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前夕,抖音热门话题#避暑度假到贵州#总播放量强势突破100亿次。
百亿播放量,这并非一次偶然的网络热度,其背后,是贵州从自然禀赋到精心布局,从产品创新到服务升级的全方位努力,更是贵州立足独特生态基底,凭借长期战略定力,在文旅赛道上实现的一次精准“弯道超车”。
多年深耕、厚积薄发——这一次,贵州攒足了劲儿。
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指引下,贵州打造了青山常在、绿水长流、空气常新的绿色黄果树
在“战略定力”上攒劲儿——坚守“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这份劲儿,首先攒在“战略定力”上——始终坚守“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群山起伏、山阻水隔,曾让贵州这片土地的经济发展步履维艰。然而贵州没有用牺牲环境为代价去换取短期的经济增长,而是选择了将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发展优势的康庄大道。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成为共识,城市“热岛效应”日益凸显,贵州昔日的“发展短板”,正成为今天最稀缺的宝贵资源。
曾经阻隔发展的连绵群山,如今化作满目葱茏的“绿色海洋”,森林覆盖率超过62%,空气中负氧离子含量极高,贵州因此成为人们向往的“洗肺”圣地。
气候方面,地处云贵高原,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共同将贵州大部分地区的夏季平均气温精准地“调控”在了23℃-26℃这个人体的最佳舒适区间内,造就了名副其实的“自然空调房”。一个“凉”字,成为贵州夏季最核心的竞争力。
如今,贵州将“穷山”转变为户外运动的乐园,将“恶水”转化为漂流探险的激情,完成了一场从被动承受到主动拥抱的“地理价值再发现”。
在“战略定力”上攒劲儿,这股劲儿攒得深沉、蓄得扎实。这份对“绿水青山”的坚守,为今日的文旅爆发奠定了最坚实的根基。
9月28日,世界第一高桥花江峡谷大桥正式通车,贵州在交通领域再次创造奇迹
在“基础设施”上攒劲儿——为流量铺平“最后一公里”
“酒香也怕巷子深”,贵州过去受制于“地无三里平”的地理条件,“巷子太深”一度成为发展瓶颈。
但贵州人“逢山开路,遇水架桥”,以非凡的决心投入基础设施建设,不仅将高速公路织成平原般的路网,更在高山深谷间建起举世瞩目的“桥梁博物馆”。
党的十八大以来,贵州交通发展步入“黄金十年”——“县县通高速”“村村通公路”“组组通硬化路”,民航机场9个市州全覆盖,“市市通高铁”深入推进……曾经藏在深山的一个个苗乡侗寨、瀑布溶洞,如今已与外界畅通无阻。
每一公里路、每一座桥,都是贵州人硬生生“攒”出来的硬实力。
在“基础设施”上攒劲儿,这股劲儿攒得硬核、蓄得有力,彻底打通了旅游发展的“任督二脉”,真正为流量抵达铺平了“最后一公里”,让游客的抵达从“艰辛之旅”变成了“舒适之旅”。
9月16日,以“融入现代生活·非遗与时代同行”为主题的第三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年会暨第四届丹寨非遗周在贵州省黔东南州丹寨万达小镇拉开帷幕
在“创新业态”上攒劲儿——把独一无二的“家底”变成流量密码
贵州素有“文化千岛”之称,不仅坐拥黄果树瀑布、荔波小七孔、万峰林等世界级自然景观,更孕育了西江千户苗寨、肇兴侗寨等民族文化载体,以及侗族大歌、苗族刺绣等璀璨的非遗瑰宝。
近年来,越来越多游客走进贵州,不仅为山水而来,更为沉浸式体验这片土地上鲜活、多元的民族文化。
如何将独特的“家底”转化为真正的流量密码?贵州并未停留在“看山看水”的初级阶段,而是持续深耕内容、打磨产品,推动旅游体验从“观光型”向“沉浸式”升级。
7月20日,游客在施秉县杉木河景区体验生态漂流
今年夏天,贵州针对不同客群,精心打造了四大主题产品:“山水奇观·非遗传承”“旅居康养·生态疗愈”“玩水消暑·户外探险”“研学实践·文化寻根”,全面串联全省核心资源。
各地也纷纷上新避暑旅游业态:
贵阳推出2025避暑季十大新场景,包括“跟着音乐去旅行”“贵阳的一百种味道”“最出片的朋友圈”等;
遵义发布“悦·遵义”夏季旅游业态,涵盖漂流耍水、山地户外、清心山居等系列场景,并推出“1+10+12”夏季主题线路;
六盘水以“相约凉都·欢乐避暑”为主题,持续开展贯穿至10月8日的避暑季活动,融合赛事、文化与旅居,打造沉浸式夏季体验。
从非遗传承到生态疗愈,从户外探险到文化寻根,贵州正以“文化+生态+旅游”的深度融合,向游客呈现一个多元、鲜活、常来常新的多彩贵州。
在“创新业态”上攒劲儿,这股劲儿攒得精准、蓄得巧妙,把丰厚的资源“家底”转化成了一个个可感知、可参与、可传播的体验场景,让“流量”真正看到了“留量”的价值。
越界影城走红后,贵州敏锐把握这一IP机遇,将电影文化与旅游体验深度结合
在“文旅融合”上攒劲儿——把每一次“破圈”转化为发展契机
今年暑期,随着电影《哪吒》热映,贵阳越界影城迅速走红,成为现象级文化热点。
贵州敏锐把握这一IP机遇,以影城为载体,将电影文化与旅游体验深度结合,成功把短期流量转化为持续吸引力。
据统计,今夏已有超过51.4万人次专程前往打卡,越界影城也从单一的观影场所,升级为集文化体验、社交互动于一体的新兴文旅地标,生动诠释了文旅融合的创新路径。
入夏以来,贵阳举行的音乐节吸引数十万避暑游客与乐迷奔赴
音乐节经济同样在这个夏天表现亮眼。入夏以来,多个音乐节、演唱会与文创市集轮番登场,吸引数十万避暑游客与乐迷奔赴贵州,在音浪激荡中感受“23℃夏天”的独特魅力。
音乐节等演艺活动的蓬勃开展,不仅推动贵州周末演出市场火爆“出圈”,更有力激活了城市文化消费新场景,为文旅融合注入持续动能。
近年来,贵州以“村超”“村BA”为代表的“村”字号IP频频破圈,吸引了全国乃至全球的关注。步入今年夏季,这股源自乡土的活力持续奔涌,“村T”“村马”等新兴“村”字号IP接连登场、持续“上新”。
“五一”假期,凯里苗侗风情园推出了贵州“村T”系列主题活动,邀请来自云南、西藏、内蒙古等地以及来凯游客开展村T走秀活动,并积极开展篝火晚会、长廊音乐会等活动,凭借苗侗文化与时尚相结合的独特魅力,吸引了众多游客打卡,共接待游客7.23万人次。
贵州“村T”
“村”字号IP持续爆火,展现了贵州在挖掘乡土资源、融合民族文化与现代创意方面的强大创新力与广泛影响力,也印证了其在打造特色文化品牌上的持续探索与成功实践。
在文旅融合的创新表达上攒劲儿,这股劲儿攒得大胆、蓄得出彩。从一场电影、一场音乐会、一场球赛到一次走秀,贵州不断打破边界、跨界融合,把每一次“破圈”都转化为文旅发展的新契机,让“流量”真正沉淀为这座多彩省份的“留量”底蕴。

英国博主打卡黄果树大瀑布。(澎湃新闻记者 王岱玉 摄)
在“传播破圈”上攒劲儿——构建内外联动的传播矩阵
贵州很早就意识到立体化、分众化传播的力量,从 “避暑度假到贵州”品牌的持续塑造,到夏季国际文旅市场的精准聚焦,系列传播活动贯穿始终。
这个夏天,贵州邀请媒体记者、旅游达人、网红博主,用镜头语言直观展示贵州的清凉生态、多元玩法与文化深度,实现了从“让人听到”到“让人心动”的跨越。
主流媒体定调,构筑传播信任基石。7月17日至21日,“清凉有度,多彩贵州”西南主流媒体夏季主题采访活动率先启程。11家媒体记者穿行于市井烟火与壮丽山水之间,切身感受贵州文化传承与旅游创新的蓬勃脉动。他们产出的深度报道和权威观察,在传统媒体与新媒体平台同步释放,为整个夏季的避旅游热度奠定了公信力强、内容扎实的传播基调。
国际博主破圈,激活全球流量密码。7月21日至25日,“去贵州 GO清凉——2025夏季国际博主贵州行”活动接棒登场。来自英国、法国、德国、马来西亚、白俄罗斯、伊拉克等地的一批国际文旅博主,借助过境免签等便利政策,不远万里奔赴贵州。他们以第一视角记录探访奇山秀水、参与火把节狂欢、挑战大桥蹦极、探秘喀斯特奇观的震撼体验,将贵州独特的夏日魅力,通过YouTube、Instagram、TikTok等平台,无国界、个性化地呈现给全球受众,实现了传播半径的指数级扩大。
高端平台赋能,提升国际传播能级。9月19日至23日,2025“一带一路”中外媒体采访行在黔举行,来自30多个国家的媒体记者组成的“高端采访团”走进贵州,通过更具高度的国际新闻视角,向世界展示贵州的多元魅力与开放姿态。此举不仅服务于夏季旅游,更将“多彩贵州”的品牌形象,深度嵌入了国际人文交流的大格局。
在“传播破圈”上攒劲儿,这股劲儿攒得精准,蓄得巧妙,成功构建了一个立体共振、内外联动的传播矩阵,让“多彩贵州”从一幅静态的山水画卷,演变为一个充满互动、体验与共鸣的动态IP,最终将百亿级的网络流量,转化为实实在在的旅游经济增量与发展动能。
今年暑期,贵州各大景区在重点区域增设志愿者,随时为游客提供帮助
在“优化服务”上攒劲儿——让流量变成“留量”
一时的火爆容易,持续的口碑才是关键。贵州的劲儿,不仅用在吸引游客前来,更深耕于如何让游客满意而归、主动代言,将“流量”转化为“留量”,再将“留量”升华为“口碑”。
贵州深知,极致的服务体验是留住游客的根本。百亿播放量带来了巨大的客流量,为了承接好这波热度,贵州做足了“服务功课”,将贴心保障融入每一个细节:
消费激励实打实:发放超千万元消费券,覆盖全省重点景区,让游客畅享“实惠之旅”;
咨询求助有专线:开设“贵州避暑旅游”专线服务热线,实现“一个电话,全程响应”;
景区服务更人性:在黄果树设置“清凉驿站”,免费提供凉茶与休憩点;荔波小七孔将开放时间延至晚八点,助游客避开高温;西江千户苗寨创新推出夜间游览,让民族文化与清凉晚风相伴相融……
贵州首个深度本土化旅游行业大模型AI智能体——“黄小西”
作为大数据高地,贵州在这个夏天更是在服务端展现了“数智化”的力量,致力于打造“全程陪伴式”的贴心体验,为文旅高质量发展按下“快进键”。
4月10日,第十九届贵州旅游产业发展大会上,贵州首个深度本土化旅游行业大模型AI智能体——“黄小西”正式亮相。如今,这位智慧导游已深度集成于“一码游贵州”平台,成为游客掌上的24小时专属导游。它能根据游客的实时位置和兴趣,提供AI智能行程规划,并主动推荐小众、舒适的替代景点,实现了从“人找服务”到 “服务找人” 的转变。
在“口碑”上攒劲儿,这股劲儿攒得细腻、蓄得长远。从硬件配套到软性体验,贵州正以“把服务做到心坎上”的诚意,让每一位游客的避暑之旅,都成为愿意再回来的理由;让每一位游客的亲身经历,都成为贵州旅游口碑大厦的一块坚实砖石,让“好评”本身,成为贵州最闪亮的新名片。
肇兴侗寨,一个秋季出游的绝佳去处
热度延续——从“避暑游”到“养生游”的转型升级
从顶层战略到基础设施,从创新业态到升级体验,从文旅融合到贴心服务,贵州用多年深耕证明:百亿播放量的热度,从来不是“靠天吃饭”的侥幸,而是“攒足了劲儿”的必然。
“#避暑度假到贵州#”的百亿播放量证明,曾经的“西南腹地”,完全可以通过找准自身定位、持续艰苦奋斗,在激烈的区域竞争中脱颖而出,站到潮流舞台的中央,成为万众向往的“避暑度假天堂”。
“#避暑度假到贵州#”的百亿流量,是贵州这个“西南腹地”凭借精准定位与持续奋斗,在区域竞争中强势突围的生动注脚。曾经的“西南腹地”,如今已成为备受瞩目的“避暑度假天堂”。
这百亿流量,是认可,是激励,更是前行的底气。它印证了贵州的路走对了,劲用准了。
而百亿播放之后,贵州如何将夏季的“高热”转化为四季的“常温”?贵州也正在用行动给出答案。
这个秋天,贵州以“康养栖居·诗画金秋——走遍大地神州,醉美多彩贵州”为主题,围绕“养眼、养胃、养身、养肺、养心”五大维度,将抽象的养生理念转化为可感知、可参与的沉浸式体验,系统展示金秋美景、地道美食、山地运动与多彩文化,推动旅游从“观光型”向“养生型”深化转型。
从10月初至12月末,贵阳、遵义、六盘水等九市州将围绕主题,接力开展路边音乐会、酱酒美食文化节、村超联赛、马拉松、苗年盛会等近百场文旅体活动,持续点燃秋季消费热情。
游客可在遵义湄潭的“茶香满秋·丰收之宴”中感受农事乐趣,或在安顺的“丰收庆典,田园欢乐”里体验民俗风情;也可在「声•遇」贵阳演唱会、荔波迷笛音乐节中,聆听自然与潮流的交响。
市场数据印证了这一趋势:同程数据显示,2025年国庆期间贵州区域文旅产品预订订单量同比2024年同期增长约7%,消费人次同比增长16%,产品消费总额同比增长18.23%。汽车票、自驾及攻略线路产品预订订单量同比增长76%,消费总额增长74%;酒店预订订单量同比增长50%,消费总额同比增长62.82%。
夏日“清凉顶流”的热情未减,秋日“五养贵州”的邀请已至。我们诚挚期待四海宾朋,在这个季节解锁一个层次更丰、韵味更长的多彩贵州。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