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事物虽带有很浓重的时代意味,却仍然能够保留至今,这是令人欣慰的。历史往往就是靠这些事物带出来,所谓“代沟”也因之产生并渐渐填平。
比如广州的市一宫、市二宫,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还是我们这些五字头六字头出生的人经常去的地方。去干什么呢?去看电影。或者说不准还有什么展览可看看。市一宫在“河北”,市二宫在“河南”,名义上都是为工人服务的,但享用的其实是广大人民,“工人文化宫”只是一个名称,并不等于“工人的文化宫”。
这一南一北两个文化宫对于会一半粤语的外省人来说,跟人讲起的时候会有些乱,因为普通话的“一”跟粤语的“二”几乎是同一个音,说不好,想去市一宫的可能就去了市二宫。还好,反正电影都差不多一样的。
如果我今天上“河北”看电影,还是会选市一宫的榕泉厅,因为它够大,应该说在半个世纪前是最大的。现在大多数电影院的厅都根据时代需要改成了很多小厅,市一宫也是,但它保留了榕泉厅,就像永安堂前面保留了工人大铁锤一样,非常好!
文、图 | 陈侗统筹 | 记者 吴大海
编辑:梁栋贤
来源:羊城晚报•羊城派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