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好多朋友跟我念叨,说去东南亚玩明显感觉人多了,是不是真的回暖了?其实不光是凭感觉,不管是街头热闹劲儿还是数据,都能说明事儿。
咱们先说说直观感受,去吉隆坡夜市,中文砍价声此起彼伏;河内咖啡馆得排队等位;巴厘岛海滩的遮阳伞挤得满满当当,连清迈的小众民宿都开通了在线接送服务,7-11还能直接用微信付,这体验比以前顺多了。
光说感受不够,数据才实在。2025年东盟各国的旅游数据都挺亮眼:马来西亚前8个月接待了2820万人次,比去年多14.5%,年初还超过泰国成了东盟游客最多的国家;
越南上半年迎了1070万国际游客,增速21%,高消费的人还多了;印尼全靠巴厘岛带节奏,上半年游客超705万,单巴厘岛就贡献了400多万。
就连柬埔寨、老挝这些小市场也没掉队,柬埔寨上半年336万(增6.2%),老挝236万(增28%),外界还说老挝能超额完成今年430万的目标,光旅游就能赚超10亿美元。
不过有个变化大家发现没?现在去东南亚不是以前那种七日三城的打卡游了。我身边去的朋友,要么在清迈待一周学做泰餐,要么去琅勃拉邦徒步看古寺,都想慢下来体验当地生活。
中国游客回来后更明显,毕竟逛夜市、喝咖啡早不新鲜了,大家更在意能不能真正融入当地,这波深度游的趋势还挺明显的。
那为啥能回暖这么快?不是运气好,是各国找对了法子。最直接的就是签证方便了,现在去东南亚,免签、落地签基本是标配,马来西亚电子签当天就能出,泰国还试区域联游签证。
更厉害的是东盟在推单一旅游签证,2026年要试运行10国电子签,以后逛东南亚可能跟逛申根国一样省事,这对游客来说太友好了。
我个人觉得,数字化才是隐形功臣。以前去东南亚最头疼订当地车、找导游,现在打开当地旅游APP,从接送机到小众路线全搞定;新加坡还出了智慧游客卡,刷一张卡能坐地铁、进景区、买东西。
这不仅方便游客,还帮了小商家,比如巴厘岛的手工民宿,以前全靠旅行社推,现在线上平台能直接接中国、澳大利亚的订单,生意好不少。
还有个点不能漏,就是可持续旅游。印尼在巴厘岛限制日游游客,怕海滩太挤;越南在富国岛搞生态农场游,游客能跟着村民种咖啡、摘椰子。
看似是限制客流,其实是留长期价值,现在年轻人出门,谁愿意去满是垃圾的海滩,或是商业化到没味儿的古镇?环保这点,早成了游客选目的地的重要标准。
不过得说句实在的,不是所有国家靠旅游都一样。像泰国、马来西亚这种成熟市场,旅游业就是经济稳定器,基建好、服务全,还能带动餐饮、会展。
印尼、越南就不一样,属于正在扩张的市场。热门地方比如巴厘岛、岘港,旅游带经济特别明显,岘港渔民现在不光打渔,还开海鲜餐厅、当导游,收入翻好几倍;
但偏远地方比如印尼加里曼丹岛,得先修公路才能吸引游客去看雨林,这种不均衡很正常,旅游发展得先有基建打底。
最要注意的是柬埔寨、老挝这些工业化程度低的国家,旅游业几乎是救命稻草。
它们经济结构单一,没太多工业、农业优势,全靠旅游赚外汇、找工作,比如老挝琅勃拉邦,当地人不是在酒店上班就是卖手工艺品,旅游一冷,经济就受影响。
所以这些国家不能只看游客量,得想办法减少对旅游的依赖,比如搞点农产品加工、轻工业,不然万一遇到疫情、灾害,旅游停了就麻烦了。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