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过去的五年里,中国旅游行业经历了前所未有的危机。数据显示,近五年内已有10家4A及以上景区相继破产倒闭,其中包括7家4A级景区和3家5A级景区。
它们曾是游客心目中的“打卡圣地”,如今却成为一片冷清的废墟,投资上百亿的热门景区为何纷纷倒下?
从盛极一时到冷清无比,景区光环不再
在许多人的记忆中,中国的景区一度是国民假期的核心选择。尤其在20世纪末到21世纪初,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乡居民收入的提升,旅游业成为了推动国内消费的重要引擎。
然而,近年来,这个行业的光环逐渐褪去,甚至出现了“倒闭潮”。
以杭州兰里景区为例,这个占地6750亩、投资高达200亿元的4A级景区,在短短7年内便因运营不善宣告倒闭。
还有苏州静思园,曾经号称“江南第一私家园林”,拥有价值3亿元的太湖石以及珍贵的古建筑,如今却因缺乏游客而被迫拍卖,最终无人问津。
这样的情况数不胜数,桂林山水因游客减少50万人次而亏损5亿元;杜莎夫人蜡像馆的重庆馆和北京馆相继关闭,每日客流量不足百人。
而实际上,这些景区之所以热闹不再,主要原因还是无法满足游客的需求。
自1999年中国开始实行景区质量等级评定标准以来,“A级景区”便成为旅游吸引力的象征。尤其是5A级景区,其“金字招牌”代表着最好风景、最优服务和最完善的配套设施。然而,这样的光环也给景区带来了巨大的运营压力。
根据A级景区的评分规则,评定的核心标准包括服务与环境(占比1000分)、景观(100分)和游客意见(100分)。其中,基础设施和服务水平的得分权重远高于景观本身。
也就是说,只要投入足够多的资金,景区就能轻松通过评定。然而,这种“重投入、轻内容”的模式,导致景区在拿到金字招牌后反而忽视了游客体验。
近年来,随着游客消费需求的升级,单纯依靠“景区等级”吸引流量的模式逐渐失效。
数据显示,尽管全国A级景区的数量从2014年的16,541个增加到2024年的20,500个,但全国景区总收入却从2019年的5065亿元下降到2024年的4814亿元。
当然,最重要的还是在对比之下,越来越多游客也变得愈发清醒,对于旅游的诉求也更加明确。
游客正在变聪明,没人愿意当“冤大头”
曾几何时,游客的旅游动机更多是为了“打卡”,一张景区的门票、一张地标性的照片,便可以成为旅行的意义。然而,随着旅游消费观念的变化,游客开始追求真正的体验感,而不仅仅是形式上的到此一游。
而且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游客对景区的“宰客”现象感到不满,很多景区的乱收费、价格虚高等现象被曝光后,直接导致了游客的抵制。随着社交媒体的普及,关于景区宰客和服务差的负面评价迅速扩散,进一步打击了景区的信用和口碑。
其实所有资本都知道,旅游业是一块大蛋糕,但是却鲜少有资本能够真正读懂游客真正想要的旅游体验,这就导致不少资本抱着挣快钱的目的涌入旅游业,而结果就是大量资金投入后,却无法满足市场需求,最终只能血本无归。
而且近年来,越来越多游客发现,全国各地的旅游体验相似度极高。数据统计显示,目前,全国已有2800多座古城镇正在开发中,但真正有历史底蕴的仅有300座。其余大多是“复制粘贴”的商业街,清一色的仿古建筑、石板路、摊贩以及同样的小吃。
成都的龙潭水乡,这个号称“西部周庄”的仿古景区,投资20亿元,却因缺乏文化内涵和吸引力而被游客抛弃。还有济南颂峰古城更是耗资40亿元,五年时间连主体工程都未完工,最终成为荒废的建筑群。
虽然旅游行业整体陷入低谷,但部分景区通过创新和调整,成功实现了逆袭。
洛阳龙潭大峡谷景区于2017年倒闭,2022年被洛阳文旅集团接手后,通过调整运营模式,短短两年内实现了翻盘。2024年,景区收入从不足2000万元增长至9800万元,2025年“五一”期间客流量达9.6万人次,同比增长23%。
景区的成功秘诀在于回归本质,提供高性价比的服务。游客在这里可以买到1.1元的冰棍和2元的黄瓜,这样的价格不仅让游客感受到实惠,更重塑了景区的口碑。
还有神农架景区的“野人巡山”项目,景区通过打造悬念式的体验吸引游客,重新焕发了活力。开封万岁山武侠城则通过实景表演和互动项目,让游客不仅能参观,还能融入到表演中,获得沉浸式体验。
其实游客想要的旅行体验很简单,有趣新颖的游玩项目,平价美味的特色食物,以及景区热情周到的服务。
旅游业曾经历过繁盛时期,这就导致不少景区为了挣钱,错把游客当成了被宰对象,而时间一长,景区的口碑自然越来越差,游客数量也会越来越少。
游客出门旅游的目的,就是希望能在忙碌的生活之余,给心灵和身体找到一个放松的空间,可如果旅行体验不佳,那就会大大打击游客的出游兴趣,而这一点,原本就应该是景区的分内之事。
景区是否用心,是否真诚,游客的反馈就是最好的证明!体验感不佳的景区,即便花再多功夫宣传,最终的结果也只能是功亏一篑,景区要想真的实现“人满为患”,那就必须先学会“以游客为本”的道理。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