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8月6日,内蒙古之旅的第十三天。
昨天在包头的时间太少了,包头朋友表达了不满,我赶紧自罚一杯,说下次一定专程再来。
今天又是阳光灿烂,昨天在户外,已经有了炙烤的感觉。在呼伦贝尔和锡林郭勒,尽管阳光同样明媚,但体感温度舒适很多。越往西、往南,温度就越高,太阳的暴烈就越明显。
早上9点出发前往鄂尔多斯。中国人对于鄂尔多斯并不陌生,鄂尔多斯羊绒制品,风靡全国,在国外也被当作优质产品。鄂尔多斯富有煤矿,有好几年,这里的煤老板全国闻名。我在大学就知道鄂尔多斯,是因为我有一个同班同学来自鄂尔多斯,叫阿木古郎,是一个出色的诗人。
在元代之前,中国并没有鄂尔多斯这个名称。这块古代非常丰茂的大地,在黄河“几”字形的怀抱中,通常被叫做“河南地”,也叫朔方郡。这也是一片你争我夺的土地。中原王朝强大时,则完全属于中央王朝,连往北几百公里的阴山,也属于中央王朝管辖,比如秦汉、唐朝、元明清等。如果中央王朝比较弱,游牧民族就占据此地。但不管谁占据,这里都是中原文明和草原文明的核心交流地带,也是人类最早居住的地点之一。这里曾经出土了8万年前的人类化石,那个时候,智人从非洲走出来的时间,也就是10万年左右,他们的脚步就已经到了这里。对于普通老百姓来说,疆界并不能阻止他们交流的步伐。于是,在这片你来我往的土地上,他们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如果你去鄂尔多斯博物馆,你会为这里出土文物的丰富性大为感叹。
(鄂尔多斯博物馆藏品)
从咸阳到九原郡,也就是今天的包头,几乎是一条直线。九原郡再往北,就过了阴山,是游牧民族活跃的地盘,往南,过了黄河,是没有什么高山大水阻隔的黄土高原。秦朝的时候,匈奴想要侵犯中原,过了黄河,就可以势如破竹。十六国时期,匈奴的后裔赫连勃勃,曾在这片土地上建立了大夏国,并打下了长安。因此,秦朝统一中国后,秦始皇为了护卫咸阳,干脆修了一条直道,这样一旦有战事,秦朝铁军可以三天到达阴山。阴山又修了两道长城,这样,河南地被彻底保护了起来。鄂尔多斯,那个时候叫朔方郡,是秦直道的必经之地,就像今天你要从包头去西安,必经鄂尔多斯一样。
鄂尔多斯的名称,来自元代。1227年成吉思汗去世后,留下象征其灵魂的“八白室”(八座白色毡房,供奉成吉思汗的遗物等)。最初,“八白室”随蒙古皇室迁徙,后来逐渐固定在了鄂尔多斯高原,因为这里是成吉思汗活动的重要地区,逐渐就演变成了今天的成吉思汗陵,实际有点像衣冠冢。成吉思汗的真身,被埋在草原后,万马踏平,已经没有了具体的位置。“鄂尔多”是宫殿的意思,所以“鄂尔多斯”,可理解为 “众多的宫殿”。
(鄂尔多斯文化产业园)
鄂尔多斯的下面有个旗,叫伊金霍洛,简称伊旗,意思是“圣主的院落”,因为成吉思汗陵就坐落在伊旗之内。这里的蒙古部族,叫达尔扈特族,意思是护卫军。这些人在成吉思汗生前,是他的护卫,成吉思汗去世后,他们被派到这里来守护陵墓及其周围土地的人。被叫做达尔扈特的人,内心都充满了骄傲和自豪,因为能够被派来守陵,必须先被黄金家族认可才行。
非常可惜,成吉思汗陵是不让直播的,我们可以进去参观。我在几年前去过成吉思汗陵,既然不能直播,我们干脆就不再进去参观了。我们吃午饭的地点,其实就在陵墓边上的巴音昌呼格草原,可以遥看到金顶。这里的朋友为我们准备了阿尔巴斯品种的烤全羊和手把羊肉,肉质非常肥嫩鲜美。阿尔巴斯羊,是鄂尔多斯的地理标志。这种羊浑身都是宝。羊肉无膻味,肥而不腻,色泽鲜美,是羊肉中的极品。羊绒,也就是刚才提到的鄂尔多斯羊绒,手感柔软、颜色正白,享有 “纤维钻石”的美誉。羊皮也是宝,柔软细密、富有弹性,易于染色,做出来的羊皮产品,极受欢迎。有些动物,好像天生是为了贡献而来的,阿尔巴斯羊就是这样,吃的是草,贡献出来的除了羊奶,还有羊绒、羊皮和羊肉。和动物相比,人是向自然索要最多的动物,在所有动物眼里,人简直就是贪得无厌的暴徒。
(阿尔巴斯羊)
11点多,我们到达鄂尔多斯文化产业园。鄂尔多斯文化产业园,和鄂尔多斯新市区康巴什区,隔乌兰木伦河相望,定位为“文明博览园区、影视产业基地、文旅融合景区”,以中华民族历史文化融合为主轴,展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文化格局。同时,以生态度假、休闲娱乐为核心,为游客提供舒适的休闲环境。园区的建设,气势恢宏,主体建筑仿北京元大都,两边的建筑一边仿元上都,一边仿哈拉和林古城,体现了元代的气度。
(鄂尔多斯文化产业园)
我们在里面看了每天给游客演出的大型歌舞剧《凤鸣九曲》,然后参观了文化艺术展览馆,在这里,展览对鄂尔多斯地区历史进行了梳理,让人一睹鄂尔多斯前世今生的风采。顺便提一下乌兰木伦河,这是一条黄河支流,流经鄂尔多斯市区,向东,在两大沙漠库布齐沙漠和毛乌素沙地之间蜿蜒流淌,最后流入黄河。这也是鄂尔多斯的母亲河,在河两岸,已经考古发现了不少新旧石器时代的遗址。
(园区内表演)
从文化产业园出来,我们先去吃了午餐,然后就赶紧到鄂尔多斯博物馆参观,这是我要求加的一个景点。我知道鄂尔多斯从文明演进的角度来说,是各种文化和民族碰撞的地方,一定会有很好的文物和历史展出。到了现场,那陨石一样的博物馆外表,就足够吸引所有人的目光。博物馆是由马岩松设计的,他也设计了亚布力的企业家论坛永久会址,是我敬重的朋友。走进展厅,犹如走进了原始人的洞穴,这也正是设计的用意所在。让人在空间的放松中面对过去,思考未来。展厅从顶层往下走,数字也是倒挂的,从第五展厅的史前文化到夏商周,然后是春秋战国、秦汉、北魏、唐宋元明清。从顶层往下,意味着不断走向今天的脚踏实地,从第五展厅到第一展厅,时间不断向我们靠近,意味着,我们从远古走向今天,走向今天的现实。
任何留下来的美好,都不足以取代今天我们有时的无奈,以及面对现实对于历史的回望。鄂尔多斯自古就是一片富裕和文化繁荣之地,在展厅展出的文物目不暇接,一方面你可以看到人类不断的进步和融合,从旧石器、新石器,到青铜器、铁器和精美的陶瓷等,人在不断追求更加美好的生活;另一方面,古代的人类比我们想象的要聪明很多,那些出土的几千年之前的青铜器,其制作精美的程度,可能不少现代工艺都做不到。当我们评价古人的时候,似乎多一份恭敬,是最好的态度。人类并不是一直在进步的,一不小心,从思想到技术,就会大步后退。
从博物馆出来,我们驱车前往库布齐沙漠。库布齐沙漠,处于黄河“几”字形怀抱内,东西长400公里左右,南北宽50公里左右,是中国第七大沙漠。“库布齐”的意思是“弓上的弦”,因为这里的黄河,形状像弓,而沙漠像弦,从西到东横穿而过。
(库布齐沙漠)
我们去库布齐沙漠,是去沙漠深处的西贝铁军训练基地。这是一个西贝莜面村训练自己员工的基地,也是一个对外开放的可以让游客体验沙漠生活和活动的地方。
西贝莜面村大家都很熟悉,是国内很有名的连锁餐饮企业,创始人贾国龙,筚路蓝缕起家,最后成就了一番事业。他出生在内蒙巴彦淖尔,曾经上了大连水产学院,但大二退学,回家和姐姐开了个20平米的小食店,从此起家,1993年,注册了西贝餐饮公司,这一年,新东方也刚刚领到办学执照。1999年,进入北京市场。2014年,确定了“I❤莜”的超级符号,今天西贝莜面村门店,已经超过400家。
从博物馆出发,我们先从G109向西,然后再沿着S215一路向北,地貌从草原风光,过度到沙漠草地,然后就是彻底的沙漠,沙丘连绵,天际线顿时生动起来。我们在6点多到达西贝基地。这次来的主要目的,就是沙漠越野车体验,车当然是东风猛士的M817,这款亦城亦野的车,我开着一直很顺手,想让它在极致状态下进行一次测试。到达后,我们将轮胎进行了气压调整,然后开车进沙漠。
(沙漠中的猛士 M817)
太阳已经西斜,躲进了云层。眼前是连绵的沙丘,我们在沙丘间寻找可以前行的道路,汽车如在巨大的波浪间起伏,我手握方向盘,把一个个沙丘甩到车轮后面,心里响起的,是李宗盛的《山丘》:“还没能晓得,就快要老了,尽管心里活着的还是那个年轻人……不知疲倦地翻越每一个山丘,越过山丘,虽然已白了头……还未如愿见着不朽,就把自己先搞丢,越过山丘,才发现无人等候”。这是一首感叹时光易老、人生如梦的歌。我确实已经白了头,不知道有没有把自己搞丢,我的人生,也在坚持翻越一个又一个山丘,但我知道,我的哀愁里有坚强,我坚信,在路的尽头,有我的亲人和朋友在等候。我们把车停在沙丘顶上,看远处的阴山山脉连绵起伏,看一线黄河如丝带从天上流下,看沙丘的尽头,晚霞刺破云层努力在释放最后的灿烂,看天地之间,除了天地,只有我和我的朋友。
晚上和团队开怀畅饮,贾国龙听说我来了这里,也特意过来和我见面,他是一个踏实的人,也是一个浪漫的人,一定要带我去看星空,我看了一眼天空,云层如浪,哪里有什么星空。但他坚持要带我去星空营地,在营地的露台上,我们一起喝着啤酒,唱歌聊天。在没有灯光的沙漠里,月亮把云层照成了透明的锦绣。我真的似乎看到了星光。我终于明白,星空不在天上,而在你的心里。
(沙漠中的黄昏时刻)
我在库布齐沙漠深处,在连绵起伏的沙丘的浪漫里,和你说晚安!
今天是8月7日,内蒙古之旅的第十四天。
昨天晚上,和朋友在库布齐沙漠里一起欢闹,一起看沙丘在夜色中朦胧起伏,看半个月亮穿行在如棉絮般的云层里,半夜回去睡觉,开始心心念念早上起来看沙漠日出,几乎一夜无眠。5点多,起来打开门,东方的云层,已经显示出玫瑰色的光亮,过了一会,霞光明媚起来,云被染成明丽的橘红色,浪漫的天空如一张迷人的大网,笼罩在绵延起伏的沙丘上。我叫上摄像,开着M817进了沙漠,在高低起伏的沙坡上,迎着太阳升起的地方驶去。我把车停在沙坡顶上,把自己沐浴在金色的阳光里,让车和人在金色的沙丘包围中,变成一道亮丽的风景。
今天的行程比较紧张,早上7点半就出发,第一个目的地是巴彦淖尔乌拉特前旗的乌梁素海。“巴彦淖尔”的意思是“富饶的湖泊”,因为境内多水多湖而得名,水自然是黄河水,湖通常指的是乌梁素海和纳林湖等。黄河到了巴彦淖尔这里,遇到了阴山的阻挡,从往北流改为往东流,远古的时候,巴彦淖尔这一块是沉降带,黄河水冲到这里,应该是一片汪洋,今天还遗留着乌梁素海。黄河带来的泥沙不断沉积,慢慢就形成了富饶的河套平原。大范围的河套平原包括了宁夏的前套和这里加上包头一带的后套,但真正最富饶的核心地带,就在巴彦淖尔这里。到今天为止,巴彦淖尔,在三盛公水利工程的帮助下,依然是河道纵横。
(乌梁素海)
因为其富饶,河套平原一直成为各种力量争夺的地区,其北部的阴山,又是重要的战略要地,所以汉武帝在这里设置了鸡鹿塞,修建了长城。在后面的岁月里,河套平原的主人经常更换,但人民在这里融合发展,逐渐出现了以农业为核心的农耕生活模式。在历史的沉浮中,大量汉族人口移居于此,汉族是农耕的核心力量,今天的巴彦淖尔,汉族人口依然占到了90%以上。
从库布齐沙漠到乌梁素海,我们一路向北,再次度过黄河,然后在黄河和阴山之间向西,就进入了巴彦淖尔和河套平原。乌梁素海离开黄河不远,由于地势低洼形成湖泊。“乌梁素”意思是“红柳”,大概是因为湖边红柳生长茂盛的原因。今天的乌梁素海,被称为“塞外明珠”,水面达到300平方公里,烟波浩渺,百鸟飞翔,鱼翔浅底。但在十几年前,乌梁素海被大量的农药化肥和工业污水污染,湖水面积也缩小到了只有50平方公里,湖水发臭,水里几乎没有一条鱼,鸟只要在水面停留,也会中毒而亡。为了拯救乌梁素海,从2008年开始,国家将其纳入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的重点治理对象,推行了“全流域、全要素、全周期”治理,减少周围农田化肥农药使用,截断工业与生活污水,从黄河定期调水入湖,机械清理湖底淤泥,加深水域,种植芦苇,利用水生植物净化水质,重建生态链。经过一系列的治理,才有了今天碧波荡漾的乌梁素海。这几年,乌梁素海已经成为从西伯利亚迁徙候鸟的必经之地,除了大量的水鸟,疣鼻天鹅也出现在了湖水之中。如今,这里已经成为周边城市百姓的度假地,成为游客的目的地,成为了真正的“塞外明珠”。
(治理后的乌梁素海)
我们到达乌梁素海,看了乌拉特部的婚礼表演。在观看婚礼后,我们坐船去海上游弋了一圈,看清澈的水中水草灵动,荇藻交横,水鸟在水草上悠闲站立或振翅飞翔,一如美好的江南水乡风景。大自然就像一个慷慨的给予者,只要有点好东西就贡献给人类。除非人类贪婪过度,赶尽杀绝,否则大自然的给予会源源不断,永泽人间。我们对大自然好一点,它就会对我们更好。
离开乌梁素海,我们开车到了五原县。这里是河套平原的核心地带,农田绵延不绝,一望无际。我们先去看了万亩葵花田。向日葵正盛开着金黄色的花朵,极目四望,我们被包围在金色的海洋里。五原县有100多万亩葵花田,著名的“三胖蛋”就产自这里。
(向日葵田)
我们又去看了种植黄柿子的农田,这是东方甄选黄柿子自营品的产地。田野里,成排的黄柿子绵延不绝,很多青涩的果还挂在枝干上,等待成熟。看到这样的丰收景象,让人心生喜悦。农民出身的我,对于土地有着天生的亲近。当地朋友特别热情,在塔尔湖镇联丰村的一个梨树果园里,摆了大量的农产品让我品尝,五原县是农产品大县,产品丰富到让人眼花缭乱,从玉米到黄柿子的各种产品,从面粉到牛羊制品的各种陈列,让我感到了人民的热情,也感到了人民的不易。新东方卖过不少巴彦淖尔的产品,以后唯有更加尽力而已。
饭后,我们沿着阴山一路西行,部分路段穿过乌兰布和沙漠,行驶了两个小时,终于到了我心中今天最重要的目的地磴口县的鸡鹿塞。这段阴山叫狼山,鸡鹿塞是建在狼山峡谷边的一个重要关隘,控制着进出狼山的通道。狼山北边就是匈奴的核心地带,可以一直到今天的乌兰巴托,狼山南边,就是河套平原。当初赵武灵王的长城,差一点就到这里,但真正把力量延伸到这里的,是汉武帝,鸡鹿塞就是他修建的。当初霍去病去祁连山征讨匈奴,就是从这里一路往西,到了居延海,再沿着黑河上溯,一直到了焉支山,捣毁了匈奴的老巢。后来,呼韩邪单于迎娶王昭君,据说也是从鸡鹿塞过峡谷到达漠北地区。但也有不同的说法,有人认为是从秦直道,到包头,然后沿着昆都仑河谷去的漠北。
(鸡鹿塞古城遗址)
我想来鸡鹿塞,不是因为王昭君从这里出塞的传说,而是想实地考察一下,汉文化的力量在两千多年前到底能够延伸多远,为什么古人有那么好的战略眼光。尽管汉武帝确实为了战争劳民伤财,但中华大地的气势和气度,确实是从那个时候开始的。今天的鸡鹿塞,只有一个石头堆砌的方城,在历史上何时废弃不用没有明确的记载。我觉得废弃得是比较早的,汉朝之后,唐、元、清的疆域几乎都包含了漠北,所以用不着。其他时间,这里实际都控制在草原民族手里,也不需要用。但并不是说鸡鹿塞不重要,在阴山脚下,它是历史的记忆,是岁月的沧桑,是文明不屈的象征,是今人怀古的依凭。
(鸡鹿塞地貌全景)
当地文旅着力在这里打造昭君出塞的故事,显得很热闹,但我更加喜欢一个人伫立在废墟上,任凭山风吹拂我的脸颊。我站着的地方,不知道霍去病是否吹过同样的风。这里,还打造了另外一个旅游项目,叫“渡·阴山”,那是自驾越野车,进入山谷,在河滩上纵横驰骋的项目。这个山谷,就是当初匈奴还有其他游牧民族漠南漠北的通道,当然也有可能是汉朝北击匈奴的通道,卫青也曾屯兵据守于此。我开着M817进入山谷,体会了一把汽车在无路的谷地曲折奔驰,颠簸弹跳的快乐。
(鸡鹿塞景区历史歌舞表演)
从鸡鹿塞出来,我们直奔黄河边的三盛公水利枢纽工程。前面我们提到的河套平原,一直是依靠黄河灌溉的。但黄河水位低的时候,水上不来,水位高的时候,一扒拉堤岸就冲毁了农田。清朝也开挖了几条河,通过水闸控制,起到了一点调节作用,但最终彻底解决问题的,就是三盛公工程。工程建成于1961年,用水闸把黄河拦腰切断,在黄河水位不够的时候,把部分水闸关上,提高水闸上游水位,再把引水渠的水闸打开,就可以引水灌溉了。三盛公是黄河干流上唯一以灌溉为主的大型平原闸坝工程,为河套地区的农业发展起到了重大作用。同时也为两大沙漠的治沙工程起到了重大作用,因为有水,黄河西边的乌兰布和沙漠,黄河东边的库布齐沙漠,很多地方都变成了绿色,不仅能够生产经济作物,而且大大地控制了沙漠的流动,让生态环境大面积改善。
(三盛公水利枢纽工程)
我对“人定胜天”这个观念,是从来不认可的,敬畏自然,是人类应有的态度,但在不破坏自然的前提下,充分利用自然,为人间谋福利,甚至让自然变得更好,是人类聪明才智的结晶。比如都江堰,比如三盛公,都是了不起的工程,造福了人类,还让自然更加美好,何乐而不为呢。
我们站在黄河边上,看枢纽工程静静地卧躺在奔流的黄河之上,看黄河水从天边而来,滔滔不绝流向闸口,从另一面看,河水如奔腾的巨龙,翻滚着黄色的身躯,气势如虹。它将义无反顾前行,去浇灌更加广袤的中原大地和中华文明。我们向黄河行注目礼,向大河致敬,向修建了这一工程的前辈们致敬,向祖国致敬。
(三盛公水利枢纽工程)
一天的时间,我们从沙漠走向了湖海,从农田走向高山,从村庄走向黄河。我们走过了巴彦淖尔,也走过了中华文明几千年的风雷激荡,坚忍不拔。我们走进了民族团结的美好,更走进了中华千年的血脉相连。
离开三盛公,夜色笼罩,我们驱车两个小时,赶往乌海。绵绵夏雨,一路陪伴着我们。这一地区尽管有黄河,但在沙漠之间,是很少下雨的,今天的这场雨,既湿润了这里的土地,也滋润了我们的内心。赶到乌海,我知道有朋友的热情和美酒在等待着我们。
我在美丽的黄河左岸,在乌海这片沙漠与黄河之间的美丽土地上,和你说晚安!
今天是8月8日,内蒙古之旅的第十五天
今天上午我们在乌海。“乌海”这个名词,既不是直接来自蒙古语,也不是来自汉语,而是“乌达”和“海勃湾”合并而得名。乌海地区煤炭蕴藏丰富,1976年,为支持煤炭工业发展,国家将原属伊克昭盟的“海勃湾”和原属巴彦淖尔的“乌达”合并,取“海”和“乌”,合称“海乌”,报到周总理那里,总理说,最好叫“乌海”,取乌金如海一样丰富的意思。“乌达”意为“柳树”,“海勃湾”意为“雄狮之湾”,黄河在此转弯,如雄狮卧地。
乌海是内蒙古最小的市,一不小心从地图上都找不到它。但这一点也没有降低它的重要性,市不在大,有煤则灵。这里是全国重要的煤焦化工生产基地,也是新能源、新材料两大产业基地。这里的人民来自全国各地,现有55万人左右,文化水平普遍较高,是中国书法之城,全城有20%的人在写书法!
乌海城就修建在黄河边上,从城里就可以看滔滔不绝的黄河北流而去,隔着黄河,对面是绵延起伏的乌兰布和沙漠。“乌兰布”和的意思是“红色的公牛”,也许是形容沙漠有如公牛,羁傲不逊。2014年,黄河海勃湾水利枢纽工程建成。和三盛公一样,这是一个调节水流的控制性工程。工程建成后蓄水,就形成了今天浩渺的乌海湖。这一下,乌海城不仅依山傍河,而且有大湖相伴,湖光山色。
(在乌海湖景区和朋友畅聊)
乌海湖的形成,给乌海带来了意外的旅游惊喜。湖水上涨后,水流进了对面的乌兰布和沙漠,结果形成了沙和湖交相辉映的奇观,沙山由于有湖水的浸润,也长出了不少绿色植物,起到了防沙固沙的作用。
我们站在闸坝上,眺望广阔的乌海湖,一片浩渺,然后坐观光车进入沙漠。沙漠中的旅游公路,随沙丘起伏,像一条飞舞的哈达。到达景区后,我们登上沙丘,欣赏壮观的沙湖一体的景致。沙和湖互相纠缠,黄的沙,碧的湖,犹如个性不同的情人在互相倾诉。更远处是乌海湖的主体,还有鳞次栉比的乌海城,以及城后面雄伟的甘德尔山,那是贺兰山的余脉。景区有不少游玩项目,可以坐沙漠大笨车翻越沙丘,也可以到碧绿的水上,去坐快艇游览,更近距离体验水沙一体的美好。
(乌海湖内“大脚怪”项目)
相关部门安排了一些学生和老年人,来到景区,展示这个城市的另外一张名片,上百人排着一排,当场写书法。尽管有点兴师动众,但我深刻理解当地希望把“中国书法城”这张名片打出去的心情。我的书法写得像狗屎,但我确实对写字好的人内心一直有崇拜,所以不管孩子还是大人,我都一一握手问候。一个城市,这么多人热爱书法,本身就是一种美好的文化现象。最后,乌海的著名书法家雷平老师现场写了一幅字给我:“兼收并览,广议博考”,我愉快地接受了这个礼物。
(和乌海著名书法家雷平老师合影)
在乌海,我们还去参观了吉奥尼葡萄庄园。我一直不知道乌海这边还能种葡萄,贺兰山脚下,宁夏那边的葡萄酒已经很出名了,乌海这边在贺兰山西北麓,种出来的葡萄好吗?带着疑问,我们来到了吉奥尼葡萄庄园,创始人郝建国接待了我们。他已经在这里种葡萄酿酒21年,打造一个集葡萄种植、葡萄酒酿造与旅游观光于一体的生态葡萄园,现在种植有2000亩葡萄。
我们参观了他的果园,所有品种的葡萄都已经挂果,有专门用来酿酒的赤霞珠和西拉等,也有专门用作水果的各种葡萄如玉波二号和蓝宝石等。不少葡萄都已经挂在藤架上长成熟了,顺手摘下来吃一颗,满嘴甜蜜。奚志农老师一不小心,把一大串葡萄都弄了下来,大家开心地笑了一会,碰到一个妈妈带着一个孩子,就把这串葡萄送给了孩子。郝建国说,乌海地处北纬39°,与法国波尔多同处于世界葡萄种植的“黄金纬度”,日照充足,昼夜温差大,有利于葡萄的生长和糖分积累。而乌海这里的土地,是黄河冲积扇台地,土质以沙壤土为主,富含有机质和矿物质,为葡萄生长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所以种植葡萄,就成了最好的选择。这里的葡萄酒好不好,通常不是葡萄的问题,而是酿酒技术的问题。这方面他深入研究了20年,对于吉奥尼葡萄酒很有信心。
(吉奥尼葡萄庄园)
老郝不是伶牙俐齿的人,但讲起葡萄和葡萄酒来头头是道。我很敬重老郝这样一生只认真做一件事情的人,21年扎根于此,只为一瓶葡萄酒。热爱能抵岁月漫长,他的热爱溢于言表。我问他葡萄为什么用纸包起来,他说怕鸟吃掉,我说葡萄是神的食物,鸟是神派来的使者。只要种植得当,常常一棵葡萄树上会结满葡萄,一串串挂下来,那种丰收的景象,那种甜蜜,那种喜悦,除了神能够享受,还有谁呢?所以凡是能够吃到葡萄的人,都是有神性的人。
(葡萄美酒)
吃完午饭,我们开车沿高速1817,从乌海到阿拉善左旗。这条路需要开两个多小时,绕到贺兰山的西麓,再一路向南前行。这条路我以前从来没走过,景色非常美丽。我以为贺兰山的西边,就应该是沙漠了,没想到是广袤的草原,这大概是因为贺兰山流下来的雪水,滋润了这片土地,实际上这些草地是被沙漠包围的,附近的腾格里沙漠,北部的乌兰布和沙漠,还有更远处的巴丹吉林沙漠。如果没有山上的水,这一片生命的绿色,是几乎不可能的。在平坦的旷野中,左边的贺兰山显得尤其高峻雄伟,因为岳飞《满江红》中的“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贺兰山几乎变成了一种象征,象征着壮志难酬,象征着激情燃烧,象征着千山万水的阻隔,都挡不住山河统一的呐喊。
下午4点,我们到达贺兰山南寺。南寺又称广宗寺,是藏传佛教寺庙,始建于乾隆二十一年(公元1756年),据说是由仓央嘉措的弟子按照他的遗愿修建的。相传仓央嘉措在1746年,圆寂于阿拉善,建成此寺是为了供奉他的遗物和舍利。
(广宗寺)
由于仓央嘉措的诗歌,他的身份已经远远超出了宗教,成为爱情的象征,成为信念和爱情冲突的诗意表达,“世间安得两双全法,不负如来不负卿。” “住进布达拉宫,我是雪域最大的王。流浪在拉萨街头,我是世间最美的情郎。” 在诗意表达的背后,内置着人类不可避免的悲情和人性冲突,人生而自由,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关于仓央嘉措圆寂的记载,一直是扑朔迷离的,一种说法是他行至青海湖畔时圆寂,另一种说法是他在途中隐姓埋名,继续修行佛法,最终在阿拉善地区圆寂,还有说他远走印度的。他生命的不知所终,和他留下的永恒诗歌相呼应,更让我们在读诗时,内心产生一种无可名状的忧伤和色空两去的超然。在我心里,他从来不是喇嘛,而是纯粹的诗人,更是纯粹的人,他表达的是人类共同的感情。
今天的南寺,坐落在贺兰山的怀抱里,经殿僧舍金碧辉煌,和贺兰山优美的自然环境融为一体。对于仓央嘉措这样的人,我们总要有个地方纪念一下,所以,不管他是否圆寂于此,有南寺,真好!我抱着虔诚的心情,转了转经堂,更转了转山水,看佛塔无言,看经幡飘扬,内心满是“那一世,转山转水转佛塔,不为修来生,只为途中与你相见”的萦绕。人的一生,都是为了遇到那个人或者那件事而来的,但有多少人真正遇到了呢?
(广宗寺全景)
从南寺沿着盘山公路往里走,就是阿拉善贺兰山森林公园。汽车盘旋之间,有不一样的风景在等着你,没有想到贺兰山里面这么美,起伏绵延的高山草甸,向西望去,天广地阔,巴彦浩特城如珍珠镶嵌在草原,更远处那一抹无尽的黄色,就是绵延不绝的腾格里沙漠了。往山的更深处走,进入幽深的峡谷,沉积岩耸立的山峰,雄峙两旁,山头仙气蒸腾,如梦如幻。进到核心景区雪岭子,漫山遍野的森林扑面而来,郁郁青青。古树参天、鲜花烂漫,空气中充满着松树的芳香。游客从山上步道下来,手里拎着从山里采摘的蘑菇,一种大自然馈赠的美好。不少松树都已经一人都抱不过来,可以看出来,这片森林没有被过度砍伐,大自然大爱无言,给了人类如仙境一样的美好去处。
(阿拉善贺兰山森林公园)
我们爬了一会山,在森林中徜徉了一会,因为时间关系,返回到中间草坪的敖包那里,绕敖包三圈,为祖国和人民祈福,然后在草坪上的野餐桌边坐下,在优美的景色中,品尝当地的美食美酒。那是一种无牵无挂的惬意。远处草地上,几匹马在悠闲地游荡啃草。面对天堂般的景象,我心里把海子的诗改了一遍:从现在起,做一个幸福的人,我不需要一所房子,我只要面朝大山,鲜花盛开。
从山中出来,我们又一路奔到了定远营。定远营在巴彦浩特城里。巴彦浩特是阿拉善盟行政中心所在地,也是阿拉善左旗行政中心所在地。“巴彦浩特”的意思是“富饶的城镇”,它坐落在贺兰山脚下的丰茂草地上。
(定远营)
先有定远营,后有巴彦浩特。定远营建于雍正八年(1730年),目的是控制西北蒙古各部落往来道路及军事镇守。据说叫定远营是为了纪念班超,因为他被封为定远侯。定远营建成后不久,清廷又将定远营赐予了阿拉善第二代王爷阿宝。阿宝又在里面建了王爷府。从此,定远营成为了阿拉善王爷的政治统治中心,也成为其家族居住和活动的场所。阿拉善王爷是蒙古和硕特部贵族,和硕特部的一部分,在清初的时候,从新疆辗转迁徙到了今天的阿拉善地区,在此生息繁衍。阿拉善王爷总共经历了九代,第一代王爷和罗理,带着大家从新疆到了阿拉善,第二代王爷阿宝,就是搬到定远营的王爷,最后一位王爷是达理札雅,1949年接受党的领导,宣布和平起义。新中国成立后,他当过宁夏省人民政府副主席,内蒙古自治区人民委员会副主席等职,1968 年含冤去世,1979年平反。
因为王爷在这里,定远营从单纯的军事城堡,逐步发展成为阿拉善地区的经济、文化、商贸和宗教中心。商户、工匠、老百姓聚集于此,形成了贸易集市,成为连接蒙古草原与内地的重要商路节点,这就是今天巴彦浩特的雏形。当然,今天巴彦浩特作为一个现代化城市的规模,是改革开放之后的成果。
(巴彦浩特的黄昏)
今天的定远营,作为旅游重点项目,已经进行了非常完备的修葺。我们登上城楼,俯瞰整个定远营的格局,房舍错落,古色古香,东边的贺兰山腾挪逶迤,古城外面,是巴彦浩特充满活力的现代化楼宇。我们在古城广场观看了充满活力的蒙古族舞蹈,还有阿拉善特有的沙力博尔摔跤表演,随后我们去参观了王爷府,王爷们的故事,尤其是最后一任王爷的命运,让我深感人世无常,诸法空相,不管你多尊贵,都是宇宙中的一粒尘埃,偶尔飘落人间而已,何况时代变迁,如滚滚车轮,常常把迎面而来的一切碾为齑粉。
从王爷府出来,看到满天晚霞把古城笼罩在一片金黄之中,而在晚霞的对面,一道彩虹横贯天际。我此生第一次见到这样的美景,晚霞与彩虹交相辉映,让巴彦浩特成为了一个玫瑰色的梦幻。面对此情此景,我目瞪口呆。阿拉善,真是一片神奇的土地。
我在阿拉善这片心之所往,向善而行的大地上,和你说晚安!
未完待续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