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最新一期《花儿与少年》中,成员们结束埃及之旅,踏上了神秘的浪漫之都捷克布拉格。
这座旅行城市号称欧洲最美丽的城市之一。你可以尽情探访历史建筑,感受艺术设计,品尝美食美酒。布拉格城堡以一整座“山顶城市”写就欧洲建筑简史;查理大桥用石块砌出通往信仰与艺术的时光传送带;老城广场则以全球最古老天文钟,让古老的文化延续至今。
几乎与他们同时,我也来到这里,开启了一场跨越时空的捷克迷踪。
初到捷克,我就像《花儿与少年》中的成员们一样,兴致勃勃地奔走在布拉格的各处著名景点之间,乐此不疲。马卡龙色彩的古典建筑、雨后春笋般林立的教堂尖顶、从早到晚都人头攒动的查理大桥、傲视古城的布拉格城堡、总有露天咖啡座为伴的街心花园,还有那些穿行于古老的石头路面上的有轨电车,都让我感觉百看不厌。
在经历了数百年的历史变迁之后,布拉格始终“驻颜有术”,宛若一位青春永驻的古典女子,姿态袅娜地依偎在伏尔塔瓦河(Vltava River)畔,如此典雅又如此迷人,不愧为全球首个整座城市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的城市。
不过比起那些挤满打卡游客的著名景点来,我感觉更让我念念不忘的,还是街头小馆中那道最经典的捷克菜肴——古拉斯(Goulash)。因为吃了太多次的古拉斯,我不禁生出了一个念头 :学做古拉斯。
▌上图:布拉格城堡,可以俯瞰整座城市。
就这样,在某个阳光明媚的下午,我来到鲜有游客造访的国家农业博物馆,在专业厨师托马斯和卢卡斯的指导下,上了一堂捷克烹饪课。在农业博物馆中学厨艺——初听起来有些奇怪,仔细想想又顺理成章,农业生产的目标不就是充实人类的餐桌吗?通过烹饪来了解捷克本地的农业出产,这想法其实挺棒的。
▌传统捷克汤Kulajda莳萝汤。
我的厨艺课从一碗汤开始,两位厨师教我做的是捷克最家常的土豆汤。锅中放油加热后,放入胡萝卜丁、莳萝丁、洋葱丁以及小茴香粉,煸炒至金黄,然后加水,再放入泡发的干蘑菇、土豆丁、盐和胡椒粉,水开后还需放些面粉糊,然后等待所有食材煮熟即可。土豆汤出锅前记得放些墨角兰,这将明显提升汤的香气。
接下来便是制作今晚的主菜——牛肉古拉斯了。依然是在锅中放油加热,将洋葱碎炒至金黄,然后放入纯西红柿酱、大量甜椒粉、少许大蒜以及盐,加适量水烧开后,我所熟悉的古拉斯特有的红色浓汤便出现了。之后放入牛肉块、面粉糊和墨角兰,烧开后转成小火慢炖。
此时还不能歇着,因为还得制作古拉斯的绝配——捷克饺子。虽然名字相同,但请不要以中国饺子的制作方法去对应捷克饺子。实际制作方法如下 :将全麦面包片切成小块,放入盆中,加入小韭菜碎、热牛奶鸡蛋和盐,搅拌均匀成为馅料,之后用保鲜膜将这些馅料包裹成长条形,这个确实需要一些技术,然后将这些用保鲜膜包成的“饺子”蒸上 15 分钟,蒸熟出笼后切成片状,配着古拉斯来吃。
▌捷克共和国的培根饺子配黄油面包屑。
就这样,一个多小时之后,我亲手烹制的土豆汤、牛肉古拉斯和捷克饺子被一一端上餐桌,同时拿上来的还有一张由捷克特色美食协会(Czech Specials)与捷克旅游局共同签发的烹饪课程认证书。这一次的牛肉古拉斯,我觉得比之前吃过的都要香。
▌有轨电车是布拉格老城的一道独特景观,当电车隆隆驶过的时候,古老的历史仿佛也随之复活了。
《花儿与少年》自然要看,丹·布朗(Dan Brown)的新作《秘密中的秘密》(The Secret of Secrets)更不能错过。这个以《达 · 芬奇密码》《天使与魔鬼》等小说名扬全球的美国作家,将布拉格作为了新故事的起点,我们熟悉的 Robert Langdon教授在布拉格意外地被卷入了一场谋杀案,并由此踏上了寻找人类意识觉醒的惊险旅途。《秘密中的秘密》被丹 · 布朗认为是自己情节最复杂且最具野心的小说,而选择布拉格这座城市作为小说的重要背景,是因为这座城市深厚的神秘主义传统和玄学历史。
历史上的布拉格的确是一座颇具魔幻色彩的城市,其中最为人津津乐道的大概得算是那些活跃在历史舞台上的炼金术士了。1576 年,神圣罗马帝国的皇帝鲁道夫二世将首都迁至布拉格,随着这位历史上最痴迷于神秘玄学的皇帝的到来,大量的占星师、魔术师和炼金术士接踵而至。如今布拉格城堡中的著名景点——黄金巷,便是当年炼金术士的聚居地,小巷也因此得名。
当然,所谓“炼金术”只是那些江湖术士给过度自信的当权者设下的一场骗局,不过,历史上捷克人也的确掌握了另外一种神奇的“炼金术”,并一直传承到了今天,那就是从大麦中提炼出一种迷人的金黄色液体——皮尔森啤酒酿造技术。
“皮尔森”既是一种啤酒品种,也是捷克西部的一座城市。19世纪中叶,此地的酿酒师用浅色麦芽酿造出了世界上最早的金色啤酒,并以本地地名命名。作为世界上人均啤酒消费量最高的国家,啤酒是捷克名副其实的“国民饮料”,平均每个捷克人每年要喝掉超过100升的啤酒,而传统的“金色皮尔森”始终都是最受欢迎的品种。
我在捷克待了一周,几乎每顿饭都有啤酒相佐,我甚至在酒店的早餐自助台上看到了啤酒的身影,只要我愿意,完全可以从早喝到晚。
▌上图:啤酒花田与优美的乡村风光;下图:出产的高质量啤酒花。
只是喝还不够过瘾,从布拉格前往捷克东南部地区的路上,我还专门去伯纳德酿酒厂(Bernard Brewery)上了一堂啤酒课。学习打啤酒和品尝啤酒之前,要学习清洗杯子——一开始这让我感觉有些莫名其妙,之后才逐渐感受到了捷克人对于啤酒的严谨态度,所谓“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身材高大、挺着啤酒肚的啤酒师告诉我,不能用洗碗机清洗啤酒杯,也不能使用化学洗涤剂,因为这都会造成洗涤剂残留,从而影响啤酒的口感。
洗好杯子,便要开始学习如何打啤酒了。我本以为这没啥好学的,因为作为一个资深的啤酒爱好者,我非常擅于打满一整杯啤酒而没有一点泡沫——然而我错了。
啤酒师告诉我,金色皮尔森最标准的打酒方法是:使用500毫升的敞口啤酒杯,打好酒的酒杯中酒液要占两指的高度,泡沫占三指的高度,距离杯口再留出一指的空间。标准的品酒方法是:大口喝酒,酒液与泡沫同时入口(这样才能真正体会到啤酒的美味),在泡沫消失之前分 5 次将如上这杯酒喝完,如果酒够好、杯子够干净,杯壁上将会留下5圈清晰的泡沫痕迹。
▌捷克啤酒和格拉西尼。
不愧是“啤酒王国”,实在让我眼界大开,自己喝了几十年的啤酒,这才第一次摸到其中的门道。之后,啤酒师又教我如何打出满杯的泡沫(有的啤酒品种非常适合喝泡沫),如何将黑啤打出由浅及深的三个分层。而在啤酒课的最后,便是高呼一声“Naz-Drah-Vee”(捷克人喝酒时的祝福语,意为“为了健康”),敞开肚皮畅饮一番。
在捷克游走了几天之后,我突然意识到,时光若是倒回300年,我身处的这片土地其实应该叫“波希米亚王国”。想到“波希米亚”这个词,我的心便怦然一动,脑中不禁浮现出由艳丽的花纹和繁复的饰品所组成的放荡不羁的服饰风格。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那是“垮掉一代”与“嬉皮运动”的视觉标志,代表了一代年轻人对自由生活的向往。
于是我决定去布拉格以西的小镇Ostrov走一遭,因为那里有座全捷克藏品最丰富的民间服饰博物馆,在博物馆中,我将寻找到波希米亚风格的源头。
当博物馆的大门向我开启的那一刻,我立马被震撼到了,展柜中捷克各地民间服饰的丰富程度大大超乎了我的想象,直看得我眼花缭乱。当我平整好心绪,开始仔细去观察那些民间服饰的时候,我看到了大量刺绣、蕾丝、珠串、蜡染印花等手工元素,它们被装饰于棉麻等粗犷的面料上,配以红、橙、蓝、绿等高饱和度的颜色。这些都是个性张扬的波希米亚服饰风格的标志性元素,但在此刻看来,它们却显得如此朴实,朴实得就像这里的田园与村庄,就像本地人的日常生活。
捷克丰富多彩的民间服饰是与本地复杂的历史变迁密切相关的。凯尔特人、古罗马人、日耳曼人、斯拉夫人都曾统治过这片土地,许多游牧民族也频繁地往来于此,其中最著名的便是罗姆人(Roms,来到欧洲后,他们被称为“吉卜赛人”(Gypsies)。
地处欧洲心腹之地的捷克是吉卜赛人从家乡印度一路向西迁徙途中的重要落脚点,有些吉卜赛人甚至就此定居于此,将他乡认作故乡。当一部分吉卜赛人继续迁徙至西欧地区的时候,人们问他们从哪里来,他们便说自己来自波希米亚。就这样,“波希米亚”逐渐成为自由生活的代名词,而源于捷克地区的民族服饰的穿搭风格,也成为日后风靡全球的“最炫民族风”。
当日,我投宿于离民间服饰博物馆不远的波丹尼克(Bohdanec)小镇。距离晚饭时间尚早,我决定先去镇子上喝个下午茶,镇子很小,只有一条主街,也只有一个地方可以坐着喝点东西,不过不是喝咖啡,而是喝啤酒。好吧,既然是在捷克,那就入乡随俗,改喝“下午酒”吧。
酒馆里面热闹非凡,小镇居民拖家带口地聚在这里喝酒聊天,很明显,这是本地最重要的社交场所。我好不容易找了个座位,在与旁边酒客的闲聊中才知道,小镇仅有300多个居民,这样说来,此时此刻,全镇 1/10 的居民正聚集在这个小酒馆中,享受着闲适轻松的乡村生活。除了啤酒,酒馆还提供自制的火腿,就这样,一盘火腿、两杯啤酒,我度过了一段波希米亚式的午后时光。
次日清晨,离开小镇之前,我特地去走访了另外一群重要的“小镇居民”——散养于田园间的曼加利察猪(Mangalica Pig),昨天下午我品尝到的美味火腿便来自它们。
我想说,这是我见过的最自由的一群猪,它们三个一群、五个一伙地游荡于草场、池塘与果园之间,个个长得圆圆滚滚,可爱得就像宠物一般。我很想离这些小家伙更近一些,陪我来的大叔却提醒我说 :“这些猪野得很,最近刚生了小猪,猪妈妈很可能会攻击入侵者,咱们还是躲远点吧。”波希米亚果然是一片充满自由精神的土地,人过得轻松随意,动物也活得自由自在。
Lipnice nad Sazavou,一个连名字都不知该如何念的陌生捷克小镇,却让我这个中国游客倍感亲切,因为捷克作家雅洛斯拉夫 · 哈谢克(Jaroslav Hasek)正是在这里写就了小说《好兵帅克》。如今,一手拿着烟斗、一手端着啤酒的帅克形象,就有如这个小镇的吉祥物,笑容可掬地出现在街头巷尾的各个地方。除了哈谢克故居,小镇更吸引人的其实是它周边的原生态自然环境,镇上最常见的,便是戴着头盔的骑行者和拿着登山杖的徒步者。
在当地导游的带领下,我去小镇旁边的森林做了一次短程徒步。我在森林中看到了一些奇怪的路标,上面分别画着耳朵、眼睛与嘴巴。我循着路标一一找去,结果在密林中的山岩上分别找到了耳朵、眼睛与嘴巴的石雕艺术作品,这为我的徒步平添了不少乐趣。艺术家为何要在原始森林中创作这样3幅石雕作品?我想他的创作动机应该是 :让我们将自己的感官全面打开,去感受大自然的美好。
▌Lipnice nad Sazavou 小镇旁边森林中的岩刻艺术作品。
受这位“森林艺术家”的激励,我决定当晚住在离此不远的一家森林酒店,与捷克优美的自然环境来一番亲密接触。不过在所有的感官当中,我还是很没出息地先选择了嘴巴,打算品尝一下“森林之味”。熊熊的篝火燃起来,婴儿胳膊般粗细的手工香肠穿起来,就这样,一场实在不算讲究的林间烧烤开始了。
随着柴火的噼啪声,在火焰上炙烤的香肠也飘出了诱人的香气,可惜现在是夏季,若是换作秋季,森林中遍生的蘑菇将会大大丰富我的“烧烤菜单”。捷克每到9月便会进入盛大的蘑菇季,而捷克人爱吃蘑菇的名声在整个欧洲都非常出名。
▌看上去很粗犷的捷克烧烤。
森林烧烤过后,便是户外运动时间。在森林中的一个小湖泊,我玩了很长时间的桨板,直到太阳落山、空气变冷才作罢。然而我并不想回房休息,而是直奔湖边的桑拿屋而去,我需要再换一种感官去体验这片森林的美好。
捷克桑拿是不穿衣服的,也不分男女,大家都只用一条单子裹住身体。桑拿屋中正好没人,这让我十分开心,索性丢掉单子,享受起“天体桑拿”来。
▌充满大自然气息的森林桑拿屋。
桑拿屋中的温度开得很高,我的皮肤都有了些许灼烧感,很快便大汗淋漓,于是我跑到外间去拿饮料喝,然而正在此时,楼上却突然传来两位女士的说笑声和咚咚咚的下楼声。我没注意到,这间桑拿屋其实还有楼上的区域!这实在让我吃惊不小,想跑回桑拿屋里拿单子遮住身体已经不赶趟了,情急之下,只好转身跳进了桑拿屋旁边的湖水中。也许是刚才的桑拿让我的皮肤温度有些过高,当身体进入湖水中的时候,我感到说不出的畅快。想到那两位女士或许不会马上离开,我便索性在湖中游起泳来,我感觉自己就像一条鱼,没有任何束缚地投入湖水的怀抱——与大自然的亲密接触,感觉真好。
编辑 · 文|陆毅
新媒体编辑|Kiki
图片来源|沈卫新、陆毅、视觉中国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