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渡桥,既是一个村名,也是一座桥名。
马渡桥屯,是灌阳镇仁渡村的一个自然屯。
马渡桥这座桥,离灌阳县城约十里,位于灌阳北上的要道之上,放在以前,是灌阳不折不扣的交通命脉之一。
从县城向上,跨过的第一座桥,为三里桥,旧称龙川桥。跨过的第二座桥,就是马渡桥。
三里桥跨越的河流,名为沙罗源江,马渡桥跨越的河流,名为大源江。
这两条江,均为灌江的一级支流,上游都是高山山区,坡降大,来水易涨易覆,因此,架设于河道之上的桥梁,极易被洪水冲毁,不说三里桥,拿马渡桥来说,也经历过几毁几建。
据民国版《灌阳县志》记载:
马渡桥在县北十里。明洪武初,邑人蒋登甫砌石为岸,架板为桥,名曰登云,后圮。景泰五年,邑令潘文浩建石拱二圈,上覆瓦亭,规模雄壮,易名德兴。清康熙九年,洪水冲颓;三十六年,邑令佟世芳重建;四十五年,水复冲塌桥石,邑令单此藩倡众重建,今更名通济桥,有碑记,又圮。雍正十年,邑令陆炜修,又圮。嘉庆年间,邑令杜钧倡修,又圮。道光年间,范孔氏捐修。
清邑令单此藩序云:县治之北十里,跨河而桥,名曰马渡,其来旧矣。自前任陈公重建而后,迄今十载,行旅相安。今春忽遭暴雨连朝,湍急澜狂,颓塌过半。揆厥当年创建,工巨费繁,良非易易。若不速加整葺,第恐将来由渐而圮,民之病涉,有不可胜言者矣。况系士庶经由之要地,车马往来之通衢,与其舍现在之津梁,何如计绸缪于未雨?此平政者所以惓惓在念,而不能去诸怀也。兹据乡耆刘懋学等以募序请,余深喜而嘉与之,时捐俸金以为修桥倡。凡阖邑绅士,以及四乡人户,亦宜共勷厥事,量力而行,随意乐输。无论椿梁灰石,皆为有用之资;即运力担劳,亦属经营之助。此通邑利涉攸关,当乘时以鸠工,庶一劳而永逸。予且拭目以观落成焉,是为序。
清邑人范光祺代杜邑令作记云:古者雨毕除道,水涸成梁,火之初见,期于司里。则道路桥梁,以时修缮,诚有司之职,而无容委诸草莽也。方今圣天子裁成天地之化,辅相天地之宜,凡两间缺陷,罔不命有司补之,漪欤休哉!遵王之道,荡荡平平矣。灌之为邑,僻处丛山中,所在多发源之水,故徒杠舆梁,较他邑特伙,而最为要路津者,莫若马渡桥。
桥距县治之北十里,为驿路之冲,往来者时络绎,而水之暴涨奔腾,亦较他涧溪尤甚。先是跨河为石桥,中作一拱以泄水势,每为洪水患。其源流修改之勤,迭载于邑志。
嘉庆甲子春,怒涛冲决,桥于是大坏,之石块俱荡然无成,往来病涉者已十载于兹矣。辛未,予莅任是邑,初过其地,即慨然有修举志,第工巨费繁,非率尔可几。越二年癸酉,政理暇余,乃谋诸阖邑士庶,佥曰 “善”。予因捐俸为倡,又虑非一木能支,公选士之才而正直者为首事,持疏遍募,得白金以两计,共一千九百有奇。缘拱桥易决难修,酌议为平桥,于是鸠工伐石,取大且坚者深固两堤,并甃平江底,中坚以柱,上架木为梁,俾水势疏通,不得为堤患。北堤之上建以亭,其柱若基均以石为之,而征人获憩息所。南岸造渡屋,为守视者居。余赀并置义田租,以给其食,意以洪水汜溢,桥不能通,则以渡济之。经始于春三月,越冬十二月,工竣。经营规制,洵可谓一劳而永逸矣。落成之日,首事等为予颂功,且以其记请。
予惟斯役也,赀输于众,则功固在于众也;役董乎首士,则功又在于首事也。外此工效其技,佣食其力,而于有司乎何有?予用是滋愧。虽然,以数载难成之事,而司里之期不烦,倡者唱,子和者唱喁,不数月适竣厥成,使予得阴附因利择劳之政,予用是实滋幸。抑非徒予之幸也。昔者宋郊编竹渡蚁,即获美报,矧兹济人利物,其功之巨何如,其报之丰又当何如耶?灌邑风气清淑,人心淳厚,怀仁慕义若是,乐事劝功若是,行见题柱之才、乘驷而过斯桥者接踵而兴,予又将为灌幸。爰因请而乐为之记。
清邑人唐逢年代范孔氏重修斯桥碑记云:《礼记》言 “内言不出于阃”,妇何敢干外事、博善名?况身在未亡者哉!虽然,福因善果,理可信行,而事不足据,非修来劫也。忆在家从父时,屡见父于津梁要务,如修筑城南渡埠、南关桥外,最大则莫如三里桥及氏外家宅前之天佑桥,所费不下数千金,皆独力任之。
每训氏辈曰:“此非有所为而为,亦积而能散,即所以贻后人也。” 氏闻而识之,不敢忘。比归范门,命不辰而子不育,然业产虽不丰,而节俭计犹有余也。盍追继父志,为将来抚嗣昌大夫祀基乎?闻三里桥北下更有别一溪之马渡桥者,廿年前甫劳两乡好义诸君子重新大砌,客夏又坏于水,工费浩大,料难遽复,行人苦之。氏窃发心,就砌修其石磴,铺厥树条,遮以木栏,及添补凉亭椽瓦,共费四百余金。外并捐田土:名竹蜡里大小六丘,六工租二十五把;又孙家岭土名园平田一丘,三工租十五把,共租四十把,注明家册,为后来照此小修之资。而往来斯桥,道必经三里桥,知氏此举之追继父志,又未尝无所为而为也。至于因果之说,我躬不阅,遑恤我后?或亦藉慰亡夫于地下,是又不能不属望于将来之所抚者。
邑人邓锡俊记云:古者徒杠舆梁,以十一二月落成,此《禹贡》北条诸水,王政因时制宜,诚济人之急务也。若夫南天诸水,山高水陡,溪涧极多,为桥者必谋一劳永逸之计,然后免深厉浅涉,虽严冬不至有冻肤皲瘃之虞,此又因地制宜,尤济人之要务也。如吾邑马渡桥者,离县城十里许,上临灌水,为平梧恭永之通衢;下汇湘源,连兴零宝衡之要道,其桥岂可一日废哉?前辈两岸砌石坡,江心立尖角石数重以敌瀑涨,石上架木为桥,左岸建石柱瓦亭为停骖憩息处,履道坦坦,已法良意美矣。惟桥无瓦盖,雨淋风飘日炙,木易朽烂,石易裂缝,尚需经费常修。先是孀妇范孔氏为斯桥捐田租四十桶,交龙川书院公仓收存,为修桥时临时支用;并前人立有马渡桥户田租一十二桶,合计得租五十二桶。每岁开支修理,司事难得其人。
有世居马渡桥村李君昌林、李君畅达、李君万增、李君树滋及峡口陈君鸿胪等,素悉其利弊缘由。壬辰秋,经理马渡桥田租项蒋君宏烈,积存数十缗勿置租,作为修桥提倡之举,遂约两乡仗义诸君,创议砌石伐木,照旧重修。而且石上平铺木板,加建长亭,竖柱安梁,装红栏盖碧瓦,以蔽风雨,以济行人。对岸复建一大亭,供神像,招庙祀侍香烟,照应随时修补,以防渗漏。议既定,佥曰 “善”。由是各领缘簿,广为募化,得醵金数百有奇,鸠工庀材,自秋徂冬,大功告竣。是举也,踵前规而鼎建,为当道之壮观;得董事者竭力督修,及好善者捐资乐助,功成美备,必永固千秋,而芳名亦长垂不朽矣。余欣然染翰,以记创修之始终云。
邑知事林芾桢重修三里、马渡两桥记:灌邑城北有三里、马渡两桥,上通粤海,下达衡湘,洵往来灌水之冲衢也。粤稽原始,三里建自孔氏志圣,马渡则前人成之,既坏则范孔氏所修复。两桥皆用石高巩,马渡且上盖凉亭,以便憩息。论工程则三里尤巨,而行人称便则两者皆同。洎民国二年夏初,洪水暴发,加以烈风,三里则全体倾颓,马渡亦半就塌圮。芾桢时权灌篆,窃为隐忧。以灌邑地瘠民贫,寻常集办义举尚不易易,今于四民罹灾之后,粒食维艰,而欲骤募巨资,将两桥同时修复,则集事之难必百培过之。
惟桥梁为交通之必要,既不得视为缓图,复不能变通改造,乃集绅耆反复筹议,公推孔绅时中、李绅树滋总理其事。以孔绅于三里素怀继志之思,李绅于马渡则居址近而管理便也。询谋佥同,于是筹款鸠工,分途并进。计自九月初间经始,芾桢于十月杪解职南旋,距今仅四阅月。顷展孔、李两绅书,谓两桥均于旧腊竣工,丐序其事,以便勒石。噫!以两桥工程之巨若彼,而成功之速竟若此,固不敢上方灵台,而治事之认真、应募之踊跃,均足见一班。夫中国社会经济之不发达,原因至繁,交通不便实其一端;而交通不便,在航术之不精,亦在路政之不举。使吾国各属修治桥梁道路,咸如修此两桥之敏捷,是不第福民,实足以利国矣。为序其慨略,以志不忘云。
马渡桥始建于明洪武年初,县里有位叫蒋登甫的,砌石为岸,架板为桥,取名叫登云桥。后来桥被冲毁了。景泰五年(1454年),县令潘文浩改建为两个石拱桥洞,桥上加盖瓦片亭屋,规模宏大壮观,更名为"德兴桥"。清朝康熙九年(1670年),桥被洪水冲毁。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县令佟世芳主持重建。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洪水再次冲塌桥体,县令单此藩号召民众重修。如今改名为"通济桥",立有碑文记载。此后又多次坍塌:雍正十年(1732年)县令陆炜主持修缮;嘉庆年间(1796-1820年)县令杜钧再次倡修;道光年间(1821-1850年)范孔氏出资修缮。
据历史记载,马渡桥被毁不下于五次,给交通造成极大的不便,因此,无论官府还是民间,在马渡桥被毁后,总是想方设法,群策群力,将马渡桥修建起来,恢复两岸交通。
马渡桥屯现有人口约七百人,以李姓居多。
走进村中,新旧住房杂陈,到处是建筑,密度不小,而留出的道路不宽,开车进村,难度不小。
有条水沟穿村而过。
村里还保留有不少的老建筑。
据县志记载,马渡桥这个地方,曾有一个街市,即马渡桥铺,每逢圩日,周边的百姓就会来到马渡桥赶闹子。
百年不过,这里就改天换日,曾经的繁华,都被雨打风吹去,留下的,唯有寂寥和落寞。
偶尔经过的摩托和行人,给村中带来难得的活力。
这样的居住环境,已满足不了人们对生活品质更高的需求。
在“美丽乡村”活动的实施下,灌阳各村的环境卫生比以前要好了很多,垃圾和杂草,都得到及时有效地清理。
但“美丽乡村”难掩建筑的塌落,难挡荒藤的侵袭。
偶然的失火,也会造成难以挽回的损失。
这座看上去规模不小的建筑,被无情的火灾摧毁。
从窗中望去,只余残柱,直插天空。
村里曾经寸土寸金,一些建筑见缝插针,利用极小的空间,修建而成。
大多数的小巷子,都比较窄。
穿村而过的水渠。
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灌阳人在灌阳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