅程。
“只有河南·戏剧幻城”现场 本刊记者 王红茹I摄
初识戏剧幻城
“只有河南·戏剧幻城”(以下简称“幻城”)位于郑州市中牟县,是由建业集团与王潮歌导演共同打造的全景沉浸式戏剧主题公园。
走进幻城,仿佛穿越千年时光。入口处,一片无垠的麦田迎面展开。穿过高大厚重的夯土墙大门,有一个空间叫作“河南的土”,一座黄土巨柱上面写着“您从何处来,您为什么而来,请注视这方黄土,这是215立方米的黄土”。
这215立方米的黄土,是从黄河岸边拉来堆砌而成。在墙面上,镌刻着河南17个省辖市和济源示范区、100多个县区以及1700多个乡镇的名字。
如果你是河南人,可以在这里找到自己的家乡;如果你不是河南人,也可以试着在墙面上找一找你的姓氏发源地。
继续前行,便进入幻城的核心区域。整座幻城以黄河文明为创作根基,设有21座剧场,包括三大主剧场与18个小剧场。它们围绕中原地区丰富的历史脉络,借助沉浸式戏剧语言与独特的建筑景观,共同讲述关于“土地、粮食、传承”的动人故事。近700分钟不重复的剧目,让观众在声光交织中领略戏剧之美,体悟中原大地的深沉底蕴。
这些剧场形态各异,隐匿于不同的情境空间之中。每个空间都设置了4道门,这一设计使得游览路线充满随机性与多样性,确保每位观众都能收获独一无二的观演体验。
整个幻城如同一座迷宫,也如一个待开启的巨型盲盒,你永远不知道下一扇门后,会是怎样的时空与故事。也许在这一方格子中,正上演着历代帝王在黄河畔创立的霸业;而穿过一道门,所见却是早期铁路工人挥汗如雨的身影;这一处空间回荡着校园的青葱絮语,转身之间,却可能步入1942年那段记忆……步移景异,转眼千年。
在这里,河南的历史画卷徐徐展开,每一个场景都生动如真,让人恍若亲历那段岁月,与过往的人物展开一场无声的对话。
戏剧幻城的多样体验
在众多剧场中,《第七机车车辆厂礼堂》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它不仅仅是一个演出场所,更是一个能够穿越时空、感受历史变迁的文化空间。
演出以中国铁路发展史为主线,借助生动的表演与精致的舞台设计,将观众带入一个充满故事的世界。从蒸汽机车的轰鸣到现代高铁的飞驰,每一幕都像是对过往岁月的深情凝视,让人在感叹技术飞跃的同时,也对那些为铁路事业奉献一生的人们肃然起敬。
《李家村》是幻城中重要的剧场之一,以1942年河南饥荒为背景,讲述了村民李十一为救乡亲而牺牲自我的故事,呈现了极端情境下的生存困境与人性抉择。剧场真实还原了饥荒场景,演员通过极具张力的肢体语言与观众互动,让粮食的珍贵与生命的脆弱直击人心。沉浸式的表演形式,使观众得以近距离感受村民抢夺粮食时的慌乱、李十一奉献自我时的悲壮,代入感极强。
作为主剧场之一的《火车站》,则将沉浸式体验推向高潮。圆环形剧场与行进式表演,推动观众随人流涌入饥民拥挤的火车站,再被引入密闭帐篷,全程心悬一线,切身感受李十八与李十一之间的兄弟情谊,以及在民族大义面前的艰难取舍。
这部戏的底色是悲怆的。1942年,饥荒肆虐中原,灾民遍野。要活命,就需要粮食;要有粮食,必先有种子。为了这粒象征“活下去”的生命之种,火车站站长李十八选择以自己的生命换取土地的生机。
《老库房剧场》以另一种方式打动人心。走进这里,历史在音影交错间重现。观众可自由选择坐或站立,在现代音乐的震撼与历史故事的低吟间,感受国与家、中原文化与黄河文明的交织共鸣。一悲一喜,张弛有度,仿佛穿越时空,回到那个充满故事的老库房岁月。
而《天子驾六遗址坑》则通过沉浸式演绎打破传统观演关系,让沉睡的文明在剧场中“活”了过来……
从开园至闭园,我在幻城整整沉浸了一天,深切感受了每一处空间弥漫着的艺术气息。在这里,不仅有优秀的戏剧作品带来的震撼,更有每一位演员、工作人员的真挚与付出。一天十几场排片,每一场都能达到较高的质量,每一场都能见证演职人员的真心所带来的最深刻原始的感动。
回望幻城,成功既源于对中原文化的深度挖掘,也契合了当下“艺术下沉、旅游向上”的文旅新趋势。
公开数据显示,自2021年6月开城至2024年底,幻城已吸引超4000万人次观演,其中省外观众近80%,“85后”群体占比高达85%,成为真正跨越代际与地域的文化共鸣之地。
这里提醒一句,若要完整体验幻城的所有剧目,至少需要两天时间深度游览。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