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锈带”蝶变“文旅沃土”
——复兴区激发农文体旅融合发展新动能
国庆假期的复兴区,东高河村千亩油葵花海游人如织,菲尔瑞斯卡丁车公园引擎轰鸣,园博园5D球幕影院座无虚席——这个曾以钢铁、煤炭为支柱的传统工业区,以“向阳花开・相约复兴”为主题推出15大系列活动,奏响农文体旅“融合曲”。
景色怡人的东高河村千亩油葵花海。 聂长青 摄
从2025邯郸U18青少年足球挑战赛复兴钢焰队夺冠的热血赛场,到园博园科学秀与百人古筝演出的文化盛宴;从沁河郊野公园骑行的活力身影,到石坡村露营基地的星空夜色,复兴区以生态修复焕新颜值、以赛事引流聚集人气、以文化赋能提升内涵,推动“工业锈带”向“文旅沃土”蝶变。
从“生态伤疤”到“文旅沃野”:乡村蝶变绘新景
国庆假期,东高河村连片的矮秆高粱缀满饱满籽粒,千亩油葵与百日草、千日红、万寿菊相映成趣,织就五彩斑斓的田园花海,吸引众多市民游客驻足拍照。
复兴区优美的景色。聂长青 摄
而数年前,这里曾分布着20余处煤矿、30余处煤渣场,是当地环境治理“最难啃的硬骨头”。贯彻新发展理念、探寻发展新路径,复兴区将之作为一项最紧迫课题进行重点破题。
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复兴区大力淘汰落后产能,狠抓生态环境修复,在农文体旅融合发展上精准发力。乘着政策东风,东高河村迎来发展转机——疏浚河道、修建滨河大道、植树造林、铺设灌溉管网,一系列生态修复工程有序推进。依托独特的丘陵地势风貌,村子确立“千亩花田+文旅休闲”发展思路,在不同季节种植油菜、油葵、高粱等兼具经济与观赏价值的农作物,形成“春赏油菜、夏品桃香、秋览油葵、冬踏美雪”的生态旅游品牌。
2023年以来,累计接待游客超100万人次,村集体经济收入累计突破500万元。
在做好生态文章的同时,东高河村重点推进村庄环境与基础设施提档升级,持续丰富旅游业态:将煤矸石山、废弃砖窑分别改造成滑雪场、文艺咖啡馆,打造星空主题、疗愈主题等风格鲜明的精品民宿,为游客带来“玩在花海中,宿在山水间”的沉浸式田园体验。
滑雪场游客服务中心内,村民郭军涛的玉雕展柜前人头攒动。“以前我就把玉雕随意摆在自家门口的玻璃柜里售卖,现在游客多了,大家都想把服务做实做细。为了让游客看得舒心、买得放心,我特意在这儿租了专业展柜。”郭军涛的话,道出乡村旅游的悄然转变:服务标准从“松散化”迈向“规范化”,服务意识从“被动经营”转向“主动提升”。
桃子丰收。聂长青 摄
全域生态环境的持续改善,也吸引本土人才返乡创业。原本从事钢铁铸造行业的李岩宏,眼见家乡生态环境日渐改善、游客数量不断增多,毅然回到复兴区户村村,投身生态观光农业发展。2021年8月,他从村里流转500余亩土地,引进中国农业科学院郑州果树研究所最新培育的20余个桃树品种,规划种植330亩桃树、30亩草莓,还开辟100多亩“共享菜园”,打造集种植、采摘、科普、培训、研学、体验于一体的现代生态农业园区。通过科学搭配不同品种的成熟期,园区实现“月月有鲜果”的持续供应,成为周边游客亲近自然的热门选择。2024年,该园区接待游客20余万人次,营收达200余万元,为周边300余位村民提供了家门口的就业岗位。
如今,“一村一品”发展格局在复兴区全域铺展:牛叫河村依托沁河独特风光,打造湖心岛消夏业态;齐村复刻时代记忆,打造民国风情商业街;前牛叫村深耕特色种植,做强金丝皇菊产业……2024年,复兴区全区41个村集体经济收入均突破20万元,其中15个村超百万元。
复兴区露营美景。聂长青 摄
从“体育流量”到“文旅留量”:赛事赋能聚人气
10月2日晚,2025年邯郸U18青少年足球挑战赛圆满收官,邯郸市第五中学组成的复兴钢焰队斩获冠军奖杯。这份荣耀,正是复兴区近年来锚定“体育强区、健康复兴”目标,践行“体育引流、文旅留客”理念的生动注脚。
早在2022年,复兴区便启动实施《构建更高水平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三年行动计划(2022—2024年)》,将体育赛事举办、群众体育开展、体教融合推进、体育设施建设等工作纳入全区发展总体规划,为体育事业发展绘就清晰蓝图,也为“体育+”融合发展模式筑牢坚实基础。
以“十分钟体育健身圈”建设为核心,复兴区持续完善全域体育设施布局:累计新增健身步道200余公里、体育场馆4座、健身场所100余处,建成国民体质监测站点11个,真正实现群众“在家门口就能健身”的目标。在此基础上,该区深挖自然资源禀赋,串联邯郸园博园、沁河郊野公园、观岭山风景道等景点,精心打造多条精品体育旅游线路,让“体育+文旅”成为区域发展新亮点。
凭借日益完善的场地设施,复兴区“两手抓”激活体育动能:一手抓高规格赛事引进,先后承办大地流彩・全国“和美乡村健康跑”、全国DS自然探索赛、“亚洲太极拳日”分会场活动、河北省城市公益跑活动等重磅赛事;一手抓本土品牌培育,创新推出“全民健身大会”“千人万步游复兴”健步行等赛事品牌,持续为区域发展注入体育活力。
复兴区户村镇的卡丁车场,游客正在体验卡丁车风驰电掣般的“车瘾”。聂长青 摄
走进复兴区户村村的菲尔瑞斯卡丁车公园,引擎轰鸣声穿透力十足,数台卡丁车如离弦之箭飞驰在赛道上。这座由废弃砖厂改造的卡丁车公园,占地约50亩,严格依照国家A级赛道安全标准设计,赛道全长1300米、宽10至14米,可同时容纳30台卡丁车同场竞技。自2022年建成以来,已先后承办中国卡丁车锦标赛、中国卡丁车俱乐部联赛等国家级赛事,吸引200余名专业车手、3万余名游客前来追逐梦想、体验速度与激情。“这里的赛道太专业了,直道够长、弯道够多,跑起来特别过瘾。”刚结束体验的车手王子睿摘下头盔,难掩兴奋。
作为全省体教融合标杆创建区,复兴区着眼体育事业长远发展,将体育教育深度融入学生培养全过程:在全省率先遴选校外体育组织参与学校课后服务,23家社会体育组织在校内成立95个体育社团,引进80余名专业教练员,补齐校内体育师资短板;创建28所体育传统特色校,构建小学至高中纵向衔接的教育集团联盟,形成全学段“一条龙”后备人才培养体系;坚持“以赛促练”,两年来累计组织参加市级以上赛事63项,参与学生达2.5万人次。
从体育设施全域覆盖到全民健身蓬勃开展,从校园体教融合到赛场热血拼搏,复兴区正持续书写“体育+文旅”深度融合的崭新篇章。
从“文化传承”到“文旅热潮”:业态创新增活力
国庆假期,邯郸园博园二号馆5D球幕影院内人气爆棚,沉浸式影片《赵国梦风华》凭借“文化+科技”的创新呈现方式,吸引众多游客打卡体验。
不同于传统观影体验,该影院以“天圆地方”为设计理念,借助21米直径的巨型球幕与11米挑高空间,打造全包围式观影场景,将邯郸三千年历史文脉浓缩于光影之间。通过360°全景画面、杜比环绕立体声,游客可沉浸式感受赵武灵王丛台点兵的雄姿、胡服骑射的革新气魄、龙台宫歌舞的盛景以及赵国军民抵御秦军的史诗场景,让抽象的历史记载转化为可感可知的文化体验。
第三届全国曲艺木偶皮影优秀作品展演演出。聂长青 摄
近年来,复兴区深耕历史文化沃土,不断升级场馆园区旅游服务功能,引进多场特色品牌文化活动,持续点燃区域文旅热度:在园博园举办的第三届全国曲艺木偶皮影优秀作品展演开幕式,以邯郸历史文化为底色,以曲艺、木偶、皮影为主要表演形式,为观众呈现身临其境的文化盛宴;园博园四号馆改造的成语剧场内,《负荆请罪》《邯郸学步》等成语主题剧目精彩上演,演员以通俗易懂的表演,再现成语典故中的经典情节,让观众在沉浸式体验中感受成语文化魅力。凭借匠心独运的园林景致与丰富多元的文化业态,园博园成功获评国家3A级旅游景区。今年国庆假期,该园区接待游客5.2万人次,带动消费超260万元。
在活化利用历史文化的同时,复兴区深入挖掘山水林田湖等自然资源的文化属性,依托城市近郊区位优势,因地制宜发展户外露营、乡村民宿等多元旅游业态,持续擦亮区域文旅名片。
远山含黛,绿树掩映。复兴区石坡村内,闲置宅基地改造的民宿小院风格各异,或古朴典雅,或清新简约,处处洋溢着生机与活力,吸引游客纷至沓来。这个紧邻康湖生态文明示范区的村庄,凭借优美自然环境吸引了投资人王士刚的目光。“这里紧邻康湖,有水有树,环境清幽自然,非常适合打造露营基地。”2023年4月,王士刚敏锐嗅到商机。
露营美景。聂长青 摄
从规划消费业态到完成设施建设,仅用一个月时间,湖畔露营基地便正式投入运营,平均每日接待游客200余人。今年6月,他又新增民宿业态,进一步丰富游客体验,有效延长游客停留时间。
从田园风光到生态美景,从体育热潮到文化盛宴,复兴区以乡村为基、体育为脉、文化为魂,推动农文体旅深度融合,成为区域高质量发展的强劲引擎。
邯郸新闻传媒中心记者 崔桂敏 通讯员 苏腾飞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