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长假落幕,国内热门旅游地的酒店与机票价格迎来 “断崖式下跌”—— 此前千元起步的酒店房间,节后百元即可入住;旺季高价机票,如今低至 1-2 折。这场价格 “大跳水”,让错峰出行的游客收获满满,也折射出旅游市场供需变化的规律。无论是北方秋景热门地,还是南方海滨城市,节后的旅游成本大幅降低,体验感却显著提升,成为 “聪明旅行者” 的专属福利。
价格跳水:从千元到百元,热门地酒店机票 “大降价”
10 月 1 日至 7 日的国庆长假期间,国内热门旅游地的住宿与交通价格一度飙升,让不少游客直呼 “消费不起”。以内蒙古阿尔山为例,作为秋季赏秋的热门目的地,当地普通酒店的大床房价格在国庆期间飙升至 1200-1600 元 / 晚,就连汉庭、如家这类连锁品牌,基础房型也突破 1500 元,部分靠近景区的民宿,景观房标价甚至高达 1880 元 / 晚。有游客在社交平台吐槽:“住两晚酒店的钱,快赶上从老家往返阿尔山的高铁票了,只能咬咬牙订个偏远的小旅馆。”
但 10 月 9 日长假结束后,阿尔山的酒店价格直线下滑。10 月 11 日查询旅游平台显示,汉庭阿尔山火车站店的大床房仅 218 元 / 晚,较国庆峰值下降超 80%;当地一家主打秋景的民宿,国庆期间 1880 元的景观房,节后降至 380 元,价格差达 5 倍。民宿老板在订单备注里写道:“节后客人少,房间都空着,给您升级成带阳台的房型,早上能看到日出。”
不止阿尔山,国内多个热门城市的酒店价格均现 “腰斩”。珠海长隆附近的某四星级酒店,国庆期间海景房价格为 1580 元 / 晚,10 月 10 日查询时已降至 550 元,降幅超 65%;杭州西湖周边的高星酒店,国庆时基础房型多在 800-1200 元,节后 400 元以内即可预订,部分酒店还附赠双人早餐与西湖游船优惠券;江西景德镇的陶瓷主题民宿,国庆标价 1280 元的庭院房,节后仅需 320 元,还能免费体验手工制陶课程。
机票价格同步走低,多条热门航线降幅超五成。杭州飞昆明的航线,国庆期间经济舱全价票为 780 元,10 月 12 日的机票价格低至 220 元,折扣近 1.8 折;北京飞成都的航班,节后最低票价 290 元,较国庆期间的 680 元下降超 57%;广州飞厦门的短途航线,节后机票甚至低至 99 元,比高铁二等座还便宜。不少游客在社交平台晒出机票订单,配文 “现在飞比坐高铁还划算,果断退了高铁票改乘飞机”。
降价原因:供需切换 + 淡季过渡,市场规律主导价格变化
这轮旅游产品价格 “大跳水”,并非偶然,而是旅游市场 “供需关系” 与 “季节过渡” 共同作用的结果。国庆长假是全年出行高峰,游客集中出游,酒店与航空公司 “不愁客源”,价格自然水涨船高。以阿尔山为例,国庆期间当地游客接待量达峰值,酒店入住率超 95%,部分热门民宿提前半个月就已满房,甚至出现 “一房难求” 的情况,商家无需担心空房,自然会抬高价格以获取更高利润。
而长假结束后,游客数量骤减,市场从 “供不应求” 转为 “供过于求”。数据显示,10 月 9 日起,国内热门旅游地的酒店入住率普遍跌至 40% 以下,部分景区周边酒店的入住率甚至不足 30%;航空公司的航班客座率也大幅下降,部分航线的客座率仅 50% 左右。为吸引客源、填补空房与空座,商家不得不通过降价维持基本客流,同时也能减少闲置成本 —— 酒店空着也是空着,机票剩座无法变现,低价销售总比完全闲置更划算。
10 月中下旬处于旅游 “淡季过渡期”,也是价格走低的重要因素。北方如阿尔山、长白山等地,秋景旺季刚过,漫山红叶逐渐凋零,冬季冰雪旅游尚未开启;南方如海南、云南等地,冬季 “候鸟游” 高峰还未到来,游客数量有限。这个 “青黄不接” 的阶段,市场缺乏核心吸引力,商家只能通过低价吸引 “错峰客”,既能维持品牌曝光,也能为后续旺季积累口碑。
错峰体验:少花钱还舒服,游客收获 “双重福利”
对于错峰出行的游客而言,节后的旅游不仅成本降低,体验感也显著提升。石家庄游客李女士 10 月 10 日带着父母前往杭州,她在社交平台分享了自己的经历:“西湖景区里完全不用挤着拍照,断桥上能慢慢走,之前看攻略说要排队 1 小时的楼外楼,现在到店就能入座。住的酒店在西湖边,400 元的房间能看到湖景,服务员还主动升级了房型,说节后客人少,让我们住得舒服点。爸妈说这趟旅行比国庆来的朋友轻松多了,还花不了那么多钱。”
西安游客张先生则选择节后前往珠海长隆:“国庆时朋友去长隆,说每个项目都要排队 2 小时以上,我 10 月 12 日去,热门项目最多排队 20 分钟,还能和海豚互动更久。酒店住的是长隆附近的四星级,550 元一晚,比国庆便宜 1000 多,早上还能在酒店泳池看日出,完全没有旺季的拥挤感。”
这类错峰游客主要分为两类:一是时间灵活的年轻人,多为自由职业者或能灵活调休的上班族,他们更看重旅行的性价比与舒适度,愿意避开旺季高峰;二是退休后的中老年群体,他们时间充裕,不受工作与学业限制,更倾向于在游客较少的时段出行,既能享受慢节奏旅行,也能节省开支。数据显示,10 月 9 日至 15 日,石家庄、武汉、西安等城市的错峰旅游订单量较去年同期增长 30% 以上,其中 “酒店 + 机票” 的打包订单占比超 60%。
理性看待:错峰虽好,需结合自身情况
不过,错峰出行虽优势明显,也需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对于大多数上班族而言,节后往往是工作繁忙期,难以抽出时间出行;部分家庭受孩子上学时间限制,也无法灵活安排行程。旅游行业从业者王先生建议:“若时间允许,节后 1-2 周是最佳错峰窗口,此时天气适宜,价格低,体验好;若时间紧张,不必刻意跟风追求低价,毕竟旅行的核心是放松心情,而非单纯为了省钱。比如部分游客为了错峰,特意请假出行,反而影响了工作进度,就得不偿失了。”
10 月 15 日的杭州西湖边,阳光透过树叶洒下斑驳的光影,几位错峰而来的游客坐在湖边长椅上,手里拿着刚买的桂花糕,看着湖面的游船缓缓划过。不远处的酒店门口,“节后特惠” 的红色海报随风轻晃,海报上 “400 元住西湖边高星酒店” 的字样格外显眼。湖边的咖啡店外,服务员正为客人端上拿铁,轻声介绍:“现在来杭州玩最舒服了,人少,天气也好,下周桂花开了,风景会更好。”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