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西江千户苗寨博物馆,进一步了解苗族千徒史。
5000多年前,生活在黄河中下游平原地区的九黎部落,在向北扩张,与东进南下的炎帝、黄帝部落发生激烈的武力冲突,经过长时间的征战,以蚩尤为首的九黎部落在河北涿鹿被击败,蚩尤被黄帝擒杀(去年去涿鹿战场已经了解这个战役),大部分苗族先民被迫开始第一次大迁徒。
到长江中下游平原,在洞庭湖与鄱阳湖之滨建立了“三苗国”。随着三苗的势力日渐强大,尧、舜多次对三苗进行征剿。舜帝在位,“南巡狩猎”,对不服舜帝管制的“三苗”进行进一步的攻掠,苗族先民再次被迫向西南西北地区迁徒,其中被迫向西北迁徒的这支苗族先民一部分融合于“羌人”,成为西羌的先民。
一部分则由人口增多,耕地少而向平原地区迁徙,从青海往南到四川南部、云南东部,贵州西部等地。而往西南迁徙的苗族先民则与楚人和睦相处,成为后来“楚蛮”的主要成员。
战国时期,秦灭楚,一部分苗族背井离乡,长途跋涉西迁,进入武陵山区的五溪一带,形成历史上著名的“武陵蛮”。
西汉时期,这部分苗族先民在这里很快的发展起来,形成与西汉王朝相抗衡的一股势力。公元47年,西汉王朝派出军队征剿“武陵蛮”,迫使“武陵蛮”再次迁徒,一部分进入黔东北地区(今铜仁一带),一部分南下广西融水,后又溯都柳江而上到达今天的榕江、雷山、台江、施秉等地。
苗族在数次大迁徙中,分化成了许多不同的分支。其中有柳氏族、西氏族、尤氏族、苟氏族等几乎是同时到达贵州榕江、由于西氏族在榕江多处辗转,到达西江的时间晚于柳氏族。西氏族到达西江的年代约在600多年以前,但在西氏族到达之前,这里已经居住着苗族“赏”氏族。西江地名的“西”指西氏族,“江”通“讨”,既西江是西氏族向“赏氏族讨来的地方,西江因此而得名。”
西江苗族和苗族先祖蚩尤之间有着血缘联系。根据《林荫记》中,记录的西江苗族子与父名的世系谱,从蚩尤到1732年间共有284代,说明生活在黔东南雷山县西江千户苗寨的苗族是蚩尤的直系后裔,是正统。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